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是接受新思想,而是摆脱旧思想!
[微笑]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最困难的事情不是接受新思想,而是摆脱旧思想!
今天聊的这件事,乍一听像是半导体圈的“技术话题”,但它背后的竞争格局,足以影响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科技产业格局——日本的 Rapidus 居然在 2 纳米制程上,追上了台积电、英特尔、三星这三大巨头。
半导体行业不是谁跑得快就能赢,而是“谁能在量产中活下来”。所以我们来看看,Rapidus 这次放出的数据到底意味着什么?台积电会不会真的遇到对手?
tips:禅兄眼中的日本Rapidus
第一次听Rapidus,是在去年阅读日本黑田忠广教授书籍《芯片的未来——制衡世界的技术》中所写。黑田教授与我国清华大学的集成电路教授王志军都算是老朋友了。黑田教授认为:半导体是一个庞大的技术堆积体,超过了任何单个企业或国家所能承受的程度,应该将其视为全球公共资产;不应该煽动芯片战争,而应该构建芯片网络;随着技术日益复杂化,人们不能只看到树木,而忽视了森林。培养森林,也就是创建一个丰富的产业生态系统,是我们现今世界面临的任务。
一、日本Rapidus异军突起
Rapidus是一家总部位于日本东京都千代田区的半导体制造商。
Rapidus于2022年8月在八家日本大公司的支持下成立,这八家公司包括:电装、铠侠、三菱日联银行、日本电气、日本电信电话、软银、索尼和丰田汽车。Rapidus的目标是到2027年提高2纳米制程半导体的产能。
最新消息显示,Rapidus 公布的 2HP 制程逻辑密度达到 237.31 MTr/mm²(百万电晶体/平方毫米),和台积电的 236.17 MTr/mm² 基本打平。
什么意思?这就像是短跑比赛,台积电和Rapidus几乎是“齐头并进”。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数字已经比肩 Intel 18A 的 238 MTr/mm²,而三星的 2 纳米逻辑密度还没公布。
一句话总结: 日本Rapidus突然闯进了全球最顶级的先进制程赛道,和台积电、英特尔站在了同一跑道。这个不是偶然,是必然!大家可以看一下Rapidus社长的策略。
二、各家厂商的“赛道选择”
虽然大家都在喊“2纳米”,但不同公司侧重点完全不同:
台积电(N2):在高密度标准单元 上表现最好,达 313 MTr/mm²,遥遥领先英特尔和三星。台积电就是追求“密度极限”,适合做需要大规模晶体管堆叠的芯片。
英特尔(18A):虽然密度数据一般,但它用的是 PowerVia 背面供电技术,牺牲了一点密度,换来更好的 能效比,也就是更低功耗、更高效能。英特尔的算盘很明确:CPU要快,功耗要低,哪怕密度差点。
三星(SF2/SF3P):策略更务实,强调多产品线覆盖,但数据透明度差,竞争力还要打个问号。
Rapidus:采用单晶圆前端处理技术,快速实现小规模试产,凭借高密度元件库(138 单位高度,G45 间距),一举和台积电竞速。
简单说,台积电是“拼密度”,英特尔是“拼能效”,三星是“拼覆盖”,Rapidus 则是“拼速度”。
三、Rapidus的独门绝技
Rapidus 能在短短几年追上国际水准,靠的是单晶圆前端处理。
这又是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名词,打个比方,传统的芯片制造,好比是工业化的流水线生产,一旦生产线开启,就要大规模、标准化地生产成千上万片晶圆。这种模式效率高,成本低,但不够灵活,试错成本极高。而Rapidus的“单晶圆处理”,更像是一种“敏捷开发”模式。它可以针对单一一片晶圆进行快速的调整和优化,像一个手艺精湛的工匠,先精心打磨出一个完美的样品,再将成功的经验快速复制和扩大规模。这种方式非常适合在技术迭代初期进行快速试错和改进,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这种模式很像“日本精益制造”的逻辑,灵活性很高。
另外,Rapidus 已经拿下 NVIDIA(英伟达)的合作意向,这点极其关键。大家都知道,AI 芯片是未来十年最赚钱的赛道,如果Rapidus真能帮英伟达做出靠谱的2纳米芯片,那它就不是“挑战者”,而是“玩家”。
四、量产时程的“差之毫厘”
先进制程,不比谁喊口号,而是比谁能先量产。来看时间表:
英特尔 18A:预计 2025 年中率先量产,先用在 Core Ultra 3 系列 Panther Lake 处理器。
台积电 N2:2025 年底进入高产量制造,预计 2026 年中有首批产品,2026 年秋季才会进入大众市场。
Rapidus 2 纳米:2026 年第一季提供 PDK(工艺开发工具包) 给客户,量产节奏和台积电竞争正面。
三星 SF2:说是 2025 年量产,但没明确时间点,可信度存疑。
一句话:英特尔先跑,台积电紧随,Rapidus紧咬不放,三星状态模糊。
五、纸面参数≠实际竞争力
很多人看到密度数据,就觉得Rapidus要翻身了。但半导体行业最忌讳“只看一面”。
芯片不是只用高密度单元,真正的处理器要混合高密度、高效能、低功耗单元,不是单纯比密度数字。
英特尔的PowerVia,虽然让密度低一点,但能效比可能大幅领先。换句话说,英特尔的CPU可能更“省电又快”,对实际应用更有价值。
Rapidus的挑战:它的数据看起来很漂亮,但要进入高产量制造,良率、成本控制、供应链协同,才是最大门槛。别忘了,三星在先进制程上摔过跤,Rapidus未来也可能遇到类似问题。
现在的对比,更多是“实验室数据的较量”,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一段距离。
Rapidus 的突然崛起,提醒我们一点:半导体行业的护城河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扶持+技术突破,可能真的让一个新玩家异军突起。
对投资人来说,这背后有两个启示:
产业链风险分散化:台积电独大时代可能不会永远持续,日本、美国以及我国都在扶持新玩家。
AI驱动的先进制程需求:谁能最快抓住AI芯片的生产,谁就可能成为下一波赢家。
杰克·韦尔奇有句话很适合拿来收尾:“如果变化的速度超过了你适应的速度,那你离被淘汰就不远了。”
今天的半导体格局就是这样: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看似稳坐王座,但Rapidus的加入,让竞争变得更不确定。未来几年,2纳米制程将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供应链、资本、战略执行力的全面较量。
来源:燕青策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