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明乡风建设进程中,新野县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作为关键着力点,通过创新形式、搭建平台、组建多元队伍,让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将宣讲由枯燥说教变为生动演绎,用共情触动群众共鸣,让新时代文明之风浸润群众心田。
在文明乡风建设进程中,新野县将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宣讲作为关键着力点,通过创新形式、搭建平台、组建多元队伍,让理论以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将宣讲由枯燥说教变为生动演绎,用共情触动群众共鸣,让新时代文明之风浸润群众心田。
“板凳田埂”搭舞台,理论宣讲“接地气”
新野县巧用“板凳会”“田埂会”等特色宣讲形式,打破传统理论宣讲的严肃感与距离感。在施庵镇大营村文化广场,一场场“板凳会”定期举行:村文书刘献奇等党员干部化身宣讲员,敲着搪瓷缸当话筒,用算盘演示红白事新旧花费对比,把党的创新理论与移风易俗政策融入日常事例。他们讲政策、算经济账,从村民关心的生活琐事切入——比如“红白事简办能节省开支供孩子上学”,让村民真切感受到理论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两年来,全县像这样的“板凳会”“田埂会”累计开展2000多场,足迹遍布各个村落。
“乡村喇叭”传乡音,理论传播“入人心”
为拓宽理论传播渠道,新野县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广播电台等,打造理论宣讲的“空中舞台”。每天清晨、中午、傍晚,熟悉的乡音从大喇叭中传出:1600多台“村村响大喇叭”覆盖全县270个行政村(社区),用方言土语解读党的政策文件,将党的创新理论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和本地特色《槐书》,还邀请村民分享“在理论指引下生活的积极变化”。以上庄乡山坡村为例,其“喇叭节目单”内容丰富——《新风故事会》分享本地文明案例,《应急小贴士》在关键节点及时播报理论要点与实用信息;时间安排也贴合村民作息,让村民在日常劳作与生活中轻松接受理论熏陶,“听广播学理论”逐渐成为大家的生活习惯。
“多元队伍”齐发力,理论宣讲“有温度”
新野县还组建了多元化宣讲队伍,成员不仅有党员干部,还有“支客”、老党员、乡贤等。其中,270名党员“支客”是宣讲中坚力量,累计开展宣讲2000余场:他们在红白事筹备与操办过程中,与主家深入交流,从移风易俗角度讲解“党的理论对生活的指导意义”,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老党员和乡贤则凭借丰富人生阅历与村里的威望,用“拉家常”的方式分享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以亲身经历引发村民共鸣,让宣讲更有温度、更具说服力。
如今,新野县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党的创新理论在乡村大地落地生根。村民们在理论指引下,思想观念不断更新,文明素养逐步提升——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吹遍新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温暖人心、传播文明、浸润百姓生活,成为乡村振兴最鲜亮的底色。
来源:廉少鹏
来源:新浪河南南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