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分没考上北大?湖北穷小子的华师岁月:煤油灯下熬出国学泰斗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1 08:50 2

摘要:1977年12月的湖北鄂州,寒风卷着枯叶打在土墙上。23岁的戴建业蹲在灶膛前添柴火,锅里的红薯粥咕嘟作响。他抹了把脸上的灰,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那是他连夜抄的《古文观止》,边角被煤油灯熏得发黄。

1977年12月的湖北鄂州,寒风卷着枯叶打在土墙上。23岁的戴建业蹲在灶膛前添柴火,锅里的红薯粥咕嘟作响。他抹了把脸上的灰,从怀里掏出张皱巴巴的纸——那是他连夜抄的《古文观止》,边角被煤油灯熏得发黄。

"娃子,该复习了!"母亲掀开布帘进来,手里端着半碗腌萝卜,"明天就考试了,别熬太晚。"戴建业应了一声,把红薯粥推到灶边凉着。他知道,这碗粥是全家人的早饭,母亲凌晨还要去生产队喂猪。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戴建业清楚记得,去年这时候他还蹲在生产队晒谷场,跟着社员挑粪施肥。直到村支书敲着铜盆喊"恢复高考了",他才翻出压在箱底的初中文凭——那是1966年小学毕业时发的,后来赶上文革,高中三年基本没上几天课。

考场设在乡里的祠堂。戴建业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钢笔尖在卷子上洇出小墨点。他数学考了58分,语文却拿了92分——作文题目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他写了三页纸,把对知识的渴望全倒了出来。

放榜那天,戴建业挤在公社的大喇叭下。广播里念着:"戴建业,总分289分,华中师范学院录取!"他攥着录取通知书往家跑,棉鞋踩在雪地里咯吱响。路过村口老槐树,几个光屁股娃娃追着他喊:"大学生!大学生!"

可这高兴劲儿没持续半个月。邻村二愣子从县城回来,叼着烟卷说:"老戴,你知道北大今年收分多少不?270!你考289,差19分就能上北大!"这话像颗火星子,"噌"地燎着了戴建业的心。他蹲在晒谷场边的草垛旁,摸出录取通知书反复看,纸角都被揉出了毛边。

"他叔,别听二愣子瞎扯!"三伯端着酒碗凑过来,"华师也是部属师范,出来当老师多体面?你娘供你读书不容易。"戴建业没说话,望着远处的幕阜山发呆。山风卷着松涛声灌进耳朵,他想起备考时在煤油灯下抄书的夜晚——灯芯结了花,母亲就举着煤铲拨,火星子溅在手上,疼得直咧嘴,却不敢出声耽误他看书。

报到那天,戴建业背着个打了补丁的帆布包,里面装着母亲塞的咸萝卜、父亲编的竹书箱。华师校园里的梧桐树刚抽出新芽,他站在中文系报到处的黑板前,看新生名单上自己的名字:"戴建业,23岁,湖北鄂州"。旁边有个男生凑过来:"哎,你考多少分?我295,本来想报北大的,结果调剂到这儿了。"戴建业笑了笑:"我289,也调剂来的。"

大学四年,戴建业像块海绵。清晨五点半,他准时出现在图书馆门口排队;晚自习结束,教学楼的灯灭了,他就在路灯下背《楚辞》。室友笑他:"老戴,你这是要把书吃到肚子里?"他把书包往床上一甩:"我基础差,得补回来。"有回冬天熬夜读书,他的棉鞋被炭火烤焦了,脚趾头冻得通红,却还在笔记本上写:"今日读《离骚》,知屈子之志,明学问之重。"

1982年毕业分配,戴建业回了湖北黄冈中学。站在讲台上,他第一次给学生讲《诗经》。有个调皮的男生举手:"老师,'关关雎鸠'是不是说鱼鹰在叫?"戴建业笑着点头:"没错,但你得想想,古人为什么用鱼鹰起兴?"下课后,他把教案改了又改,在"关关雎鸠"旁边画了幅水墨画——溪水边,芦苇丛中,一对雎鸠鸟正低头理羽。

1990年,戴建业考上华中师大古代文学硕士。导师陈老先生摸着他的论文说:"你这股子钻劲,像极了当年的钱锺书。"戴建业挠挠头:"我就是个教书匠出身,就想把课讲明白。"后来他去了美国,受邀在哈佛、耶鲁讲中国古典诗词,台下学生举着录音笔:"戴教授,您讲的'采菊东篱下',和课本上不一样!"

2018年,戴建业在抖音火了。视频里他穿着格子衬衫,操着湖北口音讲陶渊明:"陶渊明不是不想当官,是当官太憋屈!五斗米折腰?那腰是自己的,折了疼不疼?"评论区炸了锅,有人说:"老教授讲得太接地气!"有人留言:"我爷爷跟着您学《归园田居》,现在能背半本书!"

有人问他:"当年没上北大,后悔吗?"戴建业摸着华师的校徽笑:"后悔啥?我在华师遇到陈先生,遇到那么多好学生,在讲台上站了四十年——这些,比一张文凭金贵多了。"

现在,戴建业还保持着早起的习惯。清晨六点,他坐在书房里翻线装书,阳光透过纱窗洒在泛黄的纸页上。书桌上摆着个旧搪瓷缸,里面泡着茉莉花茶,缸沿儿有几处磕痕——那是女儿小时候不小心碰的。

从鄂州农村的穷小子,到国学界的"顶流教授",戴建业的人生里没有"如果"。他常说:"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关键是你得弯下腰,看看窗外的风景。"

文献来源:《戴建业学术自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恢复高考亲历记》(三联书店)、《戴建业讲古典诗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来源:与历史人物相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