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存艾滋感染超105万,50岁以上占44%,为啥艾滋盯上老年人?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1 14:23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69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他觉得只是普通感冒,谁知道竟然确诊了艾滋病。

医生叹息:还是来晚了。

王先生今年62岁,最近总觉得身体乏力、反复低热,还伴有食欲不好。以为是秋季换季感冒,吃了几天感冒药也没见效,才到医院检查。

最开始,医生以为是感染性疾病,做了血常规和CT,但都没有明显异常。进一步检查中,医生建议做一次艾滋病抗体检测。王先生立马皱起眉头:

“我一个退休老头子,怎么可能得艾滋?你们是不是搞错了?”

“很多艾滋感染者前期都没有典型症状,尤其是年龄大的患者,更不容易被发现。”

“我又不是搞那种乱七八糟的事,你们医生真是吓唬人!”

王先生坚持不做检查,转而回家继续“抗感冒”。结果不到两个月,病情迅速恶化,体重骤降、频繁腹泻,再次入院时已是艾滋病晚期

医生只能无奈地摇头:“如果早一点做检测,现在可能只是慢性感染。”

根据国家疾控局2024年发布的数据,我国现存艾滋病毒感染者超过105万人,其中50岁以上占比已达44%,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意味着,每10位感染者中,几乎有4到5人是中老年人。而在2000年代初期,这一比例还不到10%。

令人担忧的是,很多老年感染者确诊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错过最佳治疗窗口。究其原因,并非病毒“专挑年纪大的”,而是老年人更容易忽视风险、延误检测

说到底,病毒不挑人,但有些人更容易被病毒盯上

第一,性教育缺失,防护意识差
不少老年人年轻时没有接受过系统性教育,对艾滋病传播途径了解非常有限。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无保护的性行为依旧是主要传播方式。

第二,部分老年人存在高危行为
调查发现,部分高龄男性在丧偶或离异后,寻求情感慰藉,可能接触到商业性服务,却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甚至有人觉得“都这把年纪了,还怕啥?”

第三,社会偏见,导致不敢检测
很多老年人即使怀疑自己被感染,也因“怕丢人”“怕被误会”而拒绝做HIV检测。最终等到身体出问题,才被动确诊。

很多人一听“艾滋病”就觉得完了,其实不然。

目前HIV感染者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ART),有效控制病毒复制,延缓病程,维持正常生活。

只要早发现、早治疗,HIV阳性者完全可以像慢病患者一样活得健康、活得久。

但问题是,老年感染者发现往往太晚。一来症状不典型,比如乏力、体重减轻、腹泻,很容易被误以为是肠胃病、糖尿病、肿瘤等;二来,医生也容易忽略老年人的性风险,不主动建议检测。

因此,专家反复强调:坚持主动检测,是唯一能抓住早期机会的方法!

根据《国家艾滋病防治指南》,以下几类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HIV抗体检测:

有过无保护性行为史的人,无论年龄;

丧偶、离异后重新建立亲密关系的中老年人;

曾接受过血液透析、输血但不确定来源的人;

长期伴有不明原因的发热、腹泻、皮疹者;

有多个性伴侣或配偶曾感染者。

不要觉得检测“丢人”,真正丢人的是明明可以预防,却因为拖延走向不可逆的晚期

早认知:了解艾滋传播途径,不接触高危行为,不抱侥幸心理。早检测:定期主动检测,不等症状明显才去查。早治疗:一旦确诊,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传播。早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及时进行暴露后预防(PEP)或暴露前预防(PrEP),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艾滋病不是“年轻人的事”。年龄从来不是免疫牌。很多老年人觉得自己“岁数大了,没事了”,却忽略了病毒不讲年龄、不分性别、不顾身份。等发现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别让“我不可能”变成“我怎么了”。

主动筛查、科学预防,才是对自己、对家庭负责的态度。

参考资料:
[1]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报告 2024》
[2]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
[3]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老年人为何成艾滋感染高发群体”,2024-12-01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