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铿锵诗句,不仅是对煤炭奉献精神的礼赞,更隐喻着一场关于能源价值与技术根源的深刻“溯源”:如何科学、精准地评价煤炭、焦炭、铁矿石等大宗物料的内在品质,是实现绿色高效利用的关键前提,更是中国工业必须向上破解的核心课题。
志在青云 技术攻坚破壁垒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铿锵诗句,不仅是对煤炭奉献精神的礼赞,更隐喻着一场关于能源价值与技术根源的深刻“溯源”:如何科学、精准地评价煤炭、焦炭、铁矿石等大宗物料的内在品质,是实现绿色高效利用的关键前提,更是中国工业必须向上破解的核心课题。
在这场以创新驱动、以自主可控为核心的国产化浪潮中,江苏伊维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凭借凭借自主研发的尖端采制样系统,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而企业“领航者”王晓强总经理的创业历程,本身即是一场持续二十余年的“溯源”实践。
公司厂区鸟瞰图
在王晓强的笔记本和备忘录里,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他的工作总结和技术。创业二十多年来,王晓强不断将国外先进的煤炭、铁矿石、木片、粮食等采制样技术和设备引入国内,实现国产化落地,并持续推进技术迭代与行业应用。如今,虽已到了退休年龄,但他也总想多做点事儿,当好联通校企、培育人才、精进科研的“桥梁”。这份矢志报国的执着,源于一场更深刻的“溯源”。早在 1996 年赴美考察时,王晓强亲眼见到国内完全依赖进口的自动化采样设备,价格高昂、受制于人。他反复自问:“我们为何不能自己掌握核心技术?”目睹技术垄断之困,胸怀产业报国之志,让王晓强再无法安于当下。那一刻,他下定决心:必须破局而出,走自主创新之路,让国产设备挺起中国工业的脊梁。事实上,这份产业报国的初心,可追溯至更早:王晓强的父亲是一名非常以身作则的老党员,以及自身在高校和外企阶段积累的学术功底与国际视野,都为他日后走上实业救国之路埋下伏笔。
然而,“硬骨头”问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轻松解决,尤其是大宗原燃料智能采制样的技术难度不容小觑。由于大宗散货往往成分不均、粒度不一、水分波动大,要从成千上万吨物料中采集到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品,并经过规范制备得出精确化经验结果,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这不仅是机械自动化问题,更涉及流体力学、统计学与材料科学的深度融合,是典型的高复杂度系统工程。
2017 年公司新三板挂牌仪式
也正因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只有神华集团、沿海重点港口等国家级重大工程才配套进口设备。但王晓强坚信,真正解决问题必须“溯源”,回归技术本质,实现从原理到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
知识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当时,这个项目要实现最简单的国产化系统样机,需要几十万元资金,而王晓强的积蓄只有几千元。但王晓强没有退缩,他始终秉承“办法总比问题多”的新年,终于迎来第一位投资合伙人。1997 年,徐州赫尔斯公司在这片充满热血的土地上诞生,一场以“技术溯源”为信念的自主创新征程正式开启。
凭借扎实的工学功底和优秀的外语能力,王晓强深入研读国外技术文献,汲取欧美的先进经验,在借鉴中创新、于逆境中突围。资金极度紧张,他就采取“边销售、边研发”的灵活策略,推动产品迭代,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
公司管理层合影
历经八年攻坚,王晓强和团队终于实现多种原燃料、多种运输方式下自动化采制样技术的全面国产化,并于 2002 年引进美国 ASTM 标准,参与制定国家煤炭机械化采制样标准,彻底填补行业空白。2006 年,伊维达公司成立伊始,便成功中标神华集团天津港重大项目,突破美、德企业在大带宽、高带速采样系统中的长期垄断。
从此,中国在该领域真正掌握了源头技术与系统自主权。这是一条从技术溯源到自主创新的征程,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王晓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深厚的专业功底、敢为人先的破局勇气,以及一份经世济民的家国情怀。正是这些品质,让他从零起步,一步步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成为中国工业自动化采制样领域自主创新的重要奠基人。
自强不息 实业报国写春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在岁月中沉淀、在风雨里成长的大国工匠。他们不仅是技术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破题人。
“工匠精神是什么?”王晓强很少高谈阔论,却用三十年的坚持写下了无声的答案:是于空白处扎根,将国外垄断技术一寸寸国产化的决心;是在困境中坚守,以专业、专注和持续创新打磨每一个系统的耐性;更是怀揣产业报国之志,让中国标准、中国制造真正地走向自主可控的责任与担当。而这一切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溯源”精神,不满足于表层的技术应用,而是执着于探求技术的根本原理;不止步于模仿引进,更致力于从源头实现理解、消化与再创新。他带领团队深入研读国际标准与原始文献,解构技术逻辑,在国产化进程中始终贯穿从理论到实践、从核心到系统的全面溯源。
北部湾防城港的矿石、煤炭自动化采制样系统集控室
从创业初期的稳扎稳打,到发展阶段的持续创新,王晓强带领着团队始终围绕着原燃料品质检测的核心环节“采样、制样与化验”,系统地推进技术国产化。在第一阶段集中突破自动化采样技术,实现了煤炭、焦炭、矿石、烧结矿等多种物料采样设备的全面国产化;2010 年后,团队率先将机器人技术引入样品制备领域,不仅成功地拿到了国内首个国产化机器人制样订单,更将这一技术从国外单一的铁矿石制样扩展到煤炭、焦炭、烧结矿等多种物料,打破了日本、德国及澳大利亚企业的长期垄断。
大唐集团阳城电厂双机器人煤炭制样系统
二十多年来,伊维达团队不断将国外先进的采制样技术与设备引入国内,实现了国产化替代。从南通港、珠海高栏港,到烟台港、阳城电厂;从铁矿石到铜精粉、烧结矿,一个个首台套项目、一套套国产系统接连落地,屡次填补了国内外市场的空白。2015 年,企业以“机器人在线制样及产业化”项目入选“南京 321 计划”,2017 成功挂牌新三板,迎来了全新发展阶段。
如今,伊维达团队的自动化采样技术不仅实现国产替代,更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中国极端多样、苛刻的工况中,从北方严寒到南方湿热码头,从宽阔港口到狭小厂区,伊维达的设备反而锤炼出比国外系统更强悍的适应力、稳定性和智能水平。这段逆势超越的历程,真正诠释了“中国制造”的深度与韧性。
汽车车厢机器人采样系统调试
当前,团队仍在不断拓展机器人智能制样应用的边界,持续为宝武集团、紫金矿业、金川集团、北矿检测等重要客户提供创新解决方案。2024 年,伊维达成功研发矿浆机器人制样及包装传输系统,应用于黑龙江紫金多宝山矿冶公司,属国内首创。
始终坚持技术溯源与工匠精神深度融合,让王晓强和他的团队不仅破解了垄断困局,更实现了从技术追随到行业引领的根本跨越。他们深入技术底层、重构系统逻辑,在一次次国产突破中,为中国智造注入了坚实的根脉与自主的灵魂。
创新致远 心藏碧海纳乾坤
作为一位深谙工业发展规律的专家,王晓强始终明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位慧眼识才的伯乐,积极引进跨学科的硕士、博士及行业专家,构建起实力雄厚的技术团队;更是一位善于培养人才的管理者,以自身勤勉、诚信和创新的行动,为全员树立榜样。
在管理实践中,王晓强汲取国家“实事求是”和“系统治理”的思维,确立以“责任、诚信、创新、共赢”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推动公司在皮带机采样、汽车火车车厢采样、机器人采样制样等研发中不断突破。他着力构建自动化、智能化的质量检测体系,最大限度杜绝人为舞弊,保障检测公正与人员安全。
王晓强董事长做客《溯源》栏目
构建“工匠 + 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管理的必然要求。作为一位
具有战略眼光和管理智慧的领军者,王晓强始终强调“技术为民、服务为本”,不仅关注技术突破,洞察行业痛点,更注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客户实实在在的价值,以非标定制和系统化思维推动解决方案落地。例如,在面对葫芦岛锌业公司煤炭、焦炭火车车厢采样依赖人工作业、存在安全与舞弊隐患的难题时,王晓强带领着团队深入现场,为其量身打造了一套自动化采制样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智能化操作,杜绝了人为干扰,更在投入使用后一年内为客户节省采购成本约两亿元,而设备投资不足百万元,投资回报比高达二百倍。
这一成果,追溯根源,这正是国家倡导的“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动实践。王晓强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将技术创新与精益管理深度融合,实现降本增效与社会价值的双赢。他始终将“为顾客降本增效”视为企业存在的根本使命,并以此驱动团队持续研发适应多物料、多工况的智能装备,如各类采样机和机器人采样制样系统,逐步构建起自动化、信息化、无人化的行业新标准。
王晓强董事长做客 CCTV《信用中国》栏目
近年来,王晓强更是进一步明确将“解决行业难题”和“持续研发创新”作为团队发展的重心,强调在能源检测这一细分领域深耕的责任。在他看来,真正的管理能力,不仅体现在对技术资源的整合与人才潜能的激发上,更体现在能否带领团队以工匠精神与社会担当,推动整个行业向上发展。
对科学真正的兴趣,往往始于一次心灵的“共鸣”,那是理性与热爱的交织,更是持续创新的源泉。王晓强始终坚信,科研与科普,如同鸟之双翼,不仅在于传播与创新,更在于一种“溯源”的坚持——回溯原理、探寻根本,从技术底层构建认知体系。年轻时教书育人,他系统传递知识,夯实基础;如今投身科研,他更注重深沉积累与源头创新。在他看来,真正的进步来自于对问题本质的不懈探索和回归。这种“溯源”精神,不仅体现在技术研发中,也贯穿于他的理想信念与管理实践中。
身在红旗下,作为一名在党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王晓强内心始终怀揣着坚定的信仰与赤诚,心向党、志在民,带领着江苏伊维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体同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己任,把创新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以科普教育润泽社会,用技术赋能行业进步,愿以毕生奋斗,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贡献出坚实的一份力量!
来源:科技壹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