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菏泽这座浸润着牡丹芬芳与书画墨香的城市里,有一位在新闻战线耕耘三十余载的媒体人,他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毛笔书写文化传承,在新闻事业与艺术追求的双轨上踏出了坚实的足迹。他,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他,就是中国毛体书法家
在菏泽这座浸润着牡丹芬芳与书画墨香的城市里,有一位在新闻战线耕耘三十余载的媒体人,他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毛笔书写文化传承,在新闻事业与艺术追求的双轨上踏出了坚实的足迹。他,荣获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荣誉证章”;他,就是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菏泽市广播电视台副高级记者、《今日菏泽》栏目制片人孙治宇。
铁肩担道义:镜头里的文化守望者
作为资深新闻工作者,孙治宇始终以“铁肩担道义”为信念,将镜头对准菏泽这片文化沃土。工作上,用镜头记录了当今社会的好人好事和先进事迹,鞭挞了社会丑恶现象,弘扬了社会正气,传播了正能量。他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赞誉和掌声。他始终遵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到人民中去”,连续四年担任市派第一书记,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之中。抓党建、促文化振兴。2018年,在曹县邵庄镇界碑集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不仅带领村民打井64眼、修路2公里、建桥3座,更将文化扶贫作为重要抓手。他六次邀请我市书法名家为村民书写春联,组织菏泽医专附属医院专家为村民义诊,让文化甘霖润泽乡村,他也荣获了2020年度山东省中华文化促进会“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担任《文化菏泽》栏目制片人时,他深度挖掘孙膑故里、范蠡故里、庄子故里等文化资源,用镜头还原桂陵之战遗址论证过程,助力菏泽文化地标建设。心系我市文化事业,深度报道文化名家,积极服务“文化大市”建设,不断为“一都四乡”增光添彩。
近年来,非遗传承保护成为菏泽市文化工作的重点,孙治宇敏锐捕捉到这一时代命题。他带领记者深入东明粮画工坊、曹州刻瓷传承人马宪荣工作室、单县吴氏制香作坊,拍摄制作系列专题报道。在拍摄国家级非遗项目“曹州面人”时,他耗时三个月跟踪记录传承人陈素景的教学场景,节目播出后吸引200余名外地学员慕名学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正如他在采访手记中写道:“新闻工作者不仅要记录当下,更要为菏泽的非遗留存文化基因。”
墨海铸风骨:毛体书法的传承者
1993年,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孙治宇与毛体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北京友人送来的《毛泽东诗词书法集》让他爱不释手,真心感受伟人书法的大气磅礴、浩然正气;更是我国革命历史的重要记录,他沉浸于毛体书法研习之中,三十年如一日,让他逐渐领悟毛体书法的精髓——“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要将伟人的革命精神融入笔端”。去年,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他倾尽大量心血,编著《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集》。全书汇集了58首毛泽东诗词书法精品,他按照毛泽东诗词的创作时间、历史背景的先后排序,用毛体书法的形式书写创作的。装裱好的58幅毛泽东诗词书法作品原件,现展览于菏泽花乡研学教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并建成了首家“毛泽东诗词书法展览馆”,作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社会各界开放,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孙治宇的书法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07年,他在第二届“金鼎奖”全国书法大赛中荣获银奖,却在评委点评中得知“线条缺乏张力”。为此,他苦练两年研究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手迹,最终在2009年纪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60周年大赛中荣获金奖。他的作品《忆秦娥·娄山关》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沁园春·雪》被中国邮政制成“国家名片”发行,成为菏泽文化对外交流的重要载体 。
双楫竞风流:新闻与艺术的共生之道
在孙治宇看来,新闻工作与书法艺术是相辅相成的精神追求。新闻赋予他敏锐的观察力,让他在书法创作中更注重“字外功夫”;书法则培养了他沉稳的心境,使他在新闻现场保持客观理性。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在他担任《文化菏泽》制片人期间尤为凸显。
2021年,为庆祝建党百年,他策划推出《红色基因解码》系列报道,将镜头对准菏泽的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在拍摄过程中,他突发灵感,决定用毛体书法创作百米长卷《毛泽东诗词选》。三个月时间里,他白天扛着摄像机采访老党员,夜晚在案头挥毫泼墨,最终在党的生日当天完成创作。这件作品不仅在冀鲁豫纪念馆专题展出,更被烧制为国礼珍品,成为艺术与新闻融合的典范 。
德艺润桑梓:文化使者的社会责任
德艺双馨的孙治宇始终不忘回馈家乡。他发起“翰墨传情”公益行动,每年春节带领书法家团队深入偏远乡村,为群众书写春联万余幅;他资助27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被中华慈善总会授予“中华慈善书法家”称号。在菏泽市孙膑文化研究会会长任上,他推动孙膑兵法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召开了2016山东(国际)孙膑文化与经济发展座谈会,邀请全国100多位孙膑文化研究专家、知名学者、经济学家齐聚鄄城,参观考察孙膑家祠、孙膑纪念馆和孙膑旅游城,开展理论探讨和文化交流活动,宣传推介了全市旅游文化产业。
从新闻一线到扶贫前线,从演播室到书法展厅,他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用脚步丈量民生冷暖,用笔墨传递文化力量,在菏泽这片热土上书写着属于新时代媒体人的壮美篇章。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