摘要:针对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9.98%,25万亩耕地中超过70%分布于25度以上陡坡地带的实际,泸水市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全面推进”的工作路径,推进旱地优质稻全域扩面种植,有效缓解了群众“种稻难”“吃米贵”问题。2023年以来,累计在全市示范推广旱地
针对山区面积占比高达99.98%,25万亩耕地中超过70%分布于25度以上陡坡地带的实际,泸水市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全面推进”的工作路径,推进旱地优质稻全域扩面种植,有效缓解了群众“种稻难”“吃米贵”问题。2023年以来,累计在全市示范推广旱地优质稻2.28万亩,产出优质大米5700多吨。
科技赋能,破解“旱稻上山”种植难题。坚持试点先行,依托朱有勇院士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在上江镇蛮英村和丙奉村选取海拔750米至1800米的山区及半山区,引进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滇禾优615”旱地优质稻品种。
通过村干部的示范带动,2022年率先在试点区域种植16.9亩旱地优质稻,平均亩产达436公斤,比种植玉米亩产增效500元,以科技攻关成功破解旱地优质稻种植难题,开启了旱地优质稻在怒江的探索之路。
凝聚合力,构建“四级联动”推广体系。组织全市农技人员到旱地优质稻试点区域观摩学习,直观感受种植旱地优质稻优势,为全市推广奠定坚实基础。
成立旱地优质稻示范推广专家组、技术执行组,构建“市+乡+村+乡贤”四级联动推广工作机制,创新“党员+农户”“驻村工作队+农户”“乡贤+农户”等多种模式,用乡音宣讲政策、用行动打消顾虑,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推动农户从“看着种”到“试着种”,最终实现“抢着种”的转变。
旱地优质稻种植面积从2022年试验种植的16.9亩增加到2025年的1.31万亩,覆盖10个乡(镇)、街道、70个村(社区)。
网格管理,打通“最后一米”服务关口。抢抓农时“窗口期”,先行统筹资金,确保种子、化肥等物资提前保障到位,2023年至今,累计配发种子46.66吨、复合肥389吨、播种器1110台。
构建“一个农民院士小院、十名专家、百人农技员、千亩示范样板、万亩推广”的农技协同推广体系,在蛮英村设立“农民院士科技服务站”,依托27位专家培育百余名网格农技人员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培训356场次、培训8947人次。
采取分片管理和“1+N”包户、包田的技术指导模式,由1个网格农技人员技术指导多户农户,为农户提供“点对点”的全过程技术指导服务,实现良法到田、服务到人,确保农户种得下、管得好、收得稳。
产业融合,解锁“一地多收”增收模式。2023年起,把旱地优质稻列为特色优势产业进行规模化推广,采取空地开发利用一批、低效水稻置换一批、果园咖园套种一批、庭院经济发展一批“四个一批”措施全域扩面种植,推动旱地优质稻从试点覆盖到全域。
经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全市推广种植“滇禾优615”“滇禾优918”“滇禾优34”3个旱地优质稻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2.28万亩。
成功推广“经作+优质稻”0.15万亩,其中“核桃+优质稻”1346亩、“火龙果+优质稻”86亩、“咖啡+优质稻”70亩,拓宽了群众多元增收渠道,形成经济作物与粮食生产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来源:小菲爱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