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最早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与预防。它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刺激,从而减少癌细胞的生长风险。除乳腺癌外,他莫昔芬还被研究用于降低复发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他莫昔芬是一种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最早用于乳腺癌的治疗与预防。它能够与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断雌激素对乳腺组织的刺激,从而减少癌细胞的生长风险。除乳腺癌外,他莫昔芬还被研究用于降低复发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期。
2017年,37岁的刘敏在江西一家广告公司担任创意总监。工作节奏十分紧张,每天清晨七点出门,常常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盯着方案修改和客户反馈。为了赶上项目节点,她习惯熬夜加班到凌晨,第二天依然早早到公司,周而复始,只能靠着咖啡和奶茶来提神,三餐她大则多依赖外卖,尤其喜欢油炸食品和重口味的川湘菜,总说红烧排骨或麻辣香锅能让她缓解疲惫。等加班到深夜时,她常常点炸鸡和啤酒当宵夜,觉得这是对自己辛苦工作的一点奖励。久而久之,体重逐渐增加,丈夫偶尔提醒她,但她总安慰自己还在可接受范围……
9月14日上午9点,刘敏在电脑前低头修改方案,右手抬起鼠标时,忽然感觉左侧乳房传来轻微的隐痛,就像一块小石子被嵌在肉里,随着呼吸起伏而不断顶着神经。她下意识伸手轻轻按了一下胸口,眉头微微皱起,她能清楚感受到皮肤下有一股微微发硬的力量在撑开,好像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结节,冷冷地贴在血肉之间。她试着活动了一下自己的手臂,疼痛并不剧烈,却像几根细针,反复在一块肌肤上轻轻戳动,让人无法忽视。考虑到自己这段时间临近生理期,她以为是生理期前的乳房胀痛,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干着自己手中的活。
很快,她完成了方案的修改,准备将文件打印出来,刚要起身,胸口里那块原本静默的小石子却像是瞬间变成了一只钝钩,死死挂在神经上,随着每一次呼吸都往里更深地扯动。她忍不住再次伸手捂住胸口试图缓解,但那片灼烧般的钝痛却像火焰在皮肤下蔓延,同时带着沉重的压力感,好像有人从里面缓缓顶开,让组织被硬生生撑紧。疼痛让她忍不住弓起身子,身体前倾,整个人微微颤抖着,疼痛逐渐延伸到腋下,像细密的电流在皮肤下窜动,每一次吸气都会牵扯着那片痛感,让胸腔发紧,好像被绳索捆住。
症状在短短几分钟内迅速恶化,她意识到了不对,立刻伸手去拿手机打算打120求救,但骤然撕裂般的疼痛再一次加重,打断了她的动作。整个人猛地向后靠在椅背上,脸色瞬间苍白。像有一只锋利的手从胸腔深处硬生生地剖开,带着灼热与压迫一起冲击神经。她感觉乳房像被钳子死死夹住,组织被不断拉扯,仿佛随时要被撕碎。她试图抬手向着周围的人呼救,但是声音却哽在喉咙里发不出来,取而代之的是急促而断续的喘息声。她双眼逐渐涣散,剧烈的疼痛冲击着神经,眼前猛然一黑,身体失去控制般滑落在地,陷入昏迷。重物坠地的沉重的响声立刻吸引了公司中其他同事的注意,他们纷纷把视线投来,看见刘敏侧身倒在地板上,脸色惨白如纸,额头冷汗成片滑落,胸口的起伏几乎看不清,立刻有人手忙脚乱的掏出手机拨打急救电话,将她送往医院。
刘敏被送到医院后,医生首先为她进行了常规体格检查。查体时,医生在左乳外上象限触及到约 2.3 cm × 2.0 cm 的质硬结节,边界不清,轻度压痛,活动度较差,并伴随腋下可触及数个直径约 0.8 cm 的淋巴结。血常规提示白细胞 6.5 ×10⁹/L,血红蛋白 123 g/L,血小板 210 ×10⁹/L,基本正常。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常规胸片未见肺部转移征象,但医生注意到她的乳房影像显示局部结构异常,存在密度增高影,结合体格检查,提示需要进一步明确。
随后,医生为她安排了专项检查。首先进行乳腺彩超,结果提示左乳外上象限见低回声结节,大小约 2.4 cm × 2.1 cm,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可见点状强回声,CDFI 显示周边血流信号丰富,BI-RADS 分级为 4c,提示高度怀疑恶性。接着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影像报告显示左乳外上象限见致密肿块影,直径约 2.5 cm,呈毛刺状边缘,局部伴有点状钙化,腋下见多个肿大淋巴结影。
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医生安排了乳腺磁共振(MRI),结果提示左乳外上象限强化病灶,呈不规则环形强化,病灶大小约 2.6 cm × 2.2 cm,增强扫描显示快速强化后快速减退,符合恶性肿瘤特征。最后进行了穿刺活检,病理回报为 浸润性导管癌,ER(+),PR(+),HER2(-),Ki-67 阳性率 20%。结合体格检查与影像学表现,临床分期为 T2N1M0,乳腺癌中期。
医生在病房内郑重地告诉刘敏,病灶目前仍在乳腺及腋下淋巴结范围内,没有发现远处转移,属于中期乳腺癌,通过手术切除联合药物和放疗,可以达到较高的治愈率。刘敏和家属听后,心情虽然沉重,但也稍稍松了一口气,至少疾病尚在可控范围。
了解家属治疗意愿后,医生向刘敏和家属详细说明了治疗方案,并将手术定在下周。术前她完成了胸部CT、心电图及凝血功能等评估,确认可以耐受手术。当周即安排了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全麻下顺利完成,切除了左乳肿块及腋下淋巴结。手术历时约三个小时,术中出血量不足200ml,无明显并发症。术后送检的病理结果进一步证实为浸润性导管癌,肿块直径约2.6cm,淋巴结转移2枚,切缘阴性,手术切除完整。刘敏在复苏室清醒时虽有切口疼痛,但整体状态平稳,主刀医生向家属表示手术非常顺利。
手术后,刘敏被转入普通病房接受恢复治疗。住院期间,医生给予抗感染、止痛及对症处理,同时进行引流管护理和伤口观察。术后第2天,她已能在护士搀扶下下床活动,饮食逐渐恢复,由流质过渡到半流质。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 7.2 ×10⁹/L,恢复良好。引流液量逐日减少,第7天顺利拔除引流管,切口愈合情况良好,无明显渗液。医生根据病理分期,为她制定了后续辅助治疗方案,包括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并向家属反复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在身体逐渐恢复后,刘敏于术后第4周开始接受放疗。放疗计划共28次,靶区包括胸壁及腋下淋巴引流区,每周5次,持续6周。治疗过程中,她出现了轻度的局部皮肤发红和灼热感,但在医护指导下坚持做好皮肤护理,避免摩擦与刺激,同时调整饮食,多补充高蛋白和新鲜蔬果。血象监测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在可控范围内,没有出现严重骨髓抑制。随着疗程推进,她的体力虽有下降,但整体能够耐受。放疗结束后,复查影像学未见残余病灶,医生建议继续长期口服他莫昔芬,并按时随访。
并再三叮嘱到药物应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妇科B超,以避免子宫内膜相关副作用。除了用药,医生还特别叮嘱刘敏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尽量少吃高油高盐食物,多摄入蔬菜水果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酒精和高脂饮品的摄入;作息方面要规律,避免长期熬夜和过度劳累;适度锻炼,比如散步、瑜伽或慢跑,有助于改善体力与情绪;定期复查乳腺彩超、钼靶和血液指标,确保病情得到及时监控。
从鬼门关走过一遭的刘敏连连点头,对医生的话言听计从,发誓一定要好好更正自己的生活习惯。出院回到家中后,刘敏开始严格遵医嘱做出改变。饮食上,她把深夜宵夜和高油重口味的菜式逐渐戒掉,改为三餐定时,增加了蔬菜、水果、豆类和鱼类,减少红肉与油炸食品,酒精也彻底放下。作息方面,她不再熬夜赶方案,每晚尽量在十一点前休息,早晨安排半小时的轻度运动,如快走和伸展操,逐渐恢复体力。工作中,她学会了合理分配任务,避免长时间久坐,每隔一小时起身活动几分钟。坚持一段时间后,她发现的饮食和睡眠能让自己比咖啡更清醒。偶尔走在清晨的公园里,她甚至觉得呼吸都是新的,心里多了一份久违的踏实感。
三个月后,刘敏按照医嘱回院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妇科B超均在正常范围内,乳腺彩超提示左乳术区未见明显异常,腋下淋巴结大小及形态稳定。医生告诉她,复查结果总体良好,目前病情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可以继续按照原有方案口服他莫昔芬,并保持规律随访。听到这些话,她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感觉之前的坚持没有白费。走出诊室的那一刻,她暗暗提醒自己,今后要在每一天都践行这样的健康生活习惯,摆脱病魔的束缚。时间很快就过去了1年,她也始终如一的坚守着这样的生活方式,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在她这样健康的生活方式下,意外还会来的猝不及防……
2019年4月8日上午,刘敏准备参加公司的月度例会,弯腰去拿桌上的文件时,忽然觉得右上腹传来一阵钝钝的胀痛,像有人在肋骨下悄悄塞进了一块坚硬的石头,沉甸甸地顶着,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到它在往外扩张。她伸手捂住腹部,眉头紧皱,轻轻侧过身体想缓解压迫,可疼痛仍隐隐存在。那块地方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掌按住,慢慢加力,让肝区变得紧绷而沉重,疼痛并不尖锐,却像闷鼓一样一下一下敲在神经上,带着隐隐的沉闷和灼热。
她以为是消化不良的缘故,试图活动缓解,却没想到疼痛骤然加重,像有人在腹腔深处狠狠揪住内脏,粗暴的力量在体内横向撕开,硬生生地把原本紧密的组织一丝丝扯裂。撕扯般的剧痛让她猛地弯下腰,双手死死压着腹部,呼吸也变得短促起来,但每一次呼吸都像锋利的刀刃划过肋骨下方,把灼热与撕裂感一并卷起,让她无法喘匀气。
她试图开口向周围的同时求救,可刚一开口,腹部的剧痛像被扭结成一块死结,像粗硬的绳索死死勒住脏器,不留一丝松动的余地。每一次轻微的动作都像有人在这根绳索上再狠狠一拽,疼痛立刻成倍放大,顺着神经蔓延开去。疼的下意识咬牙,眼前一阵阵发黑。额头汗水顺着脸颊直落,她喘息急促,却依旧无法缓解。紧接着,她双眼逐渐涣散,身体失去支撑般重重倒地,发出沉闷的声响。周围同事被惊动,慌忙跑来呼喊她的名字,却见她已陷入昏迷,脸色苍白,呼吸急促而浅弱,随即拨打了急救电话。
刘敏被急救车送入医院时已处于昏迷状态。入院时生命体征:血压 72/45 mmHg,心率 132 次/分,呼吸 28 次/分,血氧饱和度仅 82%。急诊医生立即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道,并快速输液维持循环。血常规显示白细胞 11.2 ×10⁹/L,血红蛋白 101 g/L,血小板 96 ×10⁹/L。肝功能提示谷丙转氨酶(ALT) 286 U/L,谷草转氨酶(AST) 342 U/L,总胆红素 56 μmol/L,碱性磷酸酶 326 U/L,提示肝功能明显损害。血清肿瘤标志物 CA15-3 升高至 186 U/mL,CEA 68 ng/mL。
急诊彩超提示:肝脏大小不均,右叶见多个低回声结节,最大直径约 4.2 cm,边界欠清,周边血流信号丰富,提示转移性病变。随后行腹部增强CT,结果显示肝右叶、尾叶多发不规则强化病灶,大小 2.0–4.5 cm 不等,部分伴有周边坏死低密度影;肝门区淋巴结肿大,门静脉受压。结合病史,医生高度怀疑乳腺癌肝转移并伴有肝功能衰竭。
在重症监护室内,医生继续给予扩容、升压药物、抗休克治疗,同时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但刘敏的病情迅速恶化,血压持续下降至 58/35 mmHg,心电监护提示心律呈加速性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出现电活动消失。医护团队立即实施心肺复苏,进行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并静推肾上腺素及多巴胺升压,但始终未能恢复自主循环。最终,在持续抢救 45 分钟 后,刘敏仍无自主呼吸与心跳,瞳孔散大固定。主治医生宣布抢救无效,死亡时间定格在 2019年4月8日14时32分。死亡原因是:乳腺癌肝转移并发肝功能衰竭,导致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匆忙赶到医院的刘敏的丈夫听见这个消息,却是不可置信,如遭雷劈,整个人呆愣在原地,手里的外套掉落在地都没有察觉。他眼神空洞地盯着医生的嘴唇一张一合,却始终听不进去具体的词句,只觉得脑子里轰的一声,什么都没有了。
片刻后,他才猛地回过神,情绪彻底崩溃,红着眼睛盯着医生,声音颤抖却带着愤怒:“她明明什么都听从了,饮食控制、戒掉宵夜和酒精,按时睡觉,甚至每天坚持散步,为什么还会这样?为什么在生活中做的面面俱到了,还是出现了意外?而且来的这样突然,昨天她还说自己感觉很好,前几次复查的数据也一直稳定,彩超也没见异常,怎么会转眼就人没了?”
医生原本以为她的骤然恶化,可能是因为没有按时服药,或者在生活习惯上出现了疏忽。但当听到家属带着哭喊的质问,详细描述她在家中如何严格遵医嘱,饮食规律、作息改善、定期复查,从未懈怠时,医生心里一沉,明白显然并非如此。于是他压下心中的疑惑,回到办公室,开始逐一查找原因。他认真翻看刘敏从术后到复查的所有报告,从最初的手术病理,到每一次乳腺彩超、肝功能检查,再到三个月前仍然正常的影像结果,甚至还调取了血液指标的原始数据。为了避免遗漏,他再次与刘敏的丈夫交谈,详细追问生活细节,饮食、运动、睡眠,却发现都没有明显漏洞。
丈夫眼看着医生始终无法给出明确的回复,情绪变得更加激动,声音也越来越大,话语里夹杂着愤怒与绝望,吸引了走廊上不少患者家属和护士的注意。有人停下脚步窃窃私语,场面一时间变得压抑而紧张。医生站在原地,手里拿着病历,额头渗出细汗,想要解释却无从下口。就在争执即将升级的时候,正好路过的科室主任被这边的动静吸引,快步走了过来,沉声询问发生了什么。值班医生立刻迎上前,将刘敏的病情经过、抢救经过和家属的质问一一说明,并把厚厚的病例递到主任手中。
主任当场没有表态,只是低头快速翻阅病历,神情愈发凝重。随后,他抬起头,示意刘敏的丈夫先跟他到办公室里谈,以免情绪进一步失控。在办公室里,主任一边安抚着他的情绪,一边详细询问有关刘敏的生活和用药细节,双方通过2个小时的沟通,终于找到了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原来是患者在生活中吃的3样食物!
主任听完丈夫的讲述,脸色凝重,语气也随之变得严肃:“这是一例非常容易忽视,又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近几年来,临床上类似的患者也越来越多。正因为刘敏看起来配合得滴水不漏,饮食、作息、用药都做得很到位,我们才更容易忽略潜藏其中的细节。她的问题,并不是依从性不佳,而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吃了3样食物!这3样食物看似健康,却在无形之中加速了病情的进展,导致肝脏迅速出现转移!这3样食物,成为她这次突发恶化、抢救无效的最终原因!”
乳腺癌手术后的患者,在饮食上本该格外注意营养均衡与风险控制。刘敏在术后恢复过程中,一直认为只要规律用药、按时复查,就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她在生活中也尽量避免高脂、高糖的食物,但在某些看似健康的饮食选择上,却不知不觉埋下了隐患。问题并不是明显的错误,而是隐藏在细节里的不当搭配和过量摄入,这些都可能成为癌细胞复发或转移的助推器。正是这些被忽略的食物,逐渐影响了她的康复进程,最终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第一个细节是,刘敏常常在早餐时选择全麦面包配果汁,认为这样的搭配足够健康。但她忽视了果汁中的高果糖含量,尤其是橙汁和苹果汁,长期大量饮用会在短时间内升高血糖,导致胰岛素水平波动。研究表明,乳腺癌细胞在高糖环境下更容易获得能量,加速生长和扩散。虽然果汁来源天然,但缺乏膳食纤维,升糖指数远高于水果本身。刘敏几乎每天早晨都会饮用一大杯现榨果汁,久而久之给体内代谢带来负担,而她并未察觉其中的风险。
第二个细节是,她为了保持身材,经常在晚餐选择沙拉,主料多是生菜、鸡胸肉和罐头玉米,还会加入大量低脂色拉酱。她认为这样既低脂又有营养,却忽略了罐头玉米中高盐和防腐剂的问题,同时色拉酱里常含有一定量的乳化剂和糖分。长期食用这些加工成分,不仅对肝脏代谢构成压力,还可能干扰体内激素水平。乳腺癌患者对雌激素水平本就敏感,而这种不经意的饮食选择,增加了复发与转移的风险。刘敏在夜晚加班后常常快速准备这种沙拉,以为既方便又健康,实则无形中带来了额外的负担。
第三个细节是,刘敏术后开始饮用所谓的保健代餐粉,这类产品在宣传时强调高蛋白、低脂肪,适合肿瘤患者恢复期使用。她几乎每天都会冲泡一大杯,代替正餐或作为加餐。然而,代餐粉往往经过高度加工,其中的蛋白质来源复杂,部分产品中还可能含有植物雌激素样成分。对普通人来说影响不大,但对于乳腺癌患者而言,这类成分有可能与内分泌治疗药物产生拮抗效应,降低药物抑制雌激素的效果。刘敏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依赖,结果让治疗效果大打折扣,给癌细胞可乘之机。
这些饮食选择看似合理,甚至符合大众对“健康”的普遍认知,但在特殊人群中却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刘敏在术后严格遵守复查与用药,却在这些细节上放松了警惕。高果糖果汁提供了癌细胞赖以生长的能量,沙拉中的加工成分增加了肝脏代谢压力,代餐粉中的特殊成分可能干扰了内分泌治疗。这三者叠加,使得癌细胞逐渐突破控制,最终通过血流途径转移到肝脏。她的病情转折正是源于这些看似细微的日常饮食选择。
刘敏的经历提醒我们,乳腺癌患者的饮食不能只看“表面健康”,而要结合病情特点与药物治疗机制来调整。医生强调过少糖、少加工食品、远离保健代餐产品的重要性,但在快节奏生活和个人认知偏差下,她还是无意中犯了这些错误。复查稳定只是阶段性的结果,潜在的风险往往藏在长期积累之中。对每一位患者而言,真正的康复管理不仅是按时吃药和复查,更在于日复一日、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刘敏的案例就是一个清醒的警钟,提醒所有同类患者不要轻视饮食细节的重要性。
[1]周雅卿,王玄烨,杨雪灯,等. HOXC6对乳腺癌细胞他莫昔芬敏感性及增殖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5,10(23)
:17-20.DOI:10.19347/j.cnki.2096-1413.202523004.
[2]薛佳莹,王丹丹,黄国庆. DDIT3对乳腺癌预后及他莫昔芬耐药的影响[J/OL].生物技术,1-9[2025-09-08]
.https://link.cnki.net/urlid/23.1319.Q.20250630.1825.014.
[3]塔拉,魏小龙,李晓聪,等. CYP2C19基因联合血清外泌体miR-575预测乳腺癌患者他莫昔芬治疗反应的价值分析[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5,47(03):305-308+
318.DOI:10.16343/j.cnki.issn.2095-512x.2025.03.014.
(《他莫昔芬不能和哪些食物同服?37岁乳腺癌患者的忠告,值得您了解》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三秦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