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的珠峰攀登:一场关乎生死的转型之战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07:35 1

摘要:谈及医保控费,院长们无不摇头叹气;面对新技术的引入,他们也早已没了早些年“大手一挥”的果敢,而是慎之又慎,既担心投入资金,又害怕引进后运营不善,导致更大的成本损耗。整体而言,民营医院对未来发展普遍缺乏底气与信心。

民营医疗的珠峰攀登:一场关乎生死的转型之战

原创帅玉环

工作关系,近几年深入接触了不少民营医疗机构,在与院长们的交流中,鲜少听到经营轻松的反馈,更多的是重重困难。

谈及医保控费,院长们无不摇头叹气;面对新技术的引入,他们也早已没了早些年“大手一挥”的果敢,而是慎之又慎,既担心投入资金,又害怕引进后运营不善,导致更大的成本损耗。整体而言,民营医院对未来发展普遍缺乏底气与信心。

2020年之前的二十多年时间,民营医院迎来了辉煌的快速发展期,为何近两年众多民营医院却举步维艰呢?

辉煌背后:曾经的繁荣或为“海市蜃楼”

不客气地讲,民营医院过往的辉煌,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国家医保托底基础之上的。有院长直言,20年前开办医院,只要胆子够大,就很难亏钱。当时,甚至有普通小医院的一个科室一天进账高达40万元。不少院长回忆起当年发展的“盛况”,充满怀念。

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辉煌并非真正市场竞争实力的体现,而是得益于医保监管的宽松环境。辉煌带来的丰厚利润虽是事实,但也让民营医院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误判。

当医保支付政策收紧时,许多医院突然发现:自己所谓的"成功",不过是赶上了“好时候”。更可怕的是,这种虚假繁荣让很多管理者产生了能力幻觉,错把运气当本事,错过了转型升级的最佳窗口期。

市场竞争:管理内核的“短板”暴露无遗

当游戏规则改变,医保托底不再,民营医院需要凭借真实的经营能力在市场中竞争时,其内部管理能力的不足便暴露无遗。

人才断档:科室发展的“青黄不接”

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关键。然而,当下许多民营医院面临着人才断档的问题,科室人才梯队青黄不接。不少医院公开或隐蔽地招聘科室主任,且都要求科主任能自带流量。如果科主任只是懂技术,但不会经营、无法为医院带来营收,就难以解决科室和医院的发展问题。

普通民营医院的人才以专、本科为主,少有硕博高端人才。而高端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同城高资历专家“捆绑”,医院沦为无法自主决策的平台,科室发展完全取决于科主任的意愿。但问题是,科主任往往更关注自身利益,而非医院的整体发展。

规范化管理缺失:运营的“千疮百孔”

从员工的正式合同签约、岗位职能标准确定,到目标制定与绩效考核、晋升成长管理,再到如何召开高质量的科室周会和月会,包括制定医院/科室的年度战略规划,并将其与策略研讨、科室经营目标和个人绩效考核相衔接,放眼望去,真正能将这些工作落到实处、执行到位的民营医院寥寥无几。

通常,当医院开始调整绩效时,才发现绩效的基础工作存在诸多缺失。为了降本提效,匆忙制定绩效考核方式,结果实行不久便引发内部怨声载道,最终不了了之。更有甚者,很多机构根本没有形成绩效管理的习惯,因为以往不存在生存困境。

内部执行力堪忧:发展的“致命伤”

“三流的点子加上一流的执行力,医院发展也不会太差。”然而,目前不少民营医院的情况是“三流的经营思路加上二三流的执行力”,发展状况堪忧。

糟糕的执行力背后,往往与医院的中高层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自身管理思维和能力不足,主动“躺平”太久;或者是核心管理人员外面副业繁多,心思没有放在工作上。强将手下无弱兵,核心管理层问题往往会直接影响整个医院的执行力。

突破创新:胆量与能力的“双重考验”

民营医院核心技术稀缺,普通服务又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对于市场上超前的创新技术,民营医院在引进时往往胆量不足,即便引进,也缺乏持续经营能力,难以将好技术转化为产品,并成功推广形成商业营收闭环。

除了新技术,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也是民营医院面临的难题。你很难想象,一家医院准备引进的高端人才画像会不断变化,背后反映出的是科室发展方向的模糊和院长决策的摇摆不定,以及HR专业能力和影响力的不足。

有些机构“庙小妖风大”,院长好不容易请回一位专家,打算对医院进行改革,却遭到内部老员工的强烈抵制,最终改革不了了之。相反,那些能够将好理念和精技术完整落地实施的医院,目前都发展得不错。

成功案例:可借鉴的“他山之石”

在近几年接触的医院案例中,那些发展可圈可点的医疗机构,无一不是在上述三个方面有亮点可循。

我曾参访学习过的一家骨科医院,通过标准化的关节置换手术,实现了车间流水线般的丝滑操作,同时在全国率先推出无陪护病房。从理念和技术层面来看,这些并不难学习,但难在整体的落地执行。这家医院坚持转型三年左右,最终成功落地,得益于最高领导层对战略方向的笃定以及全团队强大的执行力。

前段时间去参访一家医疗集团,与行业内知名机构的顶级技术相比,没有特别擅长的领先技术,但高层一直勇于突破创新,敢于尝试。比如,他们在团队没有任何短视频和私域运营经验的基础上,组织项目组尝试拥抱线上运营模式。我参与过他们晚上直播后的连夜复盘,虽然形式朴素,但分析和改进工作一样都不少。即使机制不太完善,但员工百分百的投入和学习意愿弥补了能力上的短期不足。

反之,即使有些医院为团队提供了能力提升的培训,但如果没有良好的机制习惯和强有力的内部执行意愿与文化支撑,所学的知识和方法也难以转化为内部的核心战斗力,结果令人遗憾。

翻越“珠峰”:民营医院发展的必经之路

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这是一个信息几乎平权、人人都有机会享受时代红利的时代。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最终抓住机遇,因为知道与做到之间,还隔着一座“珠穆朗玛峰”。更何况,在认知层面,还存在“我知道,但我不认可”的情况。

如果民营医院无法翻越管理上的“珠穆朗玛峰”,其发展大盘逆转的可能性极小。摆在决策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得过且过,勉强维持几年;二是当机立断,进行彻底变革。如果思维和行动不发生改变,所获得的结果也不会有任何改变。

民营医院如何才能翻越管理上的“珠穆朗玛峰”呢?需要两大前提条件。

核心管理层:变革的“关键引擎”

民营医疗的核心管理层必须有强烈的意愿和决心进行改变。通常,变革最艰难的对象是管理层自身的思维与习惯。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和自我革命的勇气,变革就无从谈起。

根据知名咨询公司的研究,72%的成功转型企业拥有高度投入的领导团队。

精密筹划:变革的“作战地图”

民营医院需要有精密的筹划和军师参谋团,为内部的变革目标制定1 - 3年的变革规划。变革无小事,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对于人与事的周密准备,宁愿不要开始,因为失败概率极大。

失败来自于决心不足,或方法流程不对。机构变革等同于自我革命,而革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目前虽没有医疗机构变革成功失败的数据统计,但根据知名咨询公司的研究,企业组织变革的失败率高达70%。就我所经历或看到的组织变革,也是失败居多。

市场化趋势:民营医院发展的“新航向”

传统依赖国家医保支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在新医疗时代,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在保有医疗治病救人的特殊属性之外,经营模式必然会向市场化趋势发展。

医院不能单纯逐利,但必须通过市场化的运营方式实现正常的营收目标。就像一家企业,如果只强调社会责任感,却无法养活自己和员工,就不能称之为一家合格的企业。只有持续稳定经营,医院才有机会为社会大众创造更多价值,这也是最为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

民营医院的管理升级本质上是一个有序市场化的过程。

以目前大部分医院的管理基础来看,这一挑战堪比攀越珠穆朗玛峰。有人正在积极准备,有人已经匆忙出发,有人还在观望,也有人直接选择放弃。无论做出哪种选择,管理者都需要承担相应的结果。

在医疗行业变革的浪潮中,民营医院唯有勇攀管理高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许晓锐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