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秋天,接到去河南电视台当观众的通知时,我心里正惦记着下午约好的采访,只觉这安排有些添乱,难免带了几分不情愿。主任却劝我:“去吧,采访不急,改日再约。这可是咱新闻界的盛会,值得好好学学。”
2016年10月,石闯在河南电视台演播大厅动情演讲。周甬 摄
□石闯
那年秋天,接到去河南电视台当观众的通知时,我心里正惦记着下午约好的采访,只觉这安排有些添乱,难免带了几分不情愿。主任却劝我:“去吧,采访不急,改日再约。这可是咱新闻界的盛会,值得好好学学。”
“行,听你的。”那是2015年10月底,我攥着一张小小的入场券,第一次踏进河南电视台的演播大厅。那时,河南电视台与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还是各自独立的两家单位。
按号入座,嚯,抬眼便被满场的喜庆劲儿裹住了。主角是刚评选出的全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十佳选手,有人正紧张地做着最后的彩排,练声、走位,清亮的嗓音在大厅内浮动。我坐在台下,静静地看着他们的身影,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
后来才明白,这是一年一度的行业盛典,是新闻人难得的“高光时刻”。
干新闻这行,平日里镜头、话筒、笔端总对着别人,能留给自己的舞台本就少得可怜,此刻灯光聚焦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主角。能站在那里尽情绽放,该是多大的荣光。
一个多小时里,报社的、广电的,省级的、县级的,新闻界的同行们轮番走上中央舞台。他们个个声情并茂、神采飞扬,看得我直咋舌。聚光灯下,全场瞩目,我坐在观众席上,心里那叫一个羡慕,忍不住偷偷地想:这样的好事,啥时候能轮到我呢?
不过,这念头也就一闪而过。谁没有过美好的愿望?可真把它当回事儿的又有几个?多半也只是想想罢了。
谁承想,第二年,机会真就来了。2016年,我从郑州市新闻战线的众多选手中突围,以三甲的身份被推选参加省赛。那会儿心里直打鼓:拼颜值?够呛;比普通话?寒碜;论舞台经验?更是拿不出手。唯一能依仗的,只有我的采访故事——那些独家经历,不仅避开了选题撞车,反倒让我显得稍稍特别些。
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捧回新一届全省“十佳”的证书时,连我自己都有些恍惚,不敢相信。璀璨的舞台于我太过陌生,挑战也前所未有,尽管最终的呈现留了些小遗憾,但总归是闯过来了。
这一程,积累了经验,汲取了养分,更攒足了自信,尝到了甜头,像是人生忽然翻开了新的一页——舞台很小,梦想很大。
记得比赛前几天集中培训,跟河南电视台的编导混熟了,他突然笑眯眯地问:“哎,去年你在台下当观众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站上去讲吗?”旁边还有其他选手,我张了张嘴没好意思说,只与他对视一眼,会心地笑了。
那一刻,无须多言,行动与结果,早已是最好的答案。
2016年10月26日晚,我站上了那个讲述新闻人心声的舞台——那是我从业十年来,脚下最大的一方天地。河南卫视的镜头记下了我的身影,河南日报的版面印上了我的演讲稿,心里翻涌着说不清的滋味,满是感谢与感恩。台下,爱人就坐在那里,我知道,她在为我骄傲。
这是我入行整整十年,收到的最好的礼物。
人啊,别总把“不可能”挂在嘴边。生命的奇妙之处,正在于当你真的准备好了,一切皆有可能。
后来有幸采访被誉为“华人神探”的李昌钰博士,老先生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间满是风趣。他说:“我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他的一番话,让我受益匪浅,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2025年6月,李昌钰以88岁高龄在复旦大学演讲时,颇为动情地勉励年轻人:“我这一生其实没有做很多事情,就在挑战不可能。怎么使不可能变成可能,要训练你的思想,追逐你的梦想,构筑你的蓝图,只要好好努力,任何行业都有机会成功。”
字字恳切,掷地有声。那话语里,既让人感受到他对事业的滚烫热忱,也让人触摸到生活本身蕴藏的美好与希望,像一颗饱满的种子,落在心里便能生根发芽,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时时回味。(作者系河南汝州人,供职于郑州报业集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兼职教授,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郑州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