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我们说一个人“生活规律”,通常是指作息时间稳定、饮食清淡、不参与明显的高危行为。但“规律”从来不是“免疫”。在公共健康的语境中,风险并不总是外显的,它常常潜伏在日常的选择中。
一个18岁的大学男生,生活习惯规律、不抽烟不喝酒。
却在入学体检中意外确诊感染艾滋病毒——这不是一场关于“放纵”的故事,而是一面照见现代生活盲区的镜子。
当我们说一个人“生活规律”,通常是指作息时间稳定、饮食清淡、不参与明显的高危行为。但“规律”从来不是“免疫”。在公共健康的语境中,风险并不总是外显的,它常常潜伏在日常的选择中。
就像这位大学男生,他没有我们刻板印象中“高危人群”的标签,却因一次无保护的性行为感染了HIV。这件事的震撼之处,不只是一个年轻人的遭遇,更在于它打破了我们对于“危险”的想象边界。
健康,从来不只是身体状态的结果,而是信息、观念与行为之间长期互动的产物。
很多人以为,只要是熟人、恋人或者长期交往的对象,性行为就是“安全”的。但现实并不总如我们所愿。信任不等于检测,感情也不能抵御病毒。
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缺乏对性健康系统认知的情况依然普遍。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近年来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15至24岁青年占比不断上升,主要传播途径是男男性行为和异性无保护性行为。
这说明,在很多年轻人心中,性依然是一个“靠感觉”的事情,而非“靠知识”。把“关系近”当作“风险低”,实则是现代性关系中最常见的误区。
“就这一次”“我很谨慎”“他看起来很干净”——这是很多年轻人在面对高风险行为时的心理防线。但这种“偶尔”往往具有放大效应。
一次无保护性行为的风险虽然不是百分百,但它的不可逆性,使得任何一次都值得严肃对待。
在公共健康的角度,风险行为的危害不在于频率,而在于结果的不可控。
在艾滋病的传播路径中,性行为始终是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即便对方并未表现出任何症状,也不能排除其为携带者。病毒没有外貌、没有气味,它只在“侥幸”之间传播。
“年轻人抵抗力强”“我平时身体很好”“得病也能治”——这些观念背后,藏着的是对健康的误读。
HIV的感染初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这种“沉默期”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一些年轻人误以为自己没有异常就是“没问题”,从而延误检测与干预时机。
社会文化层面,我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依然存在不足,常常将“预防”与“恐吓”混为一谈。结果就是,年轻人既不了解HIV的传播机制,也不具备主动检测的意识。
真正的健康教育,不是让人恐惧疾病,而是帮助人理解选择的后果。
从社会心理角度看,青少年阶段是探索自我、建立关系的关键时期。身体成熟与心理判断能力之间的不匹配,使得他们更容易在“关系”中迷失。
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际交往的边界愈发模糊。从社交软件到匿名约会,从短视频到虚拟恋情,技术拓展了连接的可能,也模糊了风险的认知。
这并不是说技术本身有错,而是我们在使用它的过程中,是否具备足够的媒介素养与自我保护意识。
艾滋病的传播早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群体,但很多人依然带着陈旧的偏见去看待感染者,这种“污名化”不仅影响个体心理,更妨碍了整个公共卫生工作的推进。
当一个人因为感染病毒而被孤立、羞辱、甚至被怀疑“品行问题”,这说明我们对疾病的认知还停留在道德判断的层面。
健康问题不应被道德化,科学认知才是最可靠的防线。
改变这一现状,既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健康教育,也需要媒体与公共话语对艾滋的客观呈现。只有当感染者被平等、理性地对待,才可能真正形成健康的社会免疫力。
在这个资讯过载的时代,信息并不缺乏,缺的是准确、系统、可操作的知识。有多少年轻人知道HIV感染后可以通过规范治疗维持正常生活?又有多少人了解PEP(暴露后预防)和PrEP(暴露前预防)这些手段?
信息的缺口,往往不是因为没有渠道,而是因为我们从未认真建立一个“愿意听”的环境。
很多时候,青少年并不是“拒绝学习”,而是“没有机会理解”。
对年轻人来说,性健康不应该是一个“羞耻”的话题,而是生活技能的一部分。这需要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课程、社会媒体共同努力,打破沉默、减少误解。
科学不是冷冰冰的,它关乎选择,关乎未来。一个人是否能在关键时刻做出明智的判断,往往不是因为他“聪明”,而是他是否曾经被好好教育过。
真正有效的科普,不是制造焦虑,而是让人理解行为背后的因果。
回到那个18岁的大学男生他的故事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个提醒。他的“规律生活”没有错,错的是我们对“安全”的理解过于狭隘。他不是一个“失败者”,而是一个被信息体系遗漏的普通人。
从这个角度看,艾滋病不是某些人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教育系统的映照。
我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年轻人都“天然地”做出最理性的选择,因为理性本身就需要被培养。健康的生活,不只是身体上的规范,更是观念上的觉醒。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Z].2023.
[2]王宁,李丽.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4):473-476.
[3]李霞,张俊.大学生HIV认知与行为干预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5):636-640.
来源:健康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