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涪城区水稻高产实收现场观摩会在吴家镇五龙村的水稻种植示范田举行,来自全区各镇的种植大户沿着田埂缓缓前行,俯身细察稻穗成色,交流种田心得。
如何让稻田里长出 “好收成”
实地观摩+理论授课
一喷多促+无人机
良种推广+机械化作业
……
绵阳多地各显神通
把 “助农增收” 的文章
写在丰收的田野上
涪城
实地观摩+理论授课
田间传技助农增收
近日,涪城区水稻高产实收现场观摩会在吴家镇五龙村的水稻种植示范田举行,来自全区各镇的种植大户沿着田埂缓缓前行,俯身细察稻穗成色,交流种田心得。
“穗头比普通品种长!”“你看这稻秆多挺立,抗倒伏能力确实强。”种植户们一边比对一边感慨。不少人掏出手机拍摄记录,有的甚至直接摘取稻穗仔细数起了粒数。在这场“沉浸式”的田间课堂上,每一株稻禾都成了最生动的教材。
“我今年也种了这个优质稻,穗粒数明显多了,预计亩产可以超去年!”丰谷镇种植大户张春成告诉记者,打算明年全部采用新技术种植。
让种植户们交口称赞的这片示范田,采用涪城区重点推广的 “种肥配套” 精准管理模式,创新应用“两增一小”高产栽培技术。涪城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现场揭秘:“通过科学增加栽插密度提升每亩基本苗数量与有效穗数,再辅以增施配方肥,全方位满足水稻全生育期的营养需求,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
观摩结束后,紧接着召开技术培训会。农业技术人员结合田间实景,围绕水稻生长全周期,从品种筛选的科学依据、育秧前的土地与物资准备、精准播种技巧、机器插秧的操作规范到水稻生长期的田间管理要点等,进行了细致讲解,确保种植户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理论讲得再透,不如地里一棵稻。”涪城区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与产业股股长彭鑫表示,让农户亲眼看到效果、亲手摸到稻穗、当面问清疑问,这种“田间课堂+理论授课”的方式,比单纯坐在教室里培训效果要好得多。
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科技兴农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目前,水稻已进入成熟期,结合示范田长势及往年数据测算,预估平均亩产将达到700公斤左右。
安州
一喷多促+无人机
空中田管开启加速键
在安州区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龙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们驾驶小货车,载着无人机,为种植户开展一喷多促飞防服务。
“什么叫一喷多促?”安州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钟思成解释,它主要是通过喷施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杀菌剂和杀虫剂,对正处于破口初期或者扬花期的水稻进行喷施,达到促进生长、防止早衰并灌浆结实的目的,以确保产量。
本次一喷多促采用先喷后补的方式,流程高效、便捷,极大地加快了种植户开展田间管理的时间,降低了成本。赖明正是享受了一喷多促项目实惠的水稻种植户之一,他种植了500余亩水稻,和龙腾农机签约之后,不到三天,无人机就为500余亩水稻完成了喷施作业。
龙腾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机手唐顺清告诉记者,此次实施的一喷多促,由于需要赶季节,时间紧,种植户报名后,就立马开展作业。等补贴下来之后,我们再向农户收取费用。
赖明表示,申请一喷多促项目补助后,500余亩水稻能节省1万余元田间作业费用,预计增产6万余斤,产值增加7万余元。
在河清镇七一村,刘仁亮的400多亩水稻处于抽穗扬花期后的灌浆期,微黄的稻穗颗粒渐满,丰收在望。他及时购买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后,无人机沿预设航线将药剂均匀洒向稻田,快速完成水稻病虫害防治。刘仁亮表示,从旋田、插秧、喷施到最后的收割,每亩水稻购买农机服务的总成本需要350元左右,对比过去,便宜了至少一半。
无人机的广泛运用是安州区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区已实现水稻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到收割、烘干的全流程机械化,有效破解了以往人力成本高、劳动力紧缺等难题。
三台
良种推广+机械化作业
产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
在新生镇双柏村,一台台联合收割机穿梭于田间地头,忙碌不停。它们所经之处,饱满的稻粒被收入囊中,秸秆则就地粉碎还田。
记者了解到,当下正在收割的是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推荐的优质大米品种——野香优莉丝。该品种米香浓郁、抗性强且品质上乘。虽其产量略低于常规稻,但市场价格却是常规稻的两倍多。这些收获的稻谷将被统一送往镇联合总社的大米加工厂,经过精细加工与包装后推向市场。
“ 不仅有野香优莉丝,新生镇还种植宜香优2115以及米粉专用稻Q优12等优良品种,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新生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秦雯告诉记者,目前全镇水稻收获进度已超三成。自8月下旬起,他们积极协调镇内外20多台联合收割机为种植户提供服务,全力确保本月20日前实现应收尽收。
西平镇方子堰村同样是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在村委会的统一调度下,收割机直接开进村民刘远光家的2亩稻田里,不到半小时便完成了全部收割工作。高效的机械化收割不仅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更为后续接茬种植秋菜腾出了宝贵时机。
新生镇、西平镇只是三台县水稻丰收的一个缩影,连日来,在三台各地的田间地头,处处可以看到丰收的场景,得益于良种推广、科学管理和机械化作业的广泛应用,全县39.5万亩水稻产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
盐亭
机收减损
确保15万亩水稻颗粒归仓
正值金秋时节,盐亭县永泰镇爱国村阳家沟的连片稻田泛着金黄,数台大型收割机正隆隆作响、来回穿梭,沉甸甸的稻穗被整齐地“吞”入机械“口中”,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身后只留下一行行整齐的稻茬。
“我们现在收谷子,全是用机器,方便得很,又不得抛洒,又收得快。”村民阳明勇站在田埂上,望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语气中透着欣慰。他家今年种了三亩多水稻,产量比往年高,机收损失率也降到了1.8%以内。“多亏农技部门提前发来收割信息,还有技术员到田里指导。”阳明勇说。
“减损就是增产”,这一观念正在盐亭的秋收中得到生动实践。全县15万亩水稻陆续成熟,如何在机械化收割中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成为当地农业部门着力推进的重点。
农机手张波是这方面的“老把式”。他一边操控着收割机,一边解释,“要根据水稻的高矮和成熟度,实时调整割台的高度。”说话间,他轻推操纵杆,收割机平稳转向、精准收割。“以前收稻偶尔会磕碰掉穗,现在通过培训,我们操作更细致,损失率明显降下来了。”
从稻田排水、成熟度判断,到收割速度、割幅调整,再到收割后的清仓检查,每一个环节,农技人员都走进田间,面对面讲解、示范,一系列精细化举措,也使全县水稻平均机收损失率控制在了1.5%以内。
来源:搞笑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