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泡泡玛特的新品SKULLPANDA“不眠之夜”系列还没正式发售,二手市场已经跌破原价。
2025年9月,泡泡玛特的新品SKULLPANDA“不眠之夜”系列还没正式发售,二手市场已经跌破原价。
六个普通款挂件价格低于159元的官方定价,最大差价42元。
粉丝在官方社群里哀嚎“原价卖不出去”,黄牛在交易群里甩货甩到手软,有人甚至把囤积的LABUBU吊卡捏碎了发到网上,配上一句“愿意等的人终将拿到低价”。
潮玩,等来了潮崩。
曾几何时,一个搪胶吊卡能炒到4600元,端盒盲盒飙上2000元,粉丝熬夜蹲点抢购,黄牛通宵排队代抽,二级市场比股市还刺激。
现在呢?LABUBU怪味便利店吊卡从4000元跌到400元,前方高能系列端盒从2000元掉到700元,新品星星人好梦气象局端盒直接腰斩。
直播间在线人数从十万跌到几千,曾经万人空巷的盛况,如今只剩回音。
问题出在哪?出在泡泡玛特把“潮”当成了“钞”。
他们以为只要不停出新IP、换皮肤、提价格,就能一直收割。
SKULLPANDA前两代卖129元,这一代直接涨到159元,涨得理直气壮。
可用户不傻,你说是新品,我看就是换个衣服再卖一遍。
把同一个IP翻来覆去炒冷饭,还指望大家当第一次吃那样激动?真当粉丝是韭菜呀。
更可笑的是产能。
曾经靠饥饿营销抬高身价,现在全球快闪店一开,泰国柬埔寨随便买,国内反而抢不到。
徐女士说得好:讽刺。
国内抢破头,国外敞开卖,这不是策略,是混乱。
货一多,稀缺性就没了,二级市场立马崩盘。
谁让你信一个玩具能当理财产品?
潮玩和股票不是一回事,更不是比特币,它就是一个塑料小人,再可爱也扛不住资本吹的泡沫。
潮玩二手市场价格跌破原价,有些人觉得,这不是很正常么?商品在二手平台打折出售,天经地义。
但对潮玩而言,这不是普通的折旧,而是整个商业模式的地基被挖空。
因为它击穿了潮玩赖以生存的底层逻辑——**潮玩从来就不是普通商品,它是被精心包装成消费品的“准金融资产”,而二手市场的价格,就是这层资产属性的体温计。**
当二手价跌破原价,意味着这台体温计显示:病人已无发热迹象,投机的高烧退了,剩下的,是单一的商品价值。
它的崩溃,不是价格问题,而是信任体系的瓦解。
其内在逻辑,可以从三个层面拆解。
第一层,是“稀缺性”的破产。
潮玩,尤其是盲盒类潮玩,其定价机制与普通商品完全不同。
普通商品遵循成本加成或供需定价,而潮玩的核心定价逻辑是“人为制造的稀缺”。
限量发售、隐藏款1:144或1:168的概率、抽盒的不确定性,这些都不是产品设计,而是金融工具。
它们共同制造出一种“可能拥有但大概率没有”的心理预期,激发消费者的收集欲与占有欲。
“稀缺感”是溢价的基础。
当一个原价79元的LABUBU隐藏款在二手市场炒到近千元,支撑这个价格的不是塑料和油漆的成本,而是“你抽不到、我有”的社交资本与潜在套现可能。
一旦新品发售,大量玩家抽中或通过官方渠道购入,市场供给迅速增加,这种人为稀缺便土崩瓦解。
二手价跌破原价,说明市场共识已变:这个产品不再“稀有”,它和超市货架上的商品一样,可以随时买到。
当“稀缺”这个核心卖点消失,价格自然回归商品本质。
第二层,是“投资叙事”的瓦解。
泡泡玛特等品牌的崛起,伴随着一个强大的市场叙事:购买潮玩不仅是消费,更是一种投资。
早期玩家通过转卖隐藏款、热门系列赚取差价,形成了“买娃=理财”的民间共识。
社交媒体上充斥着“一夜回本”、“隐藏款翻十倍”的神话,吸引了大量非核心玩家——黄牛、囤货商、投机者——涌入市场。
这些人不关心IP故事、不热爱设计,他们只关心“这个能不能涨”。
他们的涌入进一步推高了二级市场价格,形成正向循环。
然而,这个叙事是脆弱的,它依赖于源源不断的“接盘侠”。
当新品持续推出,旧款热度下降,加上品牌方为打击黄牛而增加供给(如LABUBU mini版一次性上新百万个),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向“供过于求”。
此时,投机者发现“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便开始恐慌性抛售。
大量抛售导致价格雪崩,最终跌破原价。
就此,标志着“投资叙事”的彻底破产:潮玩不再是生钱的工具,它成了会贬值的普通物品。
对于那些曾高价购入的消费者,这不仅是金钱损失,更是心理上的幻灭,他们意识到自己不是投资者,而是被割的韭菜。
第三层,是“情绪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脱钩。
潮玩的溢价,部分源于其承载的情绪价值:陪伴感、治愈感、圈层认同、收藏乐趣。
品牌通过IP运营、社群建设,不断强化这种情感连接。
然而,当二级市场价格持续下跌,甚至跌破原价时,这种情绪价值会大打折扣。
试想,一个消费者花159元买了一个SKULLPANDA挂件,本想作为收藏或社交谈资,结果发现二手平台同款只卖117元,甚至还卖不出去。
他的心理落差巨大:我花的钱,买的到底是什么?如果它不保值,甚至贬值,那我支付的溢价去哪了?
这种落差会削弱用户对品牌的信任与忠诚。
更严重的是,当“保值”成为购买决策的重要考量(如有收藏者坦言“说不在意保值情况,那是假的”),一旦保值失败,情绪价值也随之崩塌。
人们会质疑:这到底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还是一个设计平庸、做工瑕疵(如网友吐槽LABUBU“特别小”、“歪头”)、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快消品?
因此,二手价跌破原价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它暴露了潮玩经济的内在矛盾:它试图用消费品的形态,承载金融资产的期望,但缺乏金融资产所需的稳定性和价值支撑。
当市场回归理性,投机退潮,供给增加,这个矛盾便集中爆发。
价格跌破原价,是市场对虚高定价的修正,更是对品牌方过度依赖饥饿营销、忽视产品创新与长期价值建设的惩罚。
它提醒所有人:泡沫终会破灭,唯有真实的价值,才能穿越周期。
泡泡玛特的模式,其实早就埋了雷。
93个IP,12个自有,25个独家,56个非独家。
一半以上靠授权,主导权不在自己手里。
这就像盖楼,地基是别人的,墙皮是租的,你敢说这房子是你的?
迪士尼为什么能横跨百年?米老鼠、唐老鸭、冰雪奇缘,IP是自家生的,能拍电影、建乐园、出周边,一条链子串到底。
泡泡玛特呢?靠抽盲盒卖运气,用户心智绑不住,情感连接浅得很。
360万注册会员,听着不少,可比起迪士尼的全球通吃,不过是小圈子自嗨。
更深层的问题是文化认知。
中国成年人玩玩具,多少还有点“不成熟”的标签。
NPD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卖给青少年和成人的玩具只占2%,八成都是儿童市场。
泡泡玛特想撬动的是一个文化习惯尚未养成的群体。
你让他们为一个159元的挂件买单,不是买产品,是买身份认同。
可当这个认同建立在炒作和稀缺上,一旦货多了,价格崩了,认同也就碎了。
周深粉丝会提醒“理智支持”,这话说得体面,其实就是:别当冤种。
潮流本身自带矛盾。
喜欢潮流的人,既希望有同好,又怕人太多。
人一多,稀缺感就没了,独特性就塌了。
就像穿一件限量夹克,电梯里碰上另一个穿同款的,心里立马打鼓:是不是我不够特别了?
奢侈品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坚持高价、控量,人为制造门槛。
LV、GUCCI从不靠堆数量赚钱,它们卖的是排他性。
但泡泡玛特做不到。
它的单品价格低,利润薄,必须靠走量。
要走量就得不断推新,不断拉新。
于是每年推出几十个新IP,上半年16个,下半年14个以上,一年30个新IP,这不是创新,是内卷。
每个IP都像流水线上的零件,还没焐热就被下一个取代。
用户哪来的时间和感情去爱?感情是养出来的,不是催出来的。
直播间的热度下滑不是偶然。
7月还能冲到十万人在线,9月就掉到几千。
用户用脚投票。
以前是“突袭补货”像打仗,现在是“新品发布”像讣告。
官方还在拼命推新,可老粉觉得疲软,新粉没黏性,市场自然下滑。
泡泡玛特走到今天,是它自己把潮玩做成了快消。
快消可以走量,但不能讲情怀。
你既想赚快钱,又想立文化,既想做大众消费品,又想维持小众稀缺感,这梦做得太大。
梦醒了,娃娃还在,心凉了。
2020年IPO时,泡泡玛特估值超60亿美元,中国潮流玩具市场被推到700亿美元。
资本市场认的是长期价值,不是短期炒作。
你今天靠一个吊卡炒到四千块,明天靠黄牛带节奏,后天发现用户不买了,那估值怎么撑?
企业不是靠讲故事活下去的,是靠产品、靠用户、靠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现在粉丝说“换个皮肤凭什么多卖30元”,话扎心,但真实。
用户不是反对涨价,是反对无价值的涨价。
你要是真出了个颠覆性设计,哪怕300元也有人抢。
可你拿个旧模子改改衣服,就想多收30,谁认?
泡泡玛特曾经用饥饿营销、盲盒机制、社群运营,构建了一个看似坚固的闭环。
可这个闭环太依赖“稀缺”和“期待”,一旦产能失控、创意枯竭,整个系统就反向运转。
黄牛砸手里,粉丝不买账,新品未售先跌,这就是反噬。
皇帝的新衣穿久了,总有人喊出那句“他没穿衣服”。
现在,喊的人越来越多了。#泡泡玛特#
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如您喜欢,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在看或者转发。也请关注我的百家号。
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
来源:江之岛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