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反思: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不爱上课?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0 19:47 2

摘要:前段时间,我读到一篇推文《为什么今天的大学生好像都不愿意听课了?》,文章把原因归结为“文凭贬值”:这种贬值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激励结构。当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变得模糊不清,学习的内在动力便难以维持。作者打了个比方:货币超发会引发贬值,大学文凭发得多了,含金量自然也

又到教师节。作为一名老教师,我想和大家聊一个被频频提起的话题: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似乎越来越不愿意上课了?

前段时间,我读到一篇推文《为什么今天的大学生好像都不愿意听课了?》,文章把原因归结为“文凭贬值”:这种贬值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激励结构。当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关联变得模糊不清,学习的内在动力便难以维持。作者打了个比方:货币超发会引发贬值,大学文凭发得多了,含金量自然也会下降。这话听起来有些道理。

但即便如此,在今天的就业市场里,大学文凭依然是块“硬通货”——考公、考研,哪一样离得开它?所以我觉得,问题恐怕没那么简单。更可能的原因,是一个综合性的困局,关乎学生、教师、教学方式、学校管理,甚至整个教育系统。

一、真是这一届学生不行?

常听到同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爱学习,对什么都没兴趣,懒!”不少人认为这是Z世代(1995-2012年出生)的通病——他们作为数字原住民,更习惯活在屏幕里。课堂,却硬要把他们拉回现实,一种让他们不自由不愉快的现实。

他们的“伙伴”是手机。那里有比讲课更丰富的内容:娱乐、知识、即时反馈。不懂?百度一下;有难题?AI连答案带方案都给你写好。如果老师还停留在“知识搬运”,那手机“搬”得可比我们快多了,而且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有趣。

有些学校试图用课堂纪律“控手机”,但不看手机就等于认真听课吗?未必。除非这节课真的精彩,或者要“划考试重点”。这又回到了老问题:学习,成了“你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真正令学生反感的,是这种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

二、还是一届老师不行?

如今即便是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内地高等学府,也不缺乏逃课的学生。除了不爱上课,学生们也表现出沉默和被动,在课堂上,学生也不愿意被点名发表看法。为了吸引学生,很多老师煞费苦心。从前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今更像是一份“稳定的工作”。甚至有人自嘲是“高级民工”。

现在高校教师学历普遍很高,很多岗位非博士不可。但高学历不等于会教书。尤其在一些应用型课程中,缺乏实践经验的博士老师,反而讲不透现实问题。更别说,在科研压力和职称评审下,教学投入容易被挤压。当然,绝大多数老师是尽责的。

老师们不断自省:是不是我讲的内容过时了?课件做得不够好?… 但有时候,问题真不全在他们。现在都讲供给侧改革,我们首先需要搞清楚大学教育的供给出现什么问题,才能进行相应的有效的改革。有次与老师们午餐,饭桌上盛汤的是印着“高级民工”的陶瓷缸子,教师只是这个供给的执行者。

三、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

教学改革推行多年,但课堂真正的改变并不多。很多课还是老师讲、学生听,只不过“听”变成了“刷手机”或“打瞌睡”。就连教学比赛,有时也更像“讲课表演赛”,看重的是老师的演讲能力。即使增加了一些互动环节、视频内容,也很难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改变,或许该从教室布局开始。现在不少大学学习国外的教学方式,把传统讲堂变成圆桌讨论,老师不再是中心,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当然,这需要更多教学资源支持。首先需要把大课变小课,其次需要这种“去中心化”的教学模式。

我女儿在海外读书,那边课堂几乎是“反着来”:老师讲得少,没有固定教材,不断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找资料、做展示,老师只点评和总结。成绩来自于每次作业的累积。我也想尝试,但校规规定:期末考必须占60%。师生共建的这种过程教学才是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四、学校是不是也脱不了干系?

现在很多大学硬件越来越豪华,大楼、园林、山水,有些校区堪比景区。但梅贻琦先生早就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问题是,在当前的高教体制和评价体系里,我们还能培养出大师吗?当招生宣传炫耀大学的食堂时,我们已经忘记大学教育的初衷。

很多高校围着“教学评估”和“大学排名”转,教学管理过度强调“规范”:教材、教案、考勤、考试…连成绩都要呈“正态分布”。教师为此疲于奔命时,他们到底有多少时间真正于在教学上?回看西南联大——那时候有什么表格?但那里走出了多少大师?

形式主义让表面光鲜,但学生是否真学得进去?老师是否真教得出创造力?这些难以量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反而不被看见。当大学在功利和政绩的驱动下碌碌无为,大学生不喜欢上课便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有的学生甚至思考还要不要读这样的大学。

五、这或许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学生不愿意上课,背后有学生、教师、教学、学校多方面的因素。但最根本的,或许是传统大学教育在数字时代所面临的系统性挑战。前面说到供给侧改革,就是一种系统性变革。问题是从何入手,恐怕需要我们跳出大学看大学,把它置于时代变迁的社会系统中审视。

如今,社会教育的资源远超校园。B站播放量最高的是《高等数学》视频,很多人靠着它通过了考试。越来越多知识博主没上过大学,却靠网络自学成才。甚至有人开始讨论:AI将来会不会取代教师?但我相信“人机协同教学”已经到来。

如果教学理念不转型,系统问题就难以解决。关键也许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我认为应该从”Teacher and learning“转向”Study and guiding“,——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老师则退后一步,不,前进一步,成为引导者。

结语

教育,是一场师生双向奔赴的旅程。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教与学都在经历深刻的重塑。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无法立刻改变整个系统,却可以在课堂上多一点尝试、学校多一点理解——当我们不再把自己视为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成为学生探索路上的引导者、陪伴者,改变或许就会悄然发生。

这个教师节,愿我们不忘教育最初的初心:不是灌输,而是点燃;不是束缚,而是唤醒。我曾给青年教师一个建议:能不能上课时用几分钟跟学生聊聊?了解他们,走近他们。愿每一堂课,都不再是单向的讲述,而是一场温暖的相遇。

来源:谭天论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