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映初心——珠海以“教育家精神铸魂,以改革创新赋能”持续打造优师队伍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0 19:55 1

摘要:九月的风,拂过珠海的校园,把琅琅书声揉进山海之间。在斗门六乡中学的走廊上,教师陈笑兰拿着学生的错题本耐心讲解;在万山区桂山岛桂山小学,校长莫国清看着孩子们踢足球的身影笑意盈盈;在香洲区翠香幼儿园,教师万英蹲下身与孩子分享绘本里的故事……

九月的风,拂过珠海的校园,把琅琅书声揉进山海之间。在斗门六乡中学的走廊上,教师陈笑兰拿着学生的错题本耐心讲解;在万山区桂山岛桂山小学,校长莫国清看着孩子们踢足球的身影笑意盈盈;在香洲区翠香幼儿园,教师万英蹲下身与孩子分享绘本里的故事……

这一个个平凡却温暖的场景

勾勒出珠海教师队伍

“以生命润泽生命”的杏坛群像

也见证着这座城市教育事业的蓬勃生长

2025年教师节前夕,珠海市24名教师拟入选“南粤优秀教师”2名教师拟入选“南粤优秀教师工作者”。从乡镇初中到海岛小学,从幼儿园到职业院校,珠海教师队伍以“扎根一线、潜心育人”的坚守践行初心,更成为珠海近年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以改革创新赋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

在香洲区凤凰中学,李鹤老师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一沓厚厚的“心灵日记”——这是她多年来与“心困生”的对话记录。2008年,学生小明(化名)因家庭变故变得叛逆,打架、逃学成了家常便饭。李鹤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负责管理班级钥匙。“能早起为班级开门,就是有责任感的开始。”哪怕小明多次因疏忽导致班级扣分,她仍坚持鼓励。后来,小明终于摆脱了“问题少年”的标签,成为融入班集体的有责任感的一员。“教育不是‘改造’,而是‘看见’,看见每个孩子心里的光。”这份不负学生的坚守,也让她成了学生口中的“老师妈妈”。

在珠海,像李鹤这样“把学生放在心上”的教师还有很多。

桂山小学校长莫国清,用30年光阴把青春“种”在了海岛。1995年刚到海岛学校时,学校是3栋平顶石头房,用水要去山上引、用电靠柴油发电机,台风天停航时连生活物资都成问题。可即便如此,他仍选择留下:“海岛的孩子需要老师,我走了,他们怎么办?”30年间,他教过语文、美术、科学等近10门学科,教孩子练书法、带孩子踢足球,把海岛的寂寞日子,过成了孩子们的“快乐时光”。如今,桂山小学焕然一新,昔日石头房被现代化校园代替,那些他教过的孩子,有的考上了重点大学,有的回到海岛建设家乡。跨越山海的师恩,定格在时光中。

“师德是教师的立身之本。”珠海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珠海深入推进“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考核纳入教师评价“一票否决”项,严查有偿补课、收受礼品礼金等失德行为。

数据统计,2021年至2023年,珠海市先后对1535名优秀教师、357名优秀教育工作者、343名师德标兵、419名优秀班主任、71名教育世家进行了表彰,持续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甘于奉献、扎根一线”成为珠海教师队伍的鲜明底色。

珠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开展教师招聘,所有新入职人员须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小学教师以本科为主、中学教师以研究生为主,多数岗位面向“双一流”高校优秀毕业生。2024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校已招聘公办教师近千名,为教师队伍注入年轻活力。在资格审查上,珠海创新推行“入职查询+心理测试”双保险——通过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和公安系统开展入职查询,将心理品质测试纳入入职体检,同时建立与政法部门的联动核查机制,对现有从业人员全面排查,坚决杜绝问题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深耕讲坛:以创新激活教育活力

在斗门区六乡初级中学,数学老师陈笑兰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她深耕数学教学15年,探索出“用爱和耐心点亮数学备考之路”的教学模式。她每学期开展数学解题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024年,她主持的区级公开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1》获得好评。“教研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课堂里的真问题。”陈笑兰说。

好老师不仅要爱学生,更要会教学生。珠海始终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作为队伍建设的核心,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资源倾斜”,让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快步跑”。

搭建成长体系,打造“香山”教育品牌矩阵。为系统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珠海构建了以“香山”命名的教师发展体系:每年评选“香山名师”、每两年评选5名“香山名校长”,截至2024年已培育30位“香山名师”、5名“香山名校长”,并为获评者提供待遇保障等多重支持;实施“香山园丁”培训计划,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优质资源,构建“1+3”教师专业发展平台,2024年培训校长200余人次、教研员100余人次、教师超万人次,未来还将完善“443”培训体系,强化“训战一体、研训一体”。此外,珠海还开设了“香山教育讲堂”,2023年以来邀请龙腾院士、康震教授、李希贵校长等大咖开展6场线下讲座,受益教师超2000人,同时开展线上研训活动300余场、公开课400余节,覆盖7000余人次,让教师足不出户就能接触前沿教育理念。

创新评价体系,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2022年,珠海研发的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增值评价体系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类二等奖,这一体系摒弃“平均分”“升学率”等单一指标,通过多维度评估学生进步幅度,科学评定教师育人实绩,每年有超200名高中教师因学生进步突出获表彰。2024年,珠海进一步出台《珠海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年度考核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制定46项考核指标,其中15项指标专门聚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研、教学创新等内容,实现“以评价促发展”。在激励机制上,珠海明确对技能大赛获奖选手授予“教学能手”称号,将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科研课题研究纳入教师评价核心内容,让“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常态,“专业、创新、精进”成为珠海教师队伍的新标签。

善用技术赋能,让教师成长搭上“数字快车”。2025年,珠海市教育局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发展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实施三大行动,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今年起,珠海正式启动“AI赋能师资培训体系”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提升方案,开发“香山师训好课程”之AI智能体培训课程,已举办AI研训营12期,覆盖教师800余人次。在市四中,教师借助AI辅助教学系统分析学情,针对学生制定个性化辅导方案,学校学业质量增值水平显著提升。

示范引领:让优质资源流动起来

“李老师,您设计的‘心理团辅课’太实用了,我用它解决了班里5个孩子的亲子矛盾!”在“珠海市李鹤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研讨会上,一位青年教师分享学习收获。该工作室自2020年成立以来,已开展读书沙龙18场,开发心理团辅课例30余节,指导的教师中,多人获评“珠海市优秀班主任”或成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珠海积极搭建“名师引领、青蓝结对、资源共享”的教师发展共同体,让优质教育资源从“单点闪光”变为“集群发光”。

——“青蓝工程”传帮带,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陈笑兰作为“青蓝工程”指导老师,带教青年教师杨可丽,从备课、上课到教研,手把手传授经验。在她的指导下,杨可丽获得2023年广东省中学青年教师数学问题讲授核心片段展示评比二等奖、珠海市作业设计优秀案例一等奖,逐渐成长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师者如光,薪火相传,像这样的“师徒结对”,在全市学校已超过1000对。

——“送教下乡”暖基层,推动优质师资流动起来。“以前总羡慕城里的学校有好老师,现在好老师送到了家门口,孩子学习劲头更足了。”斗门区一位学生家长的感慨,道出了珠海推动师资均衡配置的显著成效。

珠海通过出台《珠海市推进东西部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方案》,明确每学年校长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总数的8%,且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须占一定比例,交流形式涵盖紧密型、跟岗型、灵活型等多种类型,重点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2024—2025学年,全市共派出义务教育阶段东西部校长教师交流521人,连续两学年达到8%的交流比例要求。

在资源引入上,珠海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在全市逾20所中小学(重点是金湾、斗门薄弱校)开展“基础教育教师育人能力提升工程”,通过“高位嫁接”提升西部学校“造血功能”。

截至目前,全市有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教育奖获得者9人,正高级教师133人,每千人中正高级教师数量连续四年高于周边一线城市,“名师含量”在大湾区城市中名列前茅,彰显“珠海名师”的全省竞争力。

勇担使命:书写湾区教育新答卷

近年来,珠海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家战略,充分发挥珠海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深化与大湾区城市教育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

从2017年开始,珠海相继与澳门教青局、香港保良局、香港校长专业发展促进会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合作备忘录,全面建立会晤磋商机制,围绕双向互访、师生互动、学校互进、教学互鉴、教研互通等环节开展全方位合作。

组织珠澳千名学子两地研学行、联合澳门开展中学生爱国主义知识竞赛、举办港珠澳学生文化艺术节……在一系列粤港澳教育交流活动中,珠海教师队伍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带领珠澳两地学生一起走进港珠澳大桥、参观珠海航展,感受国家实力,厚植爱国情怀。

珠海还充分利用北师大和教博会的资源优势,依托姊妹学校和教研院等平台,积极探讨建立珠澳教育教学科研合作机制。教师之间通过共同备课、互相观课、评课、教材研究及课程研讨等教学经验分享活动,促进专业发展,提升教学成效及专业水平。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珠海教师队伍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在立德树人的沃土上深耕不辍,在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融合创新的浪潮中勇毅前行,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新高地、推动特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谱写新的篇章。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