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秋十月,中国书画部门此次将呈现一系列文明古今的书画作品二百余件,上至高古经典,下至明清精品。即将呈现的古代书画作品有:徐渭的《行草自书诗卷》,徐渭此行草自书诗卷,乃《观猎篇并叙》,书于万历壬辰(1592)年秋,见《徐文长文集》卷五。诗歌记述徐渭随友人从杭州城
今秋十月,中国书画部门此次将呈现一系列文明古今的书画作品二百余件,上至高古经典,下至明清精品。即将呈现的古代书画作品有:徐渭的《行草自书诗卷》,徐渭此行草自书诗卷,乃《观猎篇并叙》,书于万历壬辰(1592)年秋,见《徐文长文集》卷五。诗歌记述徐渭随友人从杭州城出发至海宁狩猎,抒观猎时之想。书法线条风流纵逸,提安顿挫如老藤挂树,布局奔涌奋张,可谓其晚年书法的典型风格,乃不可多得的长卷佳作。
石涛的《溪上茅亭图》,石涛是卷山水轴应是其晚年之作,据画中所钤印“阿长”及“膏盲子济”,可断定其创作年份下限应为石涛晚年流寓扬州时期。画中谿上茅亭,高士闲坐,童子静钓,水深鱼戏。山石披麻厚重,取平远景而得古雅闲逸之意。因为石涛极少以绢本绘制,故也有别于同时期佳作的枯湿淋漓而有氤氲缭绕之感。此于石涛存世作品中甚为稀见。李方膺的《花卉册页》,此花卉册页乃“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的晚年大成之作,是时距其离世不足三载。李氏绘制此作时乾隆十八年(1753)夏日,寄居于友人金陵家园中(是为“借园”),并以鬻画为生。他生性耿介,历经宧海浮沉,郁不得志。故其晚年画风一变,犹为奇绝郁狂。是作十二开册页,梅菊鲜花,用笔苍古利落,墨彩交斛双辉。犹其梅花结构形态多变,用墨润涩交融,总是出人意料,为之一叹。
佚名 中、晚唐(约八至九世纪)的 《金光明经》,敦煌遗书本《金光明经》卷第一,卷轴装,首残尾全,整卷存6纸,全长198.5厘米,纸幅高23厘米。本件为昙无谶译四卷本《金光明经》,存“赞叹品第四”和“空品第五”,尾终卷一末,存尾题“金光明经卷第一”。尾题后有长方形“净土寺藏经”墨印,又有杂写“佑住经金光明”六字。通卷纸张帘纹清晰,厚薄均匀,纸质韧性较好,书品亦佳,属于典型的八、九世纪间抄本。《金光明经》四卷,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昙无谶为中天竺人,东晋十六国时期,在沙门慧嵩、道朗等人的支持合作下,昙无谶先后翻译了《大集经》、《大云经》、《悲华经》、《菩萨地持经》、《优婆塞戒经》、《金光明经》等六十余万字。昙无谶译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据有重要地位。昙无谶译四卷本《金光明经》在世界各主要敦煌遗书收藏单位中都有收存。八、九世纪之间,正是吐蕃领有敦煌及河西的时代,这个时期《金光明》类经典在该地区颇有影响,流传较广。本件卷后有“净土寺藏经”墨印,敦煌净土寺在唐代中前期已经存在,然其墨印的使用,从现在收集到的数据来看,大体应该在八、九世纪之间,这也印证了本件敦煌遗书的时代。
此外,一同亮相的还有现代书画傅抱石的《听阮图》,该作乃傅抱石于1943年“金刚坡时期”渐露个人风格的人物画佳作,意态生拙,别有趣味。画家采用质地偏松的四川土皮纸,以苍润淋漓的墨染及散锋笔法烘托出风雨飘摇之感。人物则以精炼的高古游丝描之法,绘听阮之高士、弹阮之仕女及捧酒仆人。高士神情若有所思,无心听阮,却意态坚定,表达出画家伤心家国民族的心境。
9月24日至29日,保利香港艺术空间将率先揭晓部分秋拍精选拍品,诚邀各界藏家预约鉴赏,先睹为快。
▼精彩拍品抢先看▼
吴冠中
《苏州园林》
1991年作
设色纸本 镜心
27.5 x 24cm.
题识:玉书先生伉俪留念,吴冠中赠。一九九一,北京。
钤印:荼
此幅作品为吴氏以日本纸卡写就的江南园林风景。远处黑瓦朱栏的亭榭,是游人们阴凉休憩的好去处。中部用淡墨渲染、经典银灰色线条勾勒的假山石体与水中倒影,自右上至画中几条嫩绿的藤蔓轻轻地趴在石上,快速几笔点染出不同层次的绿意盎然。由远及近处用朱砂点画的游鱼俏皮灵动,水波自中心向外扩散,有种”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韵味。整个画面点、线、面和谐融合,水墨色彩虚实相生,营造出江南水乡特有的娟秀温润氛围,充满生机的庭园令人心驰神往。
上款人简介:陈玉书(1941-2021),爱国印尼华侨,香港太平绅士。祖籍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曾任第八至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常委、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委会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创始人、副会长;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业务顾问、香港保良局主席、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共同主席等。
傅抱石
《听阮图》
1943年作
设色纸本 镜心
87 x 58cm.
题识:听阮图。癸未(1943年)九月下浣抱石写于金刚坡下山斋。
钤印:傅
出版:《其命唯新:纪念傅抱石诞辰110周年民间珍藏傅抱石作品集》,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南京,2014年11月,第30-31页。
此乃傅抱石于1943年“金刚坡时期”渐露个人风格的人物画佳作,意态生拙,别有趣味。画家采用质地偏松的四川土皮纸,以苍润淋漓的墨染及散锋笔法烘托出风雨飘摇之感。人物则以精炼的高古游丝描之法,绘听阮之高士、弹阮之仕女及捧酒仆人。高士神情若有所思,无心听阮,却意态坚定,表达出画家伤心家国民族的心境。
张大千
《巫峽云帆》
1963 年作
设色纸本 立轴
98 x 61.5cm.
款识:
1. 入天犹石壁,穿水忽云根。癸卯秋日喜雨,拈老杜句写此快极,爰翁。
2. 检寄顺华世仁兄留玩,大千居士爰三巴摩诘山园。
钤印:
张爰之印信(白)、大千居士(朱)、季爰(朱)、大千唯印大年(朱)、 大风堂(朱)
题签:
张大千先生精作巫峡云帆,李顺华藏。
说明:
李顺华上款并题签。李顺华(别名李庬,号大胡),著名画家、收藏家。祖籍江苏无锡,1934 年生于上海,现居美国纽约。祖父李文卿、父亲李凌云均为著名古董商人。1954 年李顺华遵父命由香港赴巴西,师从张大千学习书画、鉴定与传统文化。无论张大千侨居八德园抑或是赴美旅居,李顺华始终随侍左右。
大千先生以破墨法,开辟泼墨泼彩新风格,六十年代进入至臻化境阶段。本幅画于 1963 年,这一年大千于纽约 Hirschl & Adler 画廊举办个展,展览目录所列作品多以泼墨泼彩法写成。相较于其他时期,此阶段以泼墨作品为重,画面更为抽象,极具表现主义色彩,兼俱东方笔墨意趣和西方美学潮流,乃大千先生向国际艺坛扣门之作。本作水墨与泼彩相交融,仿如云瀑流动;左中与右下以肆意挥洒姿态写草木,两者之间一帆若隐若现,好似在巍峨雄壮的山屿间乘风破浪之态。此种表现手法似仅见于此时期欧美个展作品中,乃画家泼墨泼彩发展中一特别时期。
张大千
《江帆图》
设色纸本 镜心
36 x 42cm.
题识: 江帆图。陈尧圣先生。尧圣仁兄方家正之。大千张爰。
钤印:“大千”、“张爰”
展览:
1.台北,长流美术馆,“登峰造极 — 张大千逝世 三十周年展”2013年6月。
2.北京,中国美术馆,“江山万里 — 张大千艺术 展”,2014年1月。
3.济南,山东省美术馆,“千古传奇 — 张大千艺 术作品展”,2014年4月。
出版:
1.《登峰造极—张大千逝世三十周年展》 ,页84,长流美术馆,二〇一三年。
2.《千古传奇 — 张大千艺术作品展》 ,页51,中国文联出版社,二〇一四年。
3.《江山万里 — 张大千艺术展》 ,页63,中国美术馆、长流美术馆,二〇一四年。
说明:画作背面张大千题字,陈尧圣博士旧藏。
上款人陈尧圣博士 (1911-1990)。陈博士于三十年代远赴英伦学习,获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颁发经济学博士学位。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干事,国联同志会秘书。 1950年英与台断交 后,他继续留在英国,以私人身份创办“自由中国”新闻社,并成立“自由中国之友”协会, 出版中英文周刊等。后任英国各大学中国委员会委员,伦敦华侨联谊会会长等职,对中国的对 英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他与张大千在伦敦结识,一见如故,张大千又于画作背面落款 “江帆图。陈尧圣先生。”,足以显示其对此件作品的重视。晚年的大千居士因目力衰退,开 始以泼墨法作山水。远眺江面,氤氲的水汽之中缀有几叶扁帆若隐若现,画家复在泼墨基础上 以更加大胆的青绿重彩泼染,形成清丽非常的视觉效果,江水和岸边的草木则以些许淡墨写 出,动静相宜。
吴昌硕
《寿石水仙图》
1915年作
设色洒金纸本 立轴
99 x 33cm.
款识:湘娥怨魄啼枯竹,湘渍泪颇黎绿。步摇碎落河伯宫,鲛人夜琢玲珑玉。嫦娥捣药使变花,春抱幽香月中宿。如今瘦叶埋风沙,移根愿向瑶台曲。乙卯夏安吉吴昌硕老缶。渍上夺涛字。
钤印:吴昌石(朱)、吴俊之印(白)、归仁里民(白)。
这幅《水仙寿石图》为近代金石书画大师吴昌硕之精彩力作,笔墨苍劲,情景交融,充分展现出其诗书画三绝的艺术造诣。张伯谨先生说明:“此幅布局奇特,设色鲜艳,题诗及字,清新遒劲,情景交融,所谓诗书画三绝,此幅当之而无愧,但非真知诗书画者,不能领略而欣赏之也。”此语道出本幅作品不仅为画艺之精品,更是文人画精神的具体实现。
出版:
一、《近代名人墨妙三集》,慎修书社,上海,1925年10 月,
《珂罗版印》。
二、《支那南画大成 第三卷 梅花·水仙》,兴文社株式会社,东京,昭和11 年(1936)6月,P.261。
三、《南化大成 第三卷· 梅花水仙》,艺源文物开发有限公司出版部,1978年,P271。
四、《吴昌硕齐白石书画选》,汉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台北,1981 年12 月15 日。
五、《南画大成 第三册》,广陵书社,2004 年9 月,P474。
六、《第四届 孤山证印 西泠印社国际印学峰会论文集》,西泠印社出版社,西泠印社编,2014 年10月,P.953、图15。
七、《葛书征先生年谱》,西泠印社出版社,葛贤编著,2018 年9 月,P.105-106。
八、《缶庐诗·缶庐别存》刻本,吴俊卿撰,1893年,P18。
九、《吴昌硕年谱长编》,浙江古籍出版社,朱关田编,2014 年8月,P.391。
十、《吴昌硕纪年书法绘画篆刻录》,浙江古籍出版社,朱关田编,2014 年8 月,P.501。
石涛
《溪上茅亭图》
设色绢本 立轴
86.5 x 50.5cm.
题识:溪上茅亭绿正齐,水深鱼戏钓童兮。一年好事三春底,鸟语花香燕随泥。清湘老人济。
钤印:阿长、膏盲子济
题签:
1.清湘老人溪上茆亭图。
2.清湘老人溪上茅亭图。罗氏雪堂旧藏。钤印:雪叟
3.清湘老人溪上茆亭图。白沙村庄清赏。钤印:关雪
出版:《墨美•关雪收藏》,第256号,1975年12期。
按语:
谈论这件桥本关西收藏的石涛,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断代”,根据蔡星仪的文章《石涛的绢本山水画》的统计与分析,从石涛最有名的四个展览和出版物中梳理,可以得出结论石涛绝大部分绢本作品都创作于1696年定居扬州以后。(1693-1707)这个时期出现的绢本作品居多。
其次根据作品的印章使用来分析,此幅石涛作品应该是扬州时期的作品,“膏盲子济”寓意于“瞎” ,陈鼎为石涛生平所作传记,名之为《瞎尊者传》,其中有言:“或问曰:'师双眸炯炯,何自称瞎?指的是一种内心的状态。这枚印章最早见于“北上时期”,一直沿用到定居扬州,“阿长”、这两枚印章是扬州时期才开始广泛使用的。根据这两方面的信息可以推断出,此幅《溪上茅亭》应该是1696年后,石涛定居扬州大涤草堂的作品。
相对于纸本的纤维细腻、密集的质地,绢本的纤维更粗,渗透性和纸性完全不同。纸本的作品更多晕染、扩散,夸张的干湿对比,更加强烈的画面节奏。绢本则更多是细腻的塑造,一层层的模拟和推远。只是在松树与山势结合处,运用一些晕染的技法,衬托出山水的灵秀和水润。
这件清湘老人溪上茆亭图,画面右上角隶书题字:溪上茅亭绿正齐,水深鱼戏钓童兮。一年好事三春底,鸟语花香燕随泥。清湘老人济。钤:阿长、膏盲子济,二方白文印,款书中锋圆转,结体平正醇和。虽是传统的一河两岸式构图,但利用柳与松的揖让、迎送,很好的暗示出河岸与溪桥的关系。远处杉木完全采用水墨淋漓的点法,渲染出南方山水中的湿润气氛。也体现出石涛“外师造化”的功力。
综上所言,绢本的石涛山水是市场所稀见的,公共收藏中238件作品中,只有16件绢或绫的作品,在石涛全部的作品中不足十分之一,这件经名家递藏,传承有序的石涛作品值得藏家珍赏。
经过上世纪近百年的石涛热对石涛的生平巳经有较清晰的了解,石涛生平和 艺术可分成 5 个时期:
4 至 21 岁为武昌时期(约 1646-1662);
22 至 39 岁宣城时期(约 1662-1680);
40 至 47 岁南京时期(1681-1689);
48 至 51 岁北京时期(1689-1692);
52 至 64 岁去世为扬州时期 (1693-1707);
(3) 石涛从 1693 年到去世的 1707 年,署款中使用“大涤”前后约有 14 年左右, 又可称“大涤期”,其中前 4 年,大涤草堂未落成,可称为“大涤前期”,在 1696 年后草堂落成,在扬州有了永久居所,是为“大涤后期”,约 10 年。
根据画盒上的题字知道,这件石涛作品经历罗振玉、桥本关雪的递藏,推测肇始自1911年7月15日罗振玉旧藏100余件书画作品,在京都美术专门学校的寄售,通过展览这一新式传播途径予以展示。日本著名画家桥本观雪的旧藏,应是承袭自罗振玉,此作在1975年《墨美•关雪收藏》,第256号中出版了这件作品。
杨晋
《山水册》
设色纸本 册页
20 x 15cm. x 12
杨晋,江苏常熟人,王翚入室弟子,清代宫廷画家,以画界画见长,他能恰到好处地发挥传统工笔界画的特长,把人工建筑的楼阁台榭及人物举止和天然山水景色紧密结合起来,在结构上作了极好的剪裁,满而不闷,画风细致明秀、娟丽清新,层次过渡非常自然。曾与王翚等绘制《康熙南巡图》,该图绢本设色,全图人物有两万多,是罕见的巨作,该画原藏清宫,后散佚。
>
李方膺
《花卉册页》
设色纸本 册页(十二开)
22 x 28cm. x 12
款识:
(一)归去来,三径多荒苔,径荒岂能荒我菊,菊边亦自有翠竹。竹既翠,菊且黄,天容我归媚秋光。使我弗知三径荒。乾隆十八年(1753)夏日写于借园松棚。钤印:间吟白雪、方膺
(二)钤印:梅花和尚
(三)咲杀东风压卧梅,联珠缀玉伴尘埃,扶他直起量长短,高透罗百丈开。晴江夏日写于借园松棚。钤印:方膺
(四)桃柳春风。李方膺。钤印:间吟白雪
(五)罗浮山腰。 钤印:大开笑口
(六)晴江醉笔。钤印:我畏古人
(七)梅古半无苍。钤印:方膺。画外,李生
(八)踈枝密蕊晓霜封,此种秋客不可踪。自愧不如花意淡,一池墨汁尚嫌浓。李方膺。钤印:方膺
(九)挥毫落纸静无尘,几点梅花最可人,愿借天风吹得远,家家门巷尽成春。乾隆十八年长夏写于金陵借园松棚。钤印:小窗夜雨。
(十)钤印:方膺
(十一)摹朱晦翁笔。钤印:一吷而已
(十二)乾隆十八年写于金陵借园河亭,南通州李方膺。钤印:方膺
此花卉册页乃“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的晚年大成之作,是时距其离世不足三载。李氏绘制此作时乾隆十八年(1753)夏日,寄居于友人金陵家园中(是为“借园”),并以鬻画为生。他生性耿介,历经宧海浮沉,郁不得志。故其晚年画风一变,犹为奇绝郁狂。是作十二开册页,梅菊鲜花,用笔苍古利落,墨彩交斛双辉。犹其梅花结构形态多变,用墨润涩交融,总是出人意料,为之一叹。
佚名(中、晚唐,约八至九世纪)
《金光明经》
水墨纸本 手卷
26 x 350cm.
说明:敦煌遗书本《金光明经》卷第一,卷轴装,首残尾全,整卷存6纸,全长198.5厘米,纸幅高23厘米。
本件为昙无谶译四卷本《金光明经》,存“赞叹品第四”和“空品第五”,尾终卷一末,存尾题“金光明经卷第一”。尾题后有长方形“净土寺藏经”墨印,又有杂写“佑住经金光明”六字。通卷纸张帘纹清晰,厚薄均匀,纸质韧性较好,书品亦佳,属于典型的八、九世纪间抄本。
卷尾墨钤“净土寺藏经”长方木戳记,知曾为敦煌净土寺所藏。净土寺,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的著名僧寺,归义军时期十七大寺之一。地处沙州城内,在敦煌文献中记作:“沙州净土寺”,亦名“三世净土寺”,其名源于佛经,初见于开元七年(719),北宋初年尤存。著名僧人有释门法律愿济、都僧政绍宗、住三窟禅师法心等。净土寺藏经甚富,从现存敦煌遗书中含有净土寺题记和印信的经卷来看,所藏经、论、律三藏皆备,变文杂件及藏文文献亦有之。
据统计,海内外现存敦煌经卷中,钤有寺院藏经印的为数不多,主要有三界寺、净土寺、报恩寺、乾明寺、开元寺等。钤有“净土寺藏印”的连同本拍品在内约占敦煌遗书总数的万分之七。
9世纪 敦煌写经 唐代吐蕃时期写本 般若波罗蜜多第六十
水墨纸本 手卷
首尾俱全
27 x 44.5cm.
27 x 45 x 16cm.
27 x 27.5cm.
全长792cm.
此卷高24.7CM,长768CM,敦煌卷本原装,吐蕃时期纸张坚韧厚实,耐拉抗蛀,色呈淡黄或灰白。造纸的主要原料包括瑞香狼毒、沉香、山茱萸科的灯台树、杜鹃科的野茶花树和故纸等。瑞香狼毒有剧毒,虽然不是造纸的上乘原料,却可以防虫,有利于纸张的长期保存。本卷首缺尾全,有乌丝栏,纸张有帘纹,整卷原始装裱,从书法来看是一件难能可贵的吐蕃写经中的精品之作,通卷字体书写流畅,抄写虔诚。敦煌藏经洞自被发现以来就命运多舛,历经历史磨难多数写经都残缺不全,能首尾完整保存下来实属难得不易,完整的敦煌写经真是遍行宇内寥若晨星。
徐渭
《行草自书诗卷》
1592年作
水墨绢本 手卷
22 x 456cm.
款识:万历壬辰秋天池道人徐渭书于湖南小隐。
钤印:天池山人、青藤道士
著錄:
1. 钱谦益编《列朝诗集》丁集第十二卷,康熙三十一年刊刻。
2.《宋金元明四朝诗·明诗》卷四十六,清康熙四十八年刻本。
3.《青藤书屋文集》卷五,海山仙馆丛书本。
此乃徐渭手书自作诗创作于万历壬辰(1592年),时年72岁,人生最晚前一年的作品。全卷共收录2首诗, 包括《观猎篇》、《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诗文俱见于《徐文长全集》。
此卷自作诗书卷,看似横涂乱抹、粗头乱服。然笔画如乱石铺街,应对成趣。书法用笔加大了提按动作,夸张部分的笔画和部首。结字中体现出褚遂良、黄山谷的体例,精妙处全用尖细之笔书写,顿挫抑扬,点画舒展,别有一种潇洒自若之态。
而这些技巧性的处理手段伴随著艺术家的一生,可以从一些具体的作品字例中窥见一二,横折钩的处理、右下角捺笔、左右结构的倾斜角度等等,这几个技术手段属于创作技巧的DNA.其中北京故宫《草书论书法卷》的结字用笔最为接近,笔法迅捷飞扬,狠辣处确是法度谨岩。
因为印章有非常强的“痕迹学”的特质,印章的追踪和研究,乃是现代鉴定学科重要的技术手段。徐渭一生的印章运用非常庞杂,受益于日本荒井雄三先生的梳理,徐渭自用印分类和整理,我们根据此卷三方印章,“天池山人”、“青藤道士”、“公孙大娘”三枚印章在其他作品的表现和演变。
徐渭多才多艺,书画、诗文、思想、戏剧等领域均独树一帜。诗文多著录于钱谦益编《列朝诗集》,共计收录170余首,诗文多抒怀、纪游、论史,风格阔达豪放,画面感很强,情景交融。此卷两首诗均收录于《列朝诗集》卷十二,卷中书法起初沉稳,转而迅疾,全然展现出晚年的思想超然境界。
《观猎篇》创作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胡宗宪幕,居杭州,与游击王将军骑马出猎,所记述的是出杭州太平门,弛赴海宁围猎的故事。全将现实狩猎与历史典故交融,既体现将军威震边疆的豪情,又暗含徐渭对文人能武的理想追求。诗中对"儒生衣长履大"与武将形象的对比,折射出明代文人的身份思考。
《十六夜踏灯与璩仲玉王新甫饮于大中桥之西楼》则是徐渭创作于万历四年(1576年)南京时期,会松江画家璩仲玉、王新甫,此诗创作于元宵次日,正值南京灯市最盛之时。首句"树枝画月千条弦"以灯影写月影,十五的月亮到十六更圆,暗喻灯市繁华延续。诗人与友人在酒楼上远眺大中桥游人如织,却因未能畅饮而倍感失落。
金农
《漆书⟨相鹤经⟩四屏》
水墨纸本 立轴
180 x 56cm. x 4
题识: 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
钤印 :金农印信、金氏寿门鉴藏印 吴湖帆、吴氏梅景书屋图书印、至圣七十二代孙、五常重装、五常拜观。
周慧珺题:金农渴笔八分书《相鹤经》条屏。 钤印:慧珺
出版 :《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71页,2011年10月。
吴湖帆递藏、周慧珺题签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71页,2011年10月。
说明:
1.吴湖帆《丑簃日记》1931年6月21日有载:“聚星斋携冬心大屏(漆书《鹤赋》)来,裱工一百六十元,可谓贵矣。”文中提到的“聚星斋”为民国上海的书画装裱店,其老板为扬州高手马老五,是除了刘定之、周桂生之外,吴湖帆常用的另一位画师。
2.是屏经著名书法家周慧珺题签。周慧珺(1939-2021),浙江镇海人,久居上海。师从沈尹默、翁闿运。其书法跌宕起伏,元气淋漓,结体雄奇,在上海书坛独树一帜。
备注:吴湖帆递藏、周慧珺题签
“漆书”一词古来有之,唐·张怀瓘《书断》云后汉杜林“尝于西河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宝玩不已。” 唐·韦续《五十六种书》所言:“殷汤时仙人务光作倒薤书”。元·吴衍《三十五举·一举》云:科斗为字之祖,像蛤蟆子形也。……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简上,竹硬漆赋,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以上种种书法,其中“头粗尾细”似蝌蚪形,似倒薤叶之用笔,与金农始终喜爱的倒薤笔有着必然的联系。“倒薤”笔法,原是六国古文字中悬针与垂露笔法,汉章帝时书法家曹喜采古文笔法与李斯篆法融为一炉,形成自我风格,自此东汉后期篆书受其影响颇深。金农后期的书法作品中都有强烈表现这种特殊的用笔方式。事实上,金农和其朋友、弟子从未使用过“漆书”一词,当时称为“八分”。
此漆书四屏为金农难得一见的书法巨制,在作品的最后,金农郑重其事地写道:“余年七十始作渴笔八分,汉魏人无此法也。康熙间金陵郑簠虽擅斯体,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一时学郑簠者,更不可谓之渴笔八分也。乾隆戊寅六月三日,七十二翁杭郡金农记”。这段可以说是金农晚年变法的宣言,此时的渴笔更接近对“飞白”用笔的理解,用墨极焦而时露飞白,此一创新,在其题记中已清楚表明用笔、用墨都是前无古人的,“渴笔八分”正是他为这一新书体的定名。金农所骄傲的并非摹古,而是出新,虽出新而不失古意,则并汉魏人也不在话下了。其弟子也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有云:“冬心先生真吾师,渴笔八分书绝奇”。
金农晚年的“渴笔八分”,人书俱老。此漆书四屏,直率中复出蕴藉和疏宕。墨色淳古,行笔一反常态,横画加重,竖画写轻,一如刷字,行笔的涩势极为明显。在各别字的最后一笔上,金农有意将笔画拉长,气势澹宕,也加强了通篇作品的节奏感。这种新奇的笔墨效果,无疑是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能够吸引观众的目光,在字与字之间探求品味,体会到一种难以言喻的视觉享受。
貌似生拙高古,实在是大巧若拙,这种及其“前卫”的表现方式,因为金农所具备的审美修养被界定在高古的格调上,使得其字醇厚隽永,具备了永恒的品质。金农曾自谓:“余近得《国山》、《天发神谶》两碑,字法奇古,截毫端作擘窠大字。”他大胆地继承和发展了汉碑的特点,简化笔法,使其书线条率真、质朴,舍去了提按顿挫及运笔使转的传统技法,因而秉性外露,毫无做作之感,故书中每露隶意,用笔虽扁平方拙,但粗细正侧颇具变化,在中国书坛,一枝独秀,生面别开。
郑板桥在诗中赞金农之书:“乱发团成字,深山凿出诗。不须论骨髓,谁得学其皮?”。吴昌硕曾谓金农书:“禅语灯前粥饭,天游笔底龙蛇。香色最宜供佛,凭渠浩劫虫沙。下笔一尘不染,吟诗半偈能持。”齐白石谓金农书曰:“想见毫端风露,拈来微笑迟迟。读书然后方知画,却比专家迥不同。删尽一时流俗气,不能能事是金农。”能令这几位大师心折的金农书法,自然更值得我们珍视、学习。
来源:沐清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