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称“《办法》”)正式实施。
2025年9月1日,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以下称“《办法》”)正式实施。
这个新规,被视为解决AI领域的一颗“定心丸”——它不仅将规范AI生成的文本、图片、视频,更从根源上解决了“AI内容真假难辨”的痛点。北京市伟博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主任李伟民博士结合这个《办法》的出台背景、看点和意义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办法》出台的背景
李伟民认为,现在AI生成内容越来越逼真,能画超写实的图、拟真人的声、剪无缝衔接的视频,但问题也跟着来:有人用AI伪造消息造谣,有人冒充他人身份行骗,甚至用AI生成恶意内容,这不仅骗了普通用户,更动摇了大家对网络内容的信任。针对这个世界性的治理难题,我国国家出台这个办法,还配套了强制性国标,就是要给AI装上“真实标识”,让它“不敢造假、不能造假”。
《办法》的核心内容有哪些?
李伟民表示,这次正式实施的《办法》一共有14条,从核心内容看,有三点值得关注。
第一,谁生成谁负责。AI服务提供者得给内容加“显式标识”——比如视频角落标“AI生成”,图片、文本附声明;同时还要加“隐式标识”,像文件元数据里藏专属代码,就算下载转发,也能追溯源头。这就解决了“谁生成的”“从哪来的”两个关键问题。
第二,平台要把好关。应用商店上架AI软件时,必须查它有没有标识功能,没达标的不让上线。这相当于给AI服务加了“准入门槛”,从传播起点就防风险。
第三,用户也要主动声明。咱们普通人用AI生成内容发上网,得自己标清楚“这是AI做的”,不能故意隐瞒;更不能删改、伪造别人的标识,帮着别人搞“AI造假”——这些行为都是明确禁止的,踩线就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办法》出台的意义和前瞻
李伟民表示,对我们广大网友来说,以后刷到AI内容,能通过标识快速分辨真假,知情权、选择权都有了保障;对企业来说,此次强制性标识不是“束缚”而是“机遇”——合规的AI服务会更受信任,还能倒逼行业少走“技术滥用”的歪路;从法律层面看,这个办法补上了之前AI治理的“细节空白”,和之前的算法推荐、深度合成管理规定形成了“组合拳”,比如之前只说“要标识”,现在明确了“怎么标”“谁来管”,让执法有了具体依据。
当然,《办法》落地还需要各方配合:公安部门会把标识合规纳入AI监督检查,广大网友也要提升“AI素养”,学会辨AI内容。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办法的出台,标志着咱们国家在AI治理上迈出了关键一步——既给技术创新留了空间,又守住了“真实、安全”的底线。
来源:人民法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