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39岁的林志远是一名销售经理,平日里工作应酬频繁,周末唯一的放松就是和朋友去郊外钓鱼。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饮食也随意,碳酸饮料几乎每天一瓶,很少喝牛奶。为了保持精力,他经常靠咖啡提神,却几乎不做运动。夏天时,他常在烈日下光着手臂钓鱼,皮肤被晒得黝黑
2023年,39岁的林志远是一名销售经理,平日里工作应酬频繁,周末唯一的放松就是和朋友去郊外钓鱼。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饮食也随意,碳酸饮料几乎每天一瓶,很少喝牛奶。为了保持精力,他经常靠咖啡提神,却几乎不做运动。夏天时,他常在烈日下光着手臂钓鱼,皮肤被晒得黝黑。最近他偶尔觉得膝盖发软,下蹲久了再起身会有些酸胀,却以为是长时间久坐导致,并没有放在心上。殊不知自己身体的骨骼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2023年8月21日,林志远一早就坐在河边,可坐了不到一小时,他的腰就像被什么压着,酸胀感一点点攀上来。他换了几次坐姿,先是往后靠,接着又挺直身体,可腰背的沉重感没有缓解。膝盖也开始发软,下蹲时积累的酸麻让他动都不敢动太快。他伸手揉了揉膝盖,然而酸痛就像是一把尖刺在缓缓钻进骨头缝里。他身边几个钓友喊他看鱼漂,他只能勉强挤出笑容,手却下意识撑着腰。太阳渐渐升高,汗水顺着脊背往下流,他的身体越发沉重,感觉全身仿佛被铁链锁在椅子上。
临近中午,他准备起身收竿。双手撑住椅子猛地一使劲,膝盖立刻传来钻心的刺痛,他脸色骤变,差点跌回去。林志远缓了缓神,随即咬着牙换了个角度,慢慢把身体撑起来,可走出两步时就明显感觉到不对劲。每一步都牵动着腰和腿,像有一股力道从关节里拧出来般疼痛。他拎起鱼护往岸边走,脚下的步子不稳,呼吸越来越重。林志远抬手擦了把汗,额头湿漉漉,视线都有些发花。他心里渐渐浮现起一股不安,但还是硬撑着挪到河边。
林志远在河边停下脚步后,弯下腰去收拾鱼具,脚下一下踩在湿滑的泥地上一滑,身体瞬间失去重心,整个人重重摔在地上。左腿着地的那一刻,他清楚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刺痛像刀子一样直冲上来。他脸色瞬间惨白,呼吸急促得像被截断。林志远本能地去摸小腿,手指碰到明显的鼓起,疼得他猛地一缩手。疼痛强烈到全身都在发抖,他嘴里不断发出断续的呻吟,额头汗水大滴滚落。钓友们吓得冲过来,他咬牙颤声却只能不停地斯斯吸着冷气,钓友见状当即拨打了急救电话,等着救护车用担架将林志远抬上了车。
林志远被送到急诊时,脸色苍白,额头冷汗未退,左小腿肿胀明显,轻触即剧痛。查体:体温36.8℃,血压128/82 mmHg,心率每分钟102次。急诊X线提示左胫骨中段横行骨折,骨折断端移位不明显。血钙水平偏低,血磷正常。进一步行骨密度检测,腰椎T值为-2.8,股骨颈T值为-2.6,提示中度骨质疏松。结合发病过程,医生判断此次骨折属于病理性骨折,即在轻微外力下发生,根源在于骨质疏松。
医生在病床前详细说明:“这次骨折并不是单纯的意外跌倒,而是因为骨骼强度已经下降。您只有39岁,但骨密度低于正常值,需要长期管理。” 他建议住院期间行骨折固定与康复训练,并开始口服骨化三醇,帮助促进钙吸收和骨代谢。同时,要求配合补钙制剂,增加日晒,保证每天适量的蛋白质摄入。生活方面,应避免长时间久坐,减少碳酸饮料和过量咖啡,逐步建立规律运动的习惯。医生强调,骨化三醇需要在医生监测下长期服用,并定期复查血钙和骨密度,以评估疗效。林志远点头表示理解,眼神里还带着刚才骨折时候剧痛的恐惧。
出院后,林志远明显收敛了以往的随意生活。他把钓鱼的时间压缩,每次只坐一到两个小时,并在妻子的提醒下带着靠垫支撑腰背。饮食方面,他彻底戒掉了碳酸饮料和频繁的咖啡,早晨改成一杯牛奶,晚餐固定增加深绿色蔬菜和鱼肉。他坚持按医嘱口服骨化三醇和补钙制剂,妻子用小本子逐日记录,防止漏服。康复训练初期,他先是在家中扶墙练习踝关节活动,后来逐渐过渡到小区里慢走,每天不少于三十分钟。阳光下,他刻意多停留几分钟,让皮肤吸收紫外线。几个月下来,腰膝的酸软明显减轻,行动比之前利索,走路时不再有步步受限的感觉。
半年后复查,血钙水平恢复至2.25 mmol/L,血磷正常,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前升高。骨密度检测显示:腰椎T值提高到-2.1,股骨颈T值改善为-2.0,提示骨量已有回升。X线复查见左胫骨骨折断端对位良好,骨痂形成充分,骨折愈合接近完成。门诊医生在病历中写下“疗效良好,建议继续骨化三醇治疗并维持生活干预”。林志远听到结果时明显松了一口气,笑着对妻子说:“看来坚持还是有用。”然而这份平静水面下,却潜藏着所有人都未曾注意到的隐患...
时间来到2024年6月17日清晨,林志远下床准备换鞋,发现脚踝僵硬,鞋面怎么都扣不上。他低头去按,小腿肿胀得绷紧,指尖压下去形成一个明显的坑,久久不回弹。林志远心里一紧,扶着床沿站起身,才走了几步就觉得双腿沉重,胸口憋闷,身上像是披着一件吸满了水的厚棉衣。他赶紧坐到沙发边,背微微弓起,大口喘气,额头汗珠顺着鬓角滑落。妻子递来水杯,他接过时手指还在抖,水刚入口,胃里便涌起阵阵反酸。他捂着嘴强忍,脸色却越来越灰白。
林志远靠在椅背上想缓一缓,可胸口的压迫感反而愈发明显,胃里翻腾不止,好似一块石头压在心口。他咬牙撑着椅扶手慢慢站起,脚步踉跄,快步冲向洗手间。刚推开门,他便猛地弯腰对着洗手池干呕不止,酸苦的胃液疯狂地涌上喉咙,手臂因为用力而不断颤抖。抬起头,林志远看到镜子里自己的脸色发青,眼眶浮肿,额头冷汗成串地滴落。他扶着洗手台许久才稳住身体,呼吸越来越吃力,胸膛剧烈起伏才能勉强吸进空气。林志远晃了晃身子,还是艰难转身,拖着发沉的双腿往客厅挪去。
回到客厅,他刚坐下,胸口便骤然收缩,呼吸像被扼住一样,喉咙里发出断续的喘息声。林志远本能地死死抓住椅子扶手,手指因用力僵硬发白。冷汗很快浸透衣襟,眼前整个客厅开始不住地摇晃起来,一股更强烈的恶心猛地冲上咽喉。他张口想呼喊妻子,却哇的一声呕吐了出来,液体酸臭不堪。片刻后,林志远身体一歪,整个人瘫倒在椅子一侧,胸膛起伏急促短促。妻子惊叫着扑过来抱住他,慌乱中立刻拨打急救电话。几分钟后,救护车抵达,他被抬上担架紧急送往医院。
送到急诊时,林志远已经神志恍惚,呼吸急促。接诊医生迅速记录:血压85/54 mmHg,心率每分钟128次,节律不齐,双下肢浮肿明显,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血气分析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pH 7.18,HCO₃⁻ 12 mmol/L。血生化检查结果很快送回:血肌酐达980 μmol/L,尿素氮34 mmol/L,钾6.5 mmol/L,提示高钾血症。心电图显示T波高尖、QRS波群增宽,符合电解质紊乱表现。进一步超声发现双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结合既往病史和当前检查,医生明确诊断为: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期——尿毒症。
医生在病房里沉声告知家属:“目前林志远已处于尿毒症期,肾脏功能基本丧失,依靠药物已无法维持,需要立即开始透析治疗,才能稳定生命体征。”他同时安排紧急血液透析通路建立,并开具利尿剂、降钾药及碳酸氢钠等对症治疗。经过数小时抢救,林志远血钾水平下降,呼吸逐渐平稳,意识稍有恢复,但整体情况依旧危重,需要长期规律透析维持。
医生话音刚落,林志远的妻子愣住了,眼睛死死盯着病床上的人,嘴唇颤抖着张了几次却没有发出声音。走廊的灯光打在她脸上,她的手慢慢松开,抱在怀里的包滑落在地,发出沉闷的声响。她下意识抬头看着医生,眼神充满不可置信,声音几乎破碎:“尿毒症?你确定没有弄错吗?他才三十九岁啊……”
几秒沉默后,妻子的声音突然提高,语速急促:“我们不是一直在这里复查吗?去年才做过体检,报告上都说没问题!他按时吃药、定期来复查,你们怎么就说成了尿毒症?是不是当初手术后,你们就漏掉了什么?”她的话带着急促的喘息,双手紧紧攥在一起,眼神凌厉地在医生和护士之间扫过。“我丈夫怎么可能会突然成了尿毒症?是治疗过程中出了差错?还是说报告有疏漏?要是医院连这种情况都没能提前发现,那我们怎么还敢相信你们?!”她的质问像一连串锋利的石子砸向医生,走廊里安静下来,只剩下她急促的哽咽。
医生安静地等待妻子一连串的质问,语气平稳地安抚道:“我理解您的心情,我们会把所有资料再仔细核查一遍,绝不会草率下结论。”在护士的陪同下,家属情绪稍稍安定,他转身回到办公室,摊开林志远的病历和所有检查报告。血生化、肾功能、心电图、B超影像一份份摆在桌上,他逐条核对数据的变化。电脑屏幕上,血肌酐和尿素氮的曲线显示出陡峭的上升,他反复比对既往检查单,却没有找到足以解释骤然恶化的原因。骨折术后的随访记录正常,血压血脂的控制也一直在合格范围内。他靠在椅背上,眉头紧锁,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整间办公室安静得只能听见翻页的声音。
第二天一早,他召集了肾内科和影像科的几位同事进行会诊。大家把既往资料和近期的检验一一比对:没有遗传病史,也没有长期药物滥用的证据,实验室指标除了急性恶化外,没有提前的异常提示。有人提出是否存在隐匿的免疫性病变,但血清学检查并不支持。讨论持续了近一个小时,结论仍是无果。无奈之下,医生再次找到林志远的妻子,耐心询问日常生活是否有遗漏的细节——饮食、用药、是否接触保健品,甚至有没有特殊的工作接触。妻子一一否定,还拿出了此前的生活记录。医生认真记录,合上本子时只能轻轻点头,不免感到一阵乏力。
当天下午,王教授来到医院准备参加学术汇报会。途中经过科室办公室时,听见几位主任正低声议论一例病情突发恶化的年轻患者。只言片语中提到“骨折术后恢复正常,却突然进入尿毒症”,让他停下脚步。王教授轻轻推门而入,几位医生见到他都愣了一下,连忙起身。王教授摆手示意不必拘谨,语气平缓:“既然你们手头正有病例,不妨让我也看一眼,或许能提供些思路。”他的态度沉稳,没有过多寒暄,径直在桌边坐下,接过病例资料。
病例很快摊在他面前。王教授戴上眼镜,逐页翻阅,血生化、影像资料、骨密度检测和随访记录都认真比对。他不时停顿,轻声询问了几句数据间的时间差与化验条件,医生都如实回答。血肌酐的上升过于突然,尿毒症来得过快,他眉头紧锁,指尖轻敲着桌面。翻到服药记录时,他的眼神停留片刻,反复确认其中一项细节,神色逐渐凝重。沉默良久,他轻轻合上病历,抬头望向众人,说:“这例患者,我想需要直接和家属沟通一下。”
在病房外的会客室,王教授与林志远的妻子面对面坐下。开场他语气平缓,先让对方简单回顾了日常饮食与运动习惯。记录本翻到药物一栏时,他特意停下,手指轻轻点在“骨化三醇”三个字上,抬眼问道:“这药平时是谁来管理的?服用情况能不能再说详细一点?”妻子明显一愣,随即连声说“每天都按时吃”。王教授没有急着继续,微微颔首,又顺势抛出两个追问,语气依旧平缓温和。
然而空气瞬间安静下来,妻子的回答开始变得犹豫,话语间出现停顿。她支支吾吾地解释了一些细节,但声音却越来越小。王教授静静听着,神色并未变化,只是偶尔在本子上做几笔简短的记录。当妻子说完后,王教授轻轻合上笔记,靠在椅背上,眉头微微皱起。妻子有些不安,忍不住问:“这两个服药习惯,难道和他现在的病情有什么关系吗?”
王教授只是轻轻叹了口气,随即语气平稳地开口:“太可惜了啊。骨化三醇虽然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的常见药物,药物本身的安全性得到保障。但是临床上有许多和你丈夫一样的患者,在服用骨化三醇的过程中,看似生活习惯完美,就连饮食、作息、运动都天衣无缝,但是这份完美的背后却疏漏了服用骨化三醇的2个重要习惯啊。这2个习惯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实往往降低了药物的效果,甚至会导致药物副作用加大,最后就造成这样的局面啊。这样的悲剧,千万别等到发生的那天再来后悔!”
林志远在一次意外骨折后,被诊断出骨质疏松。医生为他制定了规范的康复方案,其中最核心的一项就是长期口服骨化三醇。这种药物能够促进肠道对钙的吸收,改善骨代谢,帮助患者增强骨骼强度。起初,他非常谨慎,每天定时服药,还在小本子上仔细记录剂量和时间。然而随着身体逐渐恢复,他的警惕心慢慢放松下来,最后王教授在询问下,锁定了两个极小的细节被忽略,就成为后续病情恶化的关键。
第一个细节与服药方式有关。骨化三醇在空腹或固定时间服用时,吸收效果最为稳定。但林志远常因工作繁忙,将吃药放在饭后,甚至有时和高油食物一同摄入。他以为只要吃下去就能起效,却不清楚这种不规律导致药物吸收率忽高忽低。血钙水平随之波动,肾脏需要承担更多代谢负担。长此以往,肾小球与肾小管处于一种反复刺激的状态,肾脏的损伤在他毫无察觉中一点点累积。
第二个细节出现在监测环节。医生反复叮嘱要定期复查血钙和肾功能,但林志远自觉身体恢复良好,骨折也愈合得不错,就觉得没必要频繁跑医院。他从三个月一次,拖延到半年,甚至一年才去一次。正是在这段空白期,血钙在体内缓慢而持续地积聚,悄然超出安全范围。钙盐沉积到肾脏组织,破坏了肾单位的结构。若能及早监测,问题本可以提前发现和干预,而他却错过了这一关键窗口。
在饮食上,林志远也存在看似合理的误区。他为了进一步补钙强骨,每天都会额外喝一大杯牛奶,偶尔还自行服用钙片,却没有根据骨化三醇的剂量进行调整。实际上,骨化三醇本身已大幅提高了钙的吸收效率,再叠加外源性补钙,便给身体带来双重负担。钙在血液中浓度升高,长期累积,成为肾脏无法承受的负荷。他依旧坚信“补钙越多越好,殊不知,这个小小的习惯为肾衰竭埋下伏笔。
运动方面,林志远保持着散步的习惯,每天在小区走半小时。他认为这能帮助骨骼恢复。但在夏季高温天,他经常在出汗过多的情况下没有及时补水,也忽视了电解质的补充。血容量下降后,肾脏灌注不足,加上血钙偏高,钙盐更容易沉积。看似积极的运动习惯,在缺乏科学调整的情况下,反而放大了药物使用带来的风险。
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身体发出的信号逐渐明显。最初只是下肢轻微水肿和容易疲倦,他以为是工作劳累所致。后来出现胸闷、恶心、夜间呼吸不畅,他依旧没有把这些症状与肾脏联系起来。直到一次突发的剧烈乏力和呼吸困难,他才被家人紧急送往医院。血液检查显示,血肌酐接近1000 μmol/L,尿素氮显著升高,血钾浓度危及心律,最终确诊为尿毒症。医生解释,肾脏功能已基本丧失,只能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林志远的经历说明,药物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在于使用方式和监测意识的缺失。骨化三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但需要严格遵医嘱。固定时间服药、避免与高钙饮食叠加、规律复查血钙和肾功能,这是维持安全和疗效的三大支柱。忽视其中任何一点,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对患者而言,这些细节往往看似可有可无,却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医学上,像林志远这样因小细节失守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病例并不少见。很多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容易把注意力放在大方向,却忽略了药物服用的时机、饮食的配合、复查的频率。这些细节不只是辅助,而是决定性因素。林志远最终发展到尿毒症,正是这种“看似没关系”的习惯一天天积累的结果。
他的案例为所有服用骨化三醇或其他长期用药的患者敲响警钟。药物治疗是一把双刃剑,只有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执行,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避免副作用的积累。对患者和家属来说,任何一次复查、每一杯牛奶、每一次服药时间的把控,都关系着疾病的走向。林志远的故事提醒我们,健康的保障不仅在于大方向的治疗方案,更在于那些细致入微的日常管理。
资料来源:
[1]高伟,金星. 骨化三醇联合碳酸钙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合理用药,2025,18(23):119-121.DOI:10.15887/j.cnki.13-1389/r.2025.23.034.
[2]庄凌青,翟伟峰. 骨化三醇联合西那卡塞治疗尿毒症合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效果[J].吉林医学,2025,46(08):1919-1922.
[3]杨菲,袁媛. 德谷胰岛素利拉鲁肽注射液联合骨化三醇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5,35(15):1-6.
(《39岁钓友骨折后吃骨化三醇,8个月后尿毒症,医生:用药犯了2个错误》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陈医生科普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