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李是个大三学生,最近脸上又爆发了一片痘痘。红肿、发炎,还伴着隐隐的疼痛。试过市面上的“祛痘神器”,效果都不理想。无奈之下,他走进了皮肤科诊室。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如何正确使用
小李是个大三学生,最近脸上又爆发了一片痘痘。红肿、发炎,还伴着隐隐的疼痛。试过市面上的“祛痘神器”,效果都不理想。无奈之下,他走进了皮肤科诊室。
医生仔细看了看,说:“给你开个老药——克林霉素。”
小李愣住了:“老药?还能治痘吗?”
医生笑了笑:“别小看它,它在皮肤科打拼几十年,依然是‘战斗力在线’的老兵。”
克林霉素的“出身”
克林霉素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从土壤细菌里提炼出一种抗生素林可霉素,但口服吸收差。于是,他们在化学结构上做了改良,得到了吸收更好、活性更强的克林霉素。
它属于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对很多 革兰阳性菌和 厌氧菌有效;
特别对引发痘痘的“幕后黑手”——痤疮丙酸杆菌,杀伤力十足。
后来,医生们发现它不仅能杀菌,还能抗炎,这让它在皮肤科逐渐站稳了脚跟。
它是怎么发挥作用的?
可以把细菌想象成一个工厂,要不停制造蛋白质来维持生命。
克林霉素的作用就是卡住工厂的机器(核糖体),让细菌没法造蛋白;
同时,它还能像消防员一样,降低炎症信号,减少白细胞过度反应。
所以,当毛孔里的丙酸杆菌“作乱”时,克林霉素既能切断粮草,又能灭火降温。
痘痘战场上的证据
■ 单用克林霉素:
一项临床研究发现,外用克林霉素持续几周后,炎性痘痘减少了一半以上,而没用药的人变化不大[2]。说明它确实能清理掉不少痘痘。
■ 克林霉素 + 过氧化苯甲酰(BPO):
在另一项对比研究里,联合用药的患者,痘痘数量下降得更快、更彻底;同时,耐药菌的出现也明显减少。就像打仗时,不仅派出“步兵”(克林霉素),还配上“炮兵”(BPO),胜率更高。
■ 三合一组合(克林霉素 + BPO + 阿达帕林):
[4,5]这是现代皮肤科里“组合拳”的典型案例。
■ 特殊人群数据:
青少年:用克林霉素+BPO,炎症痘痘和非炎症粉刺都大幅下降 [6]。
女性经期前爆痘:研究显示,联合用药能显著缓解“姨妈痘” [7]。
有色皮肤人群:同样取得了良好疗效,而且耐受性好 [5]。
结论很清楚:克林霉素单打独斗可以,但组队更强。
不仅仅是痘痘
克林霉素在皮肤科的战场,并不只有痤疮[1]。毛囊炎:如果是细菌引起的,外用克林霉素可以清理毛囊里的细菌。
化脓性汗腺炎(HS):在早期病灶,外用克林霉素能缓解脓疱和炎症。严重病例则需要口服,甚至和其他药物搭配。
酒糟鼻(玫瑰痤疮):虽然不是一线药物,但在炎症突出的患者里,克林霉素也能作为配角。
葡萄球菌感染:尤其是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克林霉素可以成为替代方案。
换句话说,它就像一位“多面手老兵”,能在不同战场上灵活出击。
敌人的“反击”——耐药
任何战争里,敌人都可能“升级”。细菌也是如此。
研究发现,如果长期单独使用克林霉素,细菌会学会“戴上盔甲”,耐药率显著上升。
在某些地区,耐药率甚至高达90%!
一项研究显示,仅仅16周的单药外用,就能让耐药菌出现的几率增加16倍。
这就是医生强调“不要单用、不要长期乱用”的原因。
医生的处方逻辑
面对耐药风险,医生在开克林霉素时会遵循几个原则:
外用优先:痘痘多在皮肤表面,用药膏就行。
联合用药:和BPO、维A酸类搭配,既增强疗效,又减少耐药。
口服谨慎:只在严重感染或特殊情况才用。
控制疗程: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
所以你会发现,医生开出的往往不是“单一药”,而是一个“组合方案”。
给大家的提示
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学到什么?
不要自作主张乱用药:克林霉素是处方药,要遵医嘱。
别嫌麻烦不联合:医生让你同时用两种药,是为了降低复发和耐药。
别半途而废:疗程没结束就停药,痘痘容易卷土重来。
别迷信“快效”:多数研究显示,至少需要12周才能看出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1]Armillei M K , Lomakin I B , Rosso J Q D ,et al.Scientific Rationale and Clinical Basis for Clindamycin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Dermatologic Disease[J].Antibiotics-Basel, 2024, 13(3):27.
[2]Dallo M., Patel K., Hebert A.A. Topical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Dermatology. Antibiotics. 2023;12:188.
[3]Warner G.T., Plosker G.L. Clindamycin/benzoyl peroxide gel: A review of its use in the management of acne. Am. J. Clin. Dermatol. 2002;3:349–360.
[4]Mohsin N., Hernandez L.E., Martin M.R., Does A.V., Nouri K. Acne treatment review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Dermatol. Ther. 2022;35:e15719.
[5]Stein Gold L., Baldwin H., Kircik L.H., Weiss J.S., Pariser D.M., Callender V., Lain E., Gold M., Beer K., Draelos Z.,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 Fixed-Dose Clindamycin Phosphate 1.2%, Benzoyl Peroxide 3.1%, and Adapalene 0.15% Gel for Moderate-to-Severe Acne: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of the First Triple-Combination Drug. Am. J. Clin. Dermatol. 2022;23:93–104.
[6]Eichenfield L.F., Krakowski A.C. Moderate to severe acne in adolescents with skin of color: Benefits of a fixed combination clindamycin phosphate 1.2% and benzoyl peroxide 2.5% aqueous gel. J. Drugs Dermatol. 2012;11:818–824.
[7]Marushchak O., Gagliotti M., Vekaria A.S., Goldenberg G. A Pilot Study of Clindamycin Phosphate 1.2% and Benzoyl Peroxide 3.75% Combination Gel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menstrual Acne.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22;15:18–21.
[8]Xu H., Li H. Acne, the Skin Microbiome, and Antibiotic Treatment. Am. J. Clin. Dermatol. 2019;20:335–344.
本文来源:美肤与健康志
责任编辑:大晨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