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去便利店买瓶水,刷脸支付秒完成;用修图APP拍张自拍,一键美化发朋友圈;甚至进小区刷脸开门,坐地铁刷脸过闸机。
去便利店买瓶水,刷脸支付秒完成;用修图APP拍张自拍,一键美化发朋友圈;甚至进小区刷脸开门,坐地铁刷脸过闸机。
这些日常操作里,“脸”正悄悄变成AI世界的“硬通货”。
很多人没意识到,每次授权刷脸、上传照片,都是在把面部数据“交出去”,有些被用于商业盈利,有些甚至成了诈骗工具。
“把脸卖给AI”不是夸张说法,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只是多数人没拿到“卖脸钱”,还可能要为数据泄露埋单。
刷脸:藏着的数据交易
超市收银台的刷脸设备、写字楼的人脸识别门禁、景区的刷脸检票系统,这些地方都在收集面部数据。
某连锁超市2024年被曝光,其刷脸支付设备收集的用户面部信息,不仅用于身份验证,还被打包给第三方AI公司,用来训练“消费人群面部特征分析模型”:
通过分析用户的年龄、性别、面部轮廓,判断消费偏好,再推送定制广告。
更隐蔽的是线下场景的“无感收集”。
某商场2023年在试衣间、电梯口安装带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声称“统计客流”,实际却在偷偷提取顾客的面部数据,包括妆容风格、发型特征,甚至皱眉、微笑等微表情,用来优化品牌的产品设计和营销方案。
顾客从头到尾没被询问是否授权,直到媒体曝光才知情。
修图APP:偷脸训练AI
“一键瘦脸”“AI换发型”的修图APP,是收集面部数据的“重灾区”。
某知名修图APP2024年被用户发现,其隐私协议里藏着一行小字:“用户上传的照片可用于AI模型训练”。
有技术博主拆解该APP后证实,用户上传的自拍会被提取50多个面部特征点,包括眼角距离、颧骨高度、下颌线形状,这些数据会用来优化APP的AI修图功能,甚至被用来训练第三方的“虚拟人生成模型”。
还有些小众修图APP更直接,推出“免费AI换脸”功能,吸引用户上传多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声称“生成更自然的换脸效果”,实际却把这些照片存入数据库。
2023年某跨境AI公司被曝光,其用于生成“虚拟网红”的面部素材,有30%来自这类修图APP的用户上传照片,而用户对此毫不知情,既没收到分成,也没被告知用途。
AI换脸:脸成“诈骗素材”
“把脸卖给AI”最危险的后果,是面部数据变成诈骗工具。
2024年某省警方通报一起案件:嫌疑人从社交平台下载受害人亲友的日常照片,用AI换脸技术生成“亲友求助视频”,视频里的人脸、声音和真实亲友几乎一模一样,声称“在外地遇急事需要借钱”,多名受害人信以为真,转账后才发现被骗。
还有更恶劣的情况。
2023年某短视频平台出现大量“AI换脸仿冒主播”,骗子用主播的面部数据生成虚假直播画面,模仿主播的语气推销假冒商品,很多粉丝以为是真主播带货,下单后收到的却是劣质产品。
被仿冒的主播不仅名誉受损,还得承担粉丝的索赔,而最初泄露面部数据的源头,可能只是主播之前在某平台上传的生活照。
隐私泄露:脸成“黑产商品”
面部数据一旦泄露,会流入地下黑产,变成可交易的“商品”。
2024年某网络安全公司查获一个黑产团伙,其售卖的“面部数据数据包”里,包含10万条用户信息,每条都有正面照、侧面照、动态表情视频,还标注了年龄、地域、肤色等信息,价格从1元到10元不等,买家多是AI公司、营销机构,甚至诈骗团伙。
更可怕的是“深度伪造”的滥用。
某明星2023年遭遇“AI换脸造谣”,骗子用其面部数据生成虚假的不雅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尽管工作室很快辟谣并报警,但视频已经扩散,对明星的名誉造成严重影响。
事后调查发现,泄露的面部数据来自该明星早年参加活动的公开照片,被AI公司提取后流入黑产。
维权:“卖脸”难要赔偿
面对“脸被AI滥用”,用户维权往往很困难。
某用户2024年发现自己的面部数据被某AI虚拟人公司用于制作广告,广告里的虚拟人侧脸、笑容和自己高度相似。
他起诉该公司侵权,但维权过程持续了8个月——公司声称“数据来自公开渠道,不构成侵权”,而用户很难证明自己是数据的原始所有者,也无法计算“面部数据被使用的损失”,最终只拿到5000元赔偿,远低于公司通过广告获得的收益。
法律层面的漏洞更让维权受阻。
目前多数地区对“面部数据的权属”没有明确规定,比如“用户上传的照片,数据所有权归谁?”“AI公司使用数据需要哪些授权?”这些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导致很多“卖脸”纠纷只能不了了之。
某律师事务所2024年统计显示,面部数据侵权案件的胜诉率不足30%,多数用户因为“证据不足”“维权成本高”选择放弃。
护脸:别让脸“白送”
不想被动“把脸卖给AI”,其实能做些实用防护。
首先是“少授权”。
使用APP或设备时,遇到“是否允许人脸识别”的弹窗,先看清楚用途:比如修图APP不需要“获取实时面部数据”,小区门禁不需要“存储面部视频”,这类授权可以直接拒绝。
其次是“少暴露”。
公开平台尽量不发高清正面照,尤其是带清晰五官、无遮挡的照片;线下遇到陌生的人脸识别设备,比如商场的“免费拍照领礼品”机器,尽量避开,避免被“无感收集”。
最后是“查权限”。
手机设置里定期检查APP的“面部数据访问权限”,把长期不用、非必要的APP权限关掉;
如果发现某APP擅自收集数据,可向监管部门投诉,比如通过12315平台举报,让违规公司受到处罚。
“把脸卖给AI”的背后,是数字时代的隐私困境:我们用“脸”换便利,却没守住数据安全的底线。
AI需要面部数据训练,但不能以“偷”“抢”“骗”的方式获取;商业机构想利用数据盈利,也该让用户有知情权、选择权,甚至获得合理收益。
毕竟,“脸”是每个人的独特标识,不该成为AI世界里“免费的素材”,更不该变成伤害自己的工具。
重视面部数据安全,不是拒绝科技进步,而是让AI在尊重隐私的前提下,真正为生活带来便利。#头条深一度#
资料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d-BsLIgfloEe-0gK4u9wAA
2.https://m.sohu.com/a/887654321_122413774/
4.https://tech.ifeng.com/c/8nMpdBwoy9m
5.https://m.toutiao.com/group/7368999928120508937/
6.https://www.sohu.com/a/897227577_122413774/
7.https://www.iesdouyin.com/share/video/7561490711926738185/
来源:步凡寻光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