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商业世界,有人稳扎稳打,有人孤注一掷。宁德时代就是后者的传奇:敢在别人不敢押注的地方下注,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商业世界,有人稳扎稳打,有人孤注一掷。宁德时代就是后者的传奇:敢在别人不敢押注的地方下注,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如今,它已是全球动力电池霸主,半年净赚超300亿元。
顶着日韩垄断杀出血路,接下宝马苛刻订单,再重金出海抢占欧洲话语权,三次豪赌,三次翻盘。
宁德时代是如何击溃日韩垄断,日赚1.7亿元的?
20世纪90年代,日本和韩国几乎垄断了全球电池产业。
1991年,索尼推出首款商用锂电池,凭借轻巧高效迅速席卷市场,日企一度占据全球90%的份额。
紧随其后的韩国三星、LG疯狂扩张,让整个行业彻底被日韩牢牢卡住。
那时的中国,连进入这个赛道的资格都没有,更别说话语权了。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曾毓群做出了人生第一次豪赌。
1999年,他毅然辞去国企研究院的“铁饭碗”,与香港ATL合作,投入研发聚合物锂电池。
要知道,那时电池研发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而中国既没有成熟的产业链,也缺乏经验与资本。
更糟糕的是,当时从美国贝尔实验室买来的专利存在致命缺陷——电池鼓包变形,全球二十多家拿到专利的公司都没能解决。
换句话说,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曾毓群并没有退缩。他带领团队连轴转,实验室的灯几乎从未熄灭。
两周后,他们通过调整电解液配方,攻克了这个困扰整个行业的难题。
自此,ATL成为全球唯一能够量产该类电池的企业。
靠着这份技术硬实力,他们迅速进入了国际供应链,拿下了摩托罗拉、诺基亚、索尼等手机巨头的订单,还为北京奥运会电动大巴提供电池解决方案。
2005年,日本TDK看中了ATL,将其收入囊中。
虽然ATL换了东家,但这段经历给曾毓群留下了宝贵财富——行业人脉、技术储备和完整的团队。
几年的积累,让他看清楚了未来的方向。
2009年,国家启动“十城千辆”工程,新能源车补贴力度空前。
曾毓群敏锐地意识到,这将是一个比手机电池更庞大的新市场。
于是,他第一次冒险:从ATL抽身出来,在福建宁德成立了宁德时代。
这一决定,注定要与日韩巨头正面碰撞。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宁德时代从一开始就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奔着新能源汽车的浪潮而来。
随着国家政策持续加码,中国市场迅速起飞,宁德时代也借此获得了第一个发展窗口期,为之后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宁德时代还只是一个刚起步的新公司,却迎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
宝马正在为旗下首款电动车寻找电池供应商。
听上去是个好机会,但实际上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宝马对供应商提出了800多页的技术标准,而且全是德文,没有任何简化版本。
材料选择、工艺流程、安全标准、测试规范,几乎涵盖了电池研发的全部环节。
面对这份苛刻到近乎挑剔的标准,连三星和博世这样的老牌巨头都没能通过。
换作别人,恐怕早就知难而退。
但曾毓群做出了人生第二次豪赌:不惜一切代价接下订单。
他斥巨资建立当时亚洲最大的电池测试中心,把几乎所有人力物力都投进去。
团队里的人笑称,“宁德时代几乎是在用生命在做电池。”
过程异常艰难。每一个测试环节都要成百上千次试验,稍有差池就要重来。
但也正是这种“硬仗”,让宁德时代一步步磨炼出完整的研发、测试、生产流程。
最终,他们不仅通过了宝马的严苛考验,还成为其电动车电池的正式供应商。
这一战,让宁德时代声名鹊起。
宝马的背书效应远超想象。宁德时代借此打开了欧洲大门,很快又拿下了奔驰、大众、长城、北汽等国内外车企的订单。
2017年,他们的电池装机量超越比亚迪和松下,跃居全球第一。
不仅如此,在技术路线的关键选择上,宁德时代再次押对宝。
当时市场分为两条路线:比亚迪主攻磷酸铁锂,而宁德时代则重金投入三元锂电池。
恰好国家政策鼓励高能量密度电池,能提供更长续航,这让宁德时代踩中了风口。
之后几年,随着电动车爆发式增长,他们牢牢卡住了行业制高点。
2018年,宁德时代成功上市,首日市值逼近800亿元,随后一路飙涨,到2020年底已突破7500亿元。
与此同时,公司还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1年发布钠离子电池,2022年推出麒麟电池,实现1000公里续航,引领行业新标准。
可以说,没有宝马订单的那一场硬仗,就没有今天的“宁王”。
当国内市场份额已经牢牢占据第一时,曾毓群并没有满足。
他知道,如果想要长久保持领先,必须走出去。
于是,他开启了人生第三次豪赌——重金出海。
海外市场看似诱人,但风险极高。欧洲各国一方面希望电动车产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电池企业抢走饭碗。
欧盟出台了复杂的电池法规,从环保到劳工要求,每一个环节都比国内严格数倍。
一条生产线在欧洲的环保成本,几乎等于中国三座工厂的投入。
即便砸下数十亿欧元,也未必能顺利投产。但曾毓群认定,这一步必须走。
他知道,谁先在欧洲站稳脚跟,谁就能获得未来的产业话语权。
2018年,宁德时代率先在德国投资2.4亿欧元建厂,后来追加至18亿欧元。
2023年,这座工厂终于投产并盈利。
随后,他们又在匈牙利建设100GWh产能的超级工厂,地处欧洲心脏地带,毗邻奔驰、奥迪等整车厂。
最具战略意义的是2024年的西班牙工厂。
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合资,投资额高达300亿元,建设周期长达四年。
虽然时间和成本远超国内,但换来的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成果:Stellantis接受宁德时代的全流程技术管控。
这意味着,未来欧洲车企在电池标准上,很可能要“跟着宁德走”。
至此,宁德时代在欧洲形成了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的“三角矩阵”,几乎覆盖了整个西欧汽车产业带。
再加上技术授权模式(LRS),宁德标准正逐渐成为全球标准。
换句话说,这不仅仅是卖电池,而是通过深度绑定,把欧洲车企拉进自己的“朋友圈”,从而在全球新能源产业的未来格局中,抢占主导权。
这一次豪赌,或许比前两次更大,但若成功,宁德时代不仅是行业龙头,更是全球规则的制定者。
三次豪赌,三次成功,宁德时代才有了今天“日赚1.7亿元”的霸气成绩。
商业世界从来不缺故事,但宁德时代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赌赢了自己,也赌赢了中国制造的未来。
在新能源产业风起云涌的时代,这家公司已经不只是一个企业,而是一面旗帜,代表着中国力量如何在全球舞台上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
这,就是宁德时代的真正传奇。
参考资料:
1.科技新知《宁王入“港”出海》
2.赛博财科《宁德时代,从“宁德小镇”到新能源王者》
3.21世纪商业评论《宁德电池之王,狂投欧洲800个亿》
来源:历侠听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