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多位读者在后台留言,咨询在预防心脑血管病方面,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谁更优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无法一概而论。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75~150 mg)与氯吡格雷均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预防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动脉血栓是发生急性心梗、急性脑梗的主要机制)。于是问题来了,既然两种药物均是预防动脉血栓的药物,为了防治心脑血管病应该首选哪一种?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给大家讲两个概念: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所谓一级预防,指的是对于没有发生冠心病(含心梗)、脑血管病(脑梗)或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所谓二级预防,指的是对于已经发生冠心病或脑血管病的患者,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措施预防疾病复发或加重甚至死亡。好了,我们先说说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使用。前些年,阿司匹林曾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比如对于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脂患者、吸烟者等,这些人发生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有所增加,于是国内外指南曾建议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但是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这种做法可能不尽合理。阿司匹林是一把双刃剑,在预防血栓事件的同时,也会增加出血(比如颅内出血、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多项研究研究发现,权衡利弊之后,把阿司匹林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可能不会有多少净获益(也就是说好处并不多于坏处),所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建议大幅度减少阿司匹林在没有心脑血管病人群中的应用。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下的中青年、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如果没有确诊心脑血管病,不应该吃阿司匹林。对于40-70岁之间、同时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的患者,经过充分权衡利弊之后,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事件。氯吡格雷呢?这种药一直不被推荐用于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也就是说,只要没有确诊冠心病、脑梗死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一般不考虑用氯吡格雷。好了,一级预防的事儿就说清楚了,下面说说二级预防。长期以来,阿司匹林一直被视为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基石,也就是说,只要确诊了冠心病、心梗、脑梗,都应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或死亡。有些患者(比如急性心梗、严重类型的心绞痛【术语叫做不稳定型心绞痛】)需要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比如过敏或者出血),可用氯吡格雷替代。但是,新近的研究结果也在挑战这种模式。近期,国际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分析(整合7项试验、近2.9万例冠心病患者数据)显示,在中位随访2.3年、最长5.5年期间,与阿司匹林相比:氯吡格雷显著降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达14%,这种获益主要源于对心肌梗死和卒中的预防效果更好,而两种药物所致出血风险无显著差异。这就是说,综合考虑有效性与副作用,氯吡格雷似乎更优。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已经确诊的心脑血管病患者都应该首先选择氯吡格雷、而非阿司匹林?也不尽然,仅此一项研究不足以改变整个治疗策略,所以目前的主流观点仍然认为,在心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方面,阿司匹林仍然是首选的预防血栓的抗血小板药物。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优先选择阿司匹林还是氯吡格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具体如何用药不能自己做主,要经过医生全面审慎评估后再做决策。下面这个表格汇总了它们的主要特点。如果您是专业人士可以看一看,非专业人士可以直接忽略。特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作用机制抑制环氧酶(COX-1),减少血栓素A₂生成抑制ADP与P2Y12受体结合一级预防地位下降,仅限特定中高危人群不用于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仍是基石,但部分领域优势被挑战冠心病二级预防效果显示更优(风险降低14%)出血风险总体出血风险与氯吡格雷无显著差异,但胃肠道不适相对常见总体出血风险与阿司匹林无显著差异基因影响无明确基因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疗效下降(但最新研究仍显示其优势)成本低廉相对较高原标题:《预防心脑血管病: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哪个更好?》摘要:近来,多位读者在后台留言,咨询在预防心脑血管病方面,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谁更优秀?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无法一概而论。小剂量阿司匹林(每天75~150 mg)与氯吡格雷均是临床常用的药物,其主要作用就是预防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动脉血栓是
来源:小璇医生养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