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只是最近感觉和峰值时候相比,地产从业者的短视频少了很多,除了可能的平台推送或限流之外,【拍视频这件事】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是一直看不到效果所以放弃,还是“该拍的都拍了以至于无内容可拍”的枯竭?
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房地产营销人员,拍视频都是刚需科目。
只是最近感觉和峰值时候相比,地产从业者的短视频少了很多,除了可能的平台推送或限流之外,【拍视频这件事】有点穷途末路的感觉:是一直看不到效果所以放弃,还是“该拍的都拍了以至于无内容可拍”的枯竭?
或许都有,但或许都不尽然。
一、今天的短视频,普遍被“一刷而过”
房地产营销人员的短视频,为什么在今天普遍被忽视,原因有二:
一是硬广告的痕迹,除非有意向的购房者,其他人懒得看;
二是内容翻炒没新意,“第10条和第100条几乎是同一条”。
与此同时,爆款依旧存在、10万加依旧存在、幸存者偏差依旧存在,所以就此断言短视频之于房地产营销已经红利消失甚至时代翻篇还为时过早,只能说其进入了战国时代,非突破不突围。
那些超过90%的地产短视频,统统归于“点开就是房子、配音都是吹捧、画质粗糙马虎、没有剪辑逻辑”,但不能百分百地予以鄙视——只能说过时,在今天供应天量的时代,自然就被喜新厌旧所忽视了,“干货”在某个节点是贬义词。
这个刻舟求剑的客观论调,可以一件往事作证:2021年,有朋友介绍了位于奉贤柘林镇的某个项目,项目本身诸多问题包括位置偏远、周边荒芜、建筑陈旧、不成社区甚至产权也有点复杂,但架不住一个最大的优势:便宜,单价仅为10000元左右,可以说按照传统销售代理包括渠道中介的挑剔眼光来看,导流是个大问题,事实也证明专业销售公司进场一周访客寥寥。
但就在此时,有中介公司人员以现场拍摄短视频的方式,内容也极简单粗暴无非是对着镜头歇斯底里:“单价一万元的上海房子,你来不来”,结果很快其内容就被更新成了现场乌泱泱人山人海的景象,200套房子三天就清盘了,剩下那个代理公司的老板在旁边生闷气!
这是传统导流完败于自媒体导流的划时代缝隙,虽然“线上卖房”的概念在2020年初的第一波口罩时候就被宣扬得神乎其神,但真正的短兵相接不堪一击也就是那一次。
但此一时彼一时,今天不仅是市场大势从热转冷、市场上也没了这种超低价产品、今天的受众也未必能接受这种粗制滥造的吆喝聒噪,今天案场人员的短视频进入费效比的瓶颈想必也只是时代发展的碾压而已,当时的经验今天变成教训。
二、所谓创新,要建立在平衡之上
只要还想(房地产)做下去,就要转型升级,但要从根源变革。
根源有两个:一是老板,二是受众。
销售人员拍短视频,关老板什么事?
当然,“就事论事别跑题”这七个看似冠冕堂皇的论调,或许就是无形中的限制:1、拍点和项目(房子)无关的画面和索引,会不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2、用相对夸张或出位的方式、配音来博眼球,会不会“和项目调性不符”?
3、和其他行业、项目的从业者一起出镜,会不会导致“帮竞品做嫁衣”?
这些细枝末节的可能性都存在,所以也就可能触碰领导的敏感神经,自然也就无形中限制了创作者的边界突围:“如果创新有风险,那不如退回来不做不错”这话是不是很像那个生态圈?但也是人的本能反应。
至于从受众根源去寻求突破就比较容易理解,换位思考嘛,想一想购房者想看些啥?但这也有箱体局限,包括平台审核、大众审美、认知茧房当然也包括领导禁区,所以所谓的创新绝不是轻飘飘地“海阔天空去想”,而是在边界允许的范畴之内进行腾挪,一如房地产策划曾经自诩的——带上镣铐去跳舞!
说到底,拍短视频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拍短视频也不是一步导客这么简单,这过程中通过到达目标客户→(认可)吸粉→互动留资→邀约线下→实景带看→洽谈商务直至交易完成,这一路走来堪称雄关漫道真如铁,但短视频可能是第一步的敲门砖,通过这个方式“一对多”&通过散弹来检索筛选客户的同时,也同时在被茫茫人海检索筛选,一如相亲的第一面。
购房者爱看什么?除了对某些低级趣味的无底线迎合之外,或许也存在着基本盘:拍摄清晰、画面悦目、解读专业、立场客观,如果在此之外,还能有“购房者没有想到的”也给到了,那么这种主客之间的信任或粘性也就建立起来了,后面可以进入直播间、加关注、聊私信直至线下约到售楼处的“奔现”,但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开头就是——短视频。
难的还不仅是内容创意,还包括本来就内卷的案场人员能否腾出时间精力,实现有想法有落实有专业有耐心有情商有坚持有跨界,可能还不止这七个“有”。
那些坚持不下去的,可能不止是意志品质问题,也可能是思维枯竭。
三、销售人员的短视频,还有哪些方向?
开门见山要纠正一个误区:之前有观点说新媒体时代强调直白,但直白不是通过重复的方式来表达的,所以那些迷信“谎言说100遍就是真理”的房地产逻辑,真的不适用今天的楼市,特别是通过短视频推广,购房者是用“手”投票的。
销售人员的短视频,大多数和专家、评论员的侃侃而谈不同,一是专业领域不同,二是可选取的素材丰富度不同,这也是“有房子当然拍房子”的局限源头所在。
既然把短视频也归入自媒体,那么探讨改良就要站在【如何用好这个媒体】的立场和角度来发散思考:
首先短视频的背后是人,销售员要以建立自身人设的高度,把自己当做IP。
从账号名称、自我简介、拍摄基调、表达方向等方面事先想好,和那些最终奔着直播带货而去的生活型博主不同,销售人员的内容范畴还是有边界有限制的,所以不管你采用形象、搞笑、专业、亲和等方式触达,装束和仪态都需要从【如何博得信任】来自律,目的是信任感并最终转后台乃至线下,而非点赞第一性。
其次是内容的基本功,包括画面、文案、长度。
歌迷有个通病:再好听也架不住循环播放,同理可证再好的房子也经不起审美疲劳,这里面主要有3种通病:
1、普适性:一段画面可配任何文字或一段文字匹配各种画面,房地产“均好性就是不好性”的谶语看似促狭,其实不是均好不好而是需求升级导致的万能钥匙打不开购房者的心门;
2、简短性:创作者总认为“还没讲透讲清楚”,但因为短视频时代的受众耐心着实有限,可能开头的5秒就会决断要不要继续,所以前几句话或几个画面能拉住人很关键,互联网世界——减法比加法难做。
3、借力性:这点很好理解就是指无孔不入的AI,但人脑和电脑至少在对项目理解上有差别,AI固然可以一键成文,但往往“不贴身”所以销售人员要加入自己观点,哪怕不一定对但至少是你的,天天AI——老板又不是傻子。
第三是选题,如何在“有限扩散”中走出(局限)但不走远迷路。
一方面从互动出发,既然后台可以留言可以回复,那么短视频是不是也可以隔空喊话方式地向购房者昭告普遍的疑点或关注点呢?对争议拍一个短视频以飨。
另一方面是“不说房子但句句不离房子”的逻辑,中心在(创作者)心中:包括但不限于:
1、对于产品细节的专项拍摄;
2、其他业主的成交故事;
3、买房之后的装修、家电、布置等知识科普;
4、相关政策、市场和数据的解读;
5、邀约或参与其他业主的短视频、直播。
第四是矩阵,这里所谓的不是多账号联动,而是针对不同表达方向的多主题矩阵并形成系列。在错开自己忙闲时段的同时也给客户错开新鲜感,不同主题有定期或不定期的隔开和交互,也从主观上打造自己的多面专业人设。
写了这么多,估计销售人员要骂娘:“我们又不是专业导演,我们也有繁重的销售本职”,这些观点想象得到也可以理解,但是在今天的楼市营销推广中,不再能坐着接电话了,外出拓客也一样要忍受室外天气、温度、场地导致的不适合辛苦,短视频既然都被列入了销售工作范畴,想要做好总要辛苦。
以上,仅限与“想要(把短视频)拍下去”的人群手谈。
来源:黄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