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月的岭南小镇,荔枝林里本该是丰收的欢闹。果农李叔蹲在菜市场摊位前,望着堆成小山的桂味荔枝,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视频推送:“暗访!XX镇荔枝浸泡‘致癌药水’,业内人士爆料……” 暗黄色液体里沉浮的荔枝,配上惊悚的背景音乐,像一把利刃扎进他的心里。评论区里,“再也
荔枝红了,谣言凉了
菏泽市牡丹区高庄镇实验小学 祝玉晴
六月的岭南小镇,荔枝林里本该是丰收的欢闹。果农李叔蹲在菜市场摊位前,望着堆成小山的桂味荔枝,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短视频推送:“暗访!XX镇荔枝浸泡‘致癌药水’,业内人士爆料……” 暗黄色液体里沉浮的荔枝,配上惊悚的背景音乐,像一把利刃扎进他的心里。评论区里,“再也不敢吃荔枝”的留言正在疯狂刷屏。
一、谣言风暴:甜蜜果实遭遇“致命标签”
这条谣言的传播速度比荔枝成熟更快。短短48小时内,本地生活类公众号跟风转载,微信群里“内部消息”漫天飞,甚至有外地收购商连夜取消订单。李叔所在的荔枝合作社统计:全镇日均销量从20吨暴跌至8吨,收购价被压到往年的六成,不少果农不得不把荔枝拉去做罐头——可即便如此,加工厂也因“舆论风险”压低收购价。
更揪心的是消费者的恐慌。在镇上的生鲜超市,一位阿姨拿着检测报告质疑导购:“网上都说你们喷药,这报告不会是假的吧?” 导购员小王苦笑着解释:“我们连进货单都能查,可大家就信那些短视频……” 谣言如同霉菌,不仅侵蚀了产业链,更啃噬着乡土社会的信任根基。
二、辟谣出击:从“恐慌”到“透明”的保卫战
“必须让真相跑赢谣言!” 本地市场监管局的行动比谣言更迅速——
“阳光检测”直播:执法人员凌晨蹲守果园,随机抽取10个种植户的荔枝,连同保鲜池里的液体一起送检。实验室里,气相色谱仪、质谱联用仪的运作画面被全程直播,弹幕里仍有人质疑“作秀”,但更多人开始好奇:“那些‘致癌药水’到底是什么?”
专家拆解谣言:农业局研究员张教授带着团队上门,在荔枝分拣车间开起“科普课堂”:“荔枝褐变快,合法保鲜剂(如柠檬酸、维生素C)是为了护色,用量严格符合国家标准。真正违规的‘药水’反而会让荔枝发酸、掉味,果农根本不会用!” 他当场切开一颗“药水浸泡”的荔枝(从谣言视频里模拟的样本),果肉早已发黑腐烂,和正常保鲜的荔枝形成刺眼对比。
“溯源链”击碎猜疑:本地融媒体中心推出“荔枝溯源”专题,记者跟着果农从疏花、套袋到采摘,用Vlog记录每道工序;合作社开发“一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果园位置、施肥记录、检测报告——当透明化成为武器,谣言的生存空间被彻底挤压。
三、科学解码:被误解的“保鲜术”与“辨别法”
谣言之所以蛊惑人,源于大众对“农业技术”的信息差。我们可以用三个问题,拆穿涉农谣言的逻辑:
1. “药水”是什么? 合法保鲜剂是食品级添加剂(如壳聚糖、抗坏血酸),作用是延缓氧化,而非“致癌”。真正违法的农药(如硫丹)早已被禁用,且会导致荔枝畸形、异味,果农不会自砸饭碗。
2. 怎么辨别“安心荔枝”? 看果皮(自然成熟的荔枝红中带粉,药水浸泡的暗沉发灰)、闻气味(清香自然 vs 刺鼻化学味)、尝口感(清甜多汁 vs 酸涩软烂)。
3. 为什么果农“敢”用合法保鲜? 本地建立了“三级检测体系”:果园自检、收购商抽检、市场驻点快检,每批荔枝上市前都要过“三道关”——这也是监管部门在辟谣中重点披露的“安全网”。
四、谣言的土壤:流量、偏见与信息差
复盘这次谣言,不难发现它的“滋生密码”:
流量投机:短视频博主为博眼球,剪辑“暗访”片段时故意隐去“合法保鲜”的解释,用“业内人士”“知情人”等模糊身份制造悬念;
认知偏见:不少人默认“农业=落后=有害”,对现代保鲜技术充满误解,甚至有人说“以前的荔枝没这么红,肯定是药水泡的”(实则是品种改良的成果);
地域攻击:评论区里出现“XX镇的东西都不能买”的地域黑,暴露了谣言背后的恶意——这不仅是对产业的打击,更是对乡土的中伤。
五、守护家乡:每个人都是“辟谣哨兵”
面对谣言,我们不该只是“吃瓜群众”,而要成为“主动防御者”:
查源头:看到涉农信息,先搜本地官方账号(如“XX市场监管”“XX农业农村局”),非权威发布的“爆料”一律打问号;
辨逻辑:“致癌”“致死”等极端表述,往往是谣言的“情绪诱饵”,可反问:“有检测报告吗?涉及哪些成分?”;
敢举报:发现虚假信息,通过“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或本地12315热线举报,让谣言无处遁形。
当李叔的摊位前重新排起长队,当直播间里“现摘现发,安心溯源”的弹幕刷屏,这场辟谣战终于让“甜蜜”回归本味。家乡的果实红得透亮,就像真相永远经得住检验——这,才是我们该传递的家乡味道。
来源:成武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