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近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在杭州举办。来自各领域的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齐聚一堂,思想激荡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命题。近日,由中国文联、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艺术与新质生产力”专题座谈会在杭州举办。来自各领域的艺术家、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齐聚一堂,思想激荡间,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艺术与新质生产力双向赋能的图景徐徐铺展。
色彩如何超越美学表层,成为驱动认知、决策与产业创新的“隐形生产力”?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贺显伟在座谈会上从科技、艺术、实践与社会责任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刻阐释。今天的科学夜读,让我们一起探索色彩如何成为融合科技与艺术、传统与未来的隐形引擎→
中国流行色协会会长贺显伟。
色彩仿佛是常识问题,因为没有哪个领域不跟色彩有关联。为什么我们要谈到“色彩”?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一是人类83%的感知来源于视觉,而视觉感知中,50%的信息来自色彩——这意味着色彩是人类认知世界、接收信息最核心的载体之一。二是在商业领域:消费者对产品的第一印象形成仅需7秒,其中67%的决策受色彩影响,而精准的色彩应用,能为产品提升15%-30%的附加值。这些数据印证了一个结论:色彩早已不是单纯的“美学装饰”,而是能直接影响认知、决策与价值的“隐形生产力”。有的学者提出了色彩经济的概念,一系列与色彩相关的职业如色彩搭配师、色彩咨询师、色彩规划师等也应运而生。下面,我将从四个维度展开汇报。
首先,从科技维度,科技突破色彩艺术的“技术边界”。要谈色彩的科学价值,首先要回归其本质——色彩是光的科学,是波长、光谱构成的客观规律。但很长一段时间里,色彩的应用停留在“凭经验、靠感觉”的阶段,直到科学为它搭建了“标准化框架”:从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首次揭开色彩的科学面纱,从而产生了色度学这门科学。通过“色相、明度、彩度”的系统化表达,我们终于让“看得见、摸不准”的颜色,变成了可测量、可复制、可传递的“数据语言”,而对颜色的不同计算方式,就形成各种各样的标准颜色模型,如CIE色度图、孟赛尔色彩体系、NCS色彩体系等。
孟塞尔颜色系统示意图。明度(value)在纵轴上,从黑到白;色相(hue)围绕垂直轴绕圈运行,色度刻度垂直于值轴向外延伸。
NCS(Natural Colour System)以人类视觉感知为基础,采用国际通用的六原色——红(R)、黄(Y)、绿(G)、蓝(B)、黑(S)、白(W)。这六色构成一个三维色彩模型。
当我们能精准定义“什么是红色、什么是蓝色”时,颜色技术维度就能进一步探索“让色彩动起来、活起来”的可能。这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类智能色彩材料:比如温感变色材料,它的颜色能随温度动态变化——想象一下,运动T恤能根据体温从浅蓝渐变为深蓝,直观反馈身体状态;再比如光致变色材料,它在室内是低调的浅灰色,一旦接触阳光中的紫外线,就会转化为活力橙或天空蓝——这种特性不仅能用于时尚服饰打造“一衣两穿”的创意,更能应用在军事伪装、防伪标识、智能包装等领域。
第二个维度,艺术维度,艺术赋予色彩科技的“人文内核”。如果说科技让色彩“可实现”,那么艺术则让色彩“有温度”——科技解决“怎么做到”,艺术则回答“为什么而做”。
首先从色彩的“情感联结力”来看:它能直接刺激视觉感官,进而影响生理与心理。比如红色让人联想到活力与热情,绿色传递自然与平静,紫色给人高贵神秘、浪漫感性的印象。这些不仅是主观感受,更是经过大量实验验证的“色彩生理心理学”结论。
颜色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进而影响人体的生理机能,又经过心理联想,引发想象与情绪反应。
其次从色彩的“文化表达力”来看:同样的色彩,在不同文化语境中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比如红与白:在东方,红色是春节、婚礼的“吉祥色”,承载着团圆与喜庆;在西方,红色可能关联“危险警示”,东方白具有哀悼丧葬的意向、西方白色却是婚礼的“圣洁色”,象征纯粹与永恒。这种文化差异,让色彩成为跨文化沟通的“非语言密码”——理解色彩的文化属性,才能让产品、设计在全球市场获得认同。
更重要的是色彩的“东方根脉”:从近年来流行的莫兰迪色(柔和雅致的低饱和色)、多巴胺色(明快活力的高饱和色),到当下的美拉德色(温暖沉稳的棕调色系)、可露丽色(带法式甜点温柔质感的色彩),每一种流行色背后,都是时代审美与情感需求的投射。但真正能代表我们文化身份的,是那些藏在历史里的“中国色”——比如“天水碧”展现出来的清透与柔和;“暮山紫”展现出来的雅致与深邃;还有央视春晚《满庭芳·国色》里呈现的“桃红、凝脂、群青”等,来源于传统色彩“五正色”(青、赤、黄、白、黑),这些传统色承载着我们中国人朴素的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温润谦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记忆,通过色彩的流动与交织,是对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美美与共”的终极表达。
中国色基于色彩观念与意向,是物质性与精神性的高度统一。
2023年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
第三个部分,结合中国流行色协会的实践工作,简单介绍一下我们联合相关专家,通过色彩激活新质生产力的一些具体案例。
在基础研究上,协会每年制定并发布《国际色彩趋势预测报告》,已成为时尚、家电企业的“创新指南”;比如通过色彩赋能品牌建设,我们连续十余年为海尔进行产品色彩规划,让家电从“功能产品”变成“家居美学单品”;为劲霸开发的二十四节气色彩口罩,让日常生活用品兼具实用与时尚性;并且其售价是市场普通口罩的5-10倍。
此外,在公共传播上,携手茅台发布东方传统色“绛纱”与“金纱红”,让传统色彩走进大众消费场景;在延展应用上,我们为央视春晚编制《央视春晚色彩应用手册》,让“国色”与舞台科技结合;为杭州构建的“亚运色彩系统”,主色调为“虹韵紫”,象征日月辉映与欢聚活力,辅以映日红、水墨白、月桂黄、水光蓝、湖山绿,融自然生态与运动激情,诠释东方美学。在城市美化上,我们开展包括雄安、四川天府新区科学城城等100多项城市色彩规划,让色彩成为塑造城市气质、提升空间价值的“美学要素”。在可持续发展上,我们制定“可持续数字化色彩管理规范”,通过建立标准化、数字化的色彩管理流程,大大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升产品研发、生产效率。
杭州第19届亚运会色彩系统。
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应用。
这些实践证明:色彩的“科技与艺术”融合,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直接推动产业创新、提升产品价值、优化空间环境的“生产力工具”。
最后,在激活新质生产力的进程中,色彩不应仅为视觉符号,更需承载“向善而行”的社会责任。如通过推广生物基等绿色染料的使用助力环境保护,推动色彩无障碍设计关怀几千万色盲色弱人群,探索色彩疗愈在医疗、儿童关怀、养老服务中的实践;以故宫、敦煌等文化遗产色彩为蓝本,对散落模糊的传统色进行系统挖掘、复原、量化与规范命名,建立传统色彩数据库,构建中国色彩话语体系——这是推动传统文化复兴和建立文化自信的责任,需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行业组织协同推进。
色彩联通理性与感性、传统与未来、本土与全球、精神与物质,是无声胜有声的美学语言,是无形赋有形的创新表达。未来,希望色彩不仅能点亮产品、美化城市,更能照亮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图片来源:人民网、新华社、央视新闻、杭州第19届亚运会官方网站等
责编:邓涵文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谭华霖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