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款暴富梦碎!拉布布价格崩盘80%,谁在把孩子当韭菜收割?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0 19:25 2

摘要:可没俩月,拉布布价格崩了,泡泡玛特股价也大跌,从 “买到就是赚” 的狂欢,跌到 “亏本转卖都没人要”,这过山车似的变化,到底是理财还是博彩?

拉布布盲盒:是理财还是博彩?别让孩子陷进 “暴富陷阱”。

最近亲戚家孩子的事儿挺揪心:每次拿到零花钱,他都直接砸进盲盒,尤其痴迷最近火的拉布布。

在孩子眼里,这几十块的小盒子不是玩具,是 “理财”—— 他总说 “抽到隐藏款就能翻好几倍”。

可没俩月,拉布布价格崩了,泡泡玛特股价也大跌,从 “买到就是赚” 的狂欢,跌到 “亏本转卖都没人要”,这过山车似的变化,到底是理财还是博彩?

要分清这事儿,先搞懂理财和博彩的本质区别。

理财从不是 “赌运气”,得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撑着。比如买套房,就算房价波动,至少能租出去收租金;买支股票,公司赚钱了股东还能拿分红;

就算买黄金,它本身也有保值的价值。这些 “理财品” 的核心,是能带来长期回报,靠的是资产用途或企业经营,不是碰运气。

博彩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像买彩票、在赌场压大小,钱没有创造新价值,只是在人与人之间转来转去 —— 今天有人赢钱,肯定是有人亏了钱,总盘子不会变多。

打个简单的比方:理财是种一棵树,就算偶尔没结果子,树本身有生长、结果的能力,好好养着总有收获;

博彩是大家抢一篮现成的果子,不管谁抢到,果子总数就那么多,有人多拿,就有人拿不到,本质是 “零和游戏”。拉布布既不能收租,也不能分红,所谓 “赚钱” 全靠别人愿意花高价买,这根本不是理财。

未成年人会把盲盒当理财,其实是盲盒被裹了三层 “外衣”,让人看走了眼。

第一层是 “暴富故事”。之前潮鞋火时,就有 “靠潮鞋月入百万”“卖鞋在杭州买房” 的说法;积木熊火了,又传 “一只熊能换县城一套房”;现在拉布布也一样,满屏都是 “隐藏款涨 8 倍” 的消息。

这些故事只说 “有人赚了”,却绝口不提 “更多人亏了”,也不说 “抽到隐藏款的概率有多低”,故意模糊风险,让孩子觉得 “只要买,我也能一夜暴富”。

第二层是 “二手市场假象”。光有故事不行,还得有地方交易。现在不少二手平台上,盲盒能随时挂单、看似随时有人买,跟炒股票似的。

孩子看到成交记录,会觉得 “这市场很活跃,买了肯定能卖出去”,却不知道有些价格波动,其实是有人在自买自卖,故意炒高价格,根本不是真需求。

第三层是 “明星效应”。孩子看到熟悉的偶像拍盲盒广告,或是刷到网红开盲盒的视频,很容易产生信任感。他们会觉得 “明星都在买,网红都推荐,这肯定不是赌博,是正经理财”,没多想这只是营销手段。

这三层包装下来,一个普通的消费品,就被孩子当成了 “能赚钱的理财品”。

比乱花钱更让人担心的,是盲盒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6 月 20 日人民日报曾发文《盲卡盲盒,哪能无拘无束?》,里面说得很清楚:盲盒设计精准抓住了未成年人的心理弱点。

它利用心理学上的 “斯金纳箱原理”—— 靠随机奖励制造期待感。抽盲盒时,孩子总觉得 “下一个可能就是隐藏款”,这种错觉会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他们忍不住一次次买,根本控制不住自己。

而未成年人心理没成熟、自控力弱,这种设计涉嫌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里 “不得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的规定。

这事儿光靠家长劝没用 —— 家长的话,抵不过 “暴富故事” 的诱惑,也抵不过明星背书、直播间的热闹。

家庭教育力量有限,必须有制度约束和社会守护,就像游戏有防沉迷系统、短视频有青少年模式那样,得明确监管规则:比如限制未成年人购买盲盒的次数和金额,禁止刻意炒作盲盒价格。

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上好 “金融第一课”。

这节课不该是 “盲盒能暴富” 的错觉,而该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资产(能生回报的房子、股票),什么是投机(赌运气的盲盒),什么是风险。未成年人辨别能力弱,只有帮他们建立正确的财富观,才能不陷进 “博彩式消费” 的陷阱。

潮玩可以是兴趣、是娱乐,但绝不能变成未成年人的 “金融课堂”。守住孩子们的 “金融第一课”,就是守住他们健康的成长,也是守住社会的长远根基。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