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落时分,西贝北京祥云小镇店内,一场小规模的媒体见面会正在进行。面对媒体,创始人贾国龙有些激动。这个西北汉子,昨天下午和家人还在新疆旅游,看到消息之后立刻飞回北京。从昨天落地北京到的今天媒体见面,没超过24小时。
就在刚刚!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亲自回应“预制菜风波”
日落时分,西贝北京祥云小镇店内,一场小规模的媒体见面会正在进行。面对媒体,创始人贾国龙有些激动。这个西北汉子,昨天下午和家人还在新疆旅游,看到消息之后立刻飞回北京。从昨天落地北京到的今天媒体见面,没超过24小时。
他叫来店员,带着所有的人来到罗永浩昨日落座的包间,手持昨日消费小票,向大家表述了自己的态度:
“西贝的门店100%没有预制菜!预加工不是预制菜!预制是提前加工,而预制菜是提前把它做成成品。”
“按照国家规定,我们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
“罗永浩说西贝恶心,这个词语真的非常伤人,特别是对于做餐饮的人来说。
如果我们服务不好,或者菜品不好吃,我们都可以改进,可以提升。但是空口无凭说我们恶心,真的太伤人了!”
◎摄图:内参君
让贾国龙激动的这件事,起因是昨天,罗永浩通过社交平台发文称,“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同时,他还表示,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这一消息很快冲上了微博热搜。截至发稿,#西贝回应被吐槽是预制菜# 的阅读量已达到2367.6万,互动量也达到了1.7万。
在罗永浩评论区,网友也“炸锅”了。一部分网友情绪激动,认为餐厅卖预制菜,就要让顾客有“知情权”,同时,“预制菜还卖的贵”也成为争议焦点。
也有网友认为:西贝还是有特殊性的。羊腿羊排肯定得提前烤半熟,杂粮筐也得提前蒸出来,牛肉提前炖出来摆门口…现做确实来不及。莜面鱼鱼应该是现搓的,汤底也得预制。
事件持续发酵,西贝站上风口浪尖。
在今天媒体见面会现场,贾国龙“还原”了事件全过程:
“昨天罗永浩团队一行6人,在西贝点了15道菜,其中2道菜点了双份。最后只有2道菜因为烹饪时间较长而没有吃完。走的时候员工询问罗老师吃得怎样,还说不错。”
送走罗永浩团队后,贾国龙与西贝团队一道一道菜复盘,复盘服务流程,复盘菜品是否不到位。
“我们自己的总结——没有一道是预制菜,每道菜都有制作标准和工艺。”
贾国龙现场宣布,从明天(9月12日)开始,370家西贝门店将全部开放后厨,并直言:“一定会起诉罗永浩!”
此外,贾国龙还表示,明天西贝全国所有门店会上架“罗永浩同款菜单”。
谈“预制”色变!
预制菜咋就成了“招黑”体质
在西贝热搜的多个词条评论区,网友对此事件的关注点,大多集中在“抵制预制菜”上。
事实上,从2022年开始,“预制菜”这个词几乎凡出现必上热搜,妥妥的“招黑”体质。无论哪个品牌、哪个产品和预制菜挂上钩,势必会掀起一波腥风血雨。
“6000元一桌的婚宴里七成是预制菜”、“袁记云饺被爆是预制菜”、“预制菜进校园”……无数预制菜相关的词条曾霸占热搜榜。
在消费端,有人说“预制菜是科技与狠活”,有人说“预制菜是猪狗食”;也有人说“预制菜是餐企提效的必然路径”……总而言之,从“预制菜”诞生至今,围绕在其身上的消费争议,从未间断,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大众谈“预制”色变。
在商家端,也有很多餐厅和品牌公开反对预制菜,强调“现炒”。头部快餐品牌南城香创始人、鱼你在一起创始人,都曾公开表示“我们绝不做预制菜”;一些餐厅推出的菜品和套餐也会明确标注“不做预制菜”,更诞生了一大批将“抵制预制菜”作为营销手段的品牌。
“腥风血雨”两年,关于预制菜的国家级规定出台,为这个品类明确了定义与范围:
2024年3月21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从国家层面明确了预制菜的范围: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不过,《新规》虽然明确了“什么是预制菜”,为被“误伤”的预制菜洗清诸多争议,在当时也被解读为“对预制菜的正名”。但从随后一年、以及今天的情况来看,大众对预制菜的态度并没有同步转变,只是随着“品类降温”而暂时失去表面的讨论意义。
时至今日,谈“预制”色变依然存在。
到底为什么“预制菜”如此“招黑”?如此饱受争议?争议的根源又到底在哪里?
口味?品质?价格?其实说到底,可能还是食品安全与大众认知问题。
预制菜≠料理包≠低品质
客观来看,餐饮加工难逃“预制”
事实上,链条极长的餐饮行业,是很难完全脱离“预制”这一制作工艺的。
一道菜,从原料到成品,要经过洗、切、搭配等流程,再加上炒、炸、烤、煮、蒸等烹饪技法,层层工序。如果每一个步骤都在必须在门店后厨完成,效率、标准化、食品安全均无法得到保障。
围绕预制菜,争议的根源在于——顾客端和餐厅端,对于预制的定义、理解不太一样。顾客高喊“拒绝预制菜”,其实表达的是拒绝“料理包”预制菜,拒绝科技与狠活;但广义的预制菜,是“半成品”,其中包括一些日配的净菜、半加工菜,底层逻辑是“最大程度保留新鲜度”,同时提高效率,也提高食安标准。
新零售专家鲍跃忠坦言:餐厅撇开预制菜,是一个伪概念,餐厅抵制不了预制,而且,未来预制菜一定会在餐饮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从餐饮发展的长远来看,预制菜对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
客观来说,“预制”更多的是一道制作工序,预制,不等于预制菜,而预制菜,也不等于料理包。
尽管一直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预制,是效率的需要,是分工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这是一场产业变革。预制,是餐饮人避不开的时代命题。
至于“预制菜是不是猪狗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这个话题犹如烫手的山芋,谁要成为出头鸟,谁就要挨“枪打”。
货真价实是王道
真诚永远是餐饮的“必杀技”
这几年关于预制菜的争议起起落落,很多餐饮品牌不断探索着如何平衡“品牌与消费者信息差”的问题,希望以实际有力的动作,来转变大众“谈预制色变”的态度。
对于陷入预制争议,也有餐饮品牌曾出过一份不错的答卷。
前两年,知名中式快餐头部品牌老乡鸡就频繁陷入“预制菜”与“贵价”争议,一篇《月薪两万吃不起老乡鸡》在全网发酵,不少网友直接在社交平台称“老乡鸡是预制菜,不要再吃了”。
面对种种质疑,去年4月,老乡鸡发布了一则《老乡鸡致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公开信》。在20万字的内文中,公开了老乡鸡菜品溯源、宣布开通“厨房直播间”、公示正餐菜品加工方式分类。
如今,在老乡鸡任一门店中都能看到按不同颜色分别标识着“餐厅现做”“半预制”“复热预制”的产品。老乡鸡公开回应:“我们提供的现炖现炒菜品顾客清晰可见,不惧怕质疑。”
老乡鸡此举后,很多顾客都表示认可:“只要明码标着,大家自由选择,挺好的。”也有消费者理性评论:“像西兰花这种可能需要机洗才能干净的菜品,确实应该中央厨房洗净切好再配送。不预制反而药残风险更高。”
从消费者态度的变化也能看出,其实对于很多人来说,抛开预制菜的“招黑”体质,出门在外,大家无非是希望吃得干净卫生、吃得有品质,只要餐饮品牌能做到“货真价实”,让顾客吃得“实在”,自然能赢得消费者的“买单投票”。
来源:顶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