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岁的儿子蜷缩在床上,眼睛死死地盯着手机屏幕,看到高兴处还会大笑出声。
现在已经是凌晨2点,儿子的房间里灯还亮着,我推开儿子的房门。
窗帘紧闭,房间里弥漫着外卖食品和未洗衣物的混合气味。
16岁的儿子蜷缩在床上,眼睛死死地盯着手机屏幕,看到高兴处还会大笑出声。
这已经是他休学在家的第三个月。
作为一名自认为开明的家长,我曾坚信相信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空间和时间,就能帮助孩子重新回到校园。
但随着休学的时间越来越长,儿子从自律变得邋遢、懒散,从原本的乖巧变得开始叛逆,动不动就和我们吵架,嘴里还时不时蹦出几句脏话。
一提复学,儿子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说:“我不去,谁爱去谁去。”
我才幡然醒悟:父母在某些关键问题上的放纵,正在无声无息地将孩子推向“躺平”的深渊。
01
作息混乱,孩子更加懒散
自从儿子休学后,他的时间观念越来越差,天天晚上熬夜,白天睡到12点才慢悠悠起来。
开始我总想着——反正都不上学了,爱几点起就几点起,做父母的没必要管那么严。
结果,儿子在我的纵容下,越来越懒散,甚至开始频繁通宵,昼夜颠倒。
我意识到再这样下去,不仅儿子复学无望,身体也会越来越差。
科学研究表明,不规律的作息会扰乱人体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和情绪问题。
昼夜颠倒的生活让儿子白天精神萎靡,晚上却异常兴奋,整个人陷入恶性循环。
作息规律是重建生活秩序的第一步,于是我开始坚持每天早晨8点敲门叫醒他,晚上11点收走所有电子设备。
起初儿子激烈反抗,甚至摔门发脾气,但我没有妥协。
令人惊喜的是,坚持两周后,儿子开始能在早晨自然醒来,白天也不再总是哈欠连天,人也看上去精神了很多。
02
沉迷手机,消磨孩子注意力
儿子休学后我不止一次后悔:为什么要给他买手机呢?
有了手机后的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从早到晚,手机几乎长在了他手上——刷短视频、打游戏、看直播,就连吃饭时也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
起初我认为这是暂时的逃避,毕竟休学在家总需要些消遣。
但渐渐地,我发现儿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明显缩短,连看完一集电视剧的耐心都没有;
情绪也变得极不稳定,游戏赢了就亢奋大叫,输了就摔东西发脾气。
更可怕的是,他对现实世界越来越漠不关心。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电子设备会大量分泌多巴胺,使大脑对低刺激的现实活动失去兴趣。
为了帮助儿子摆脱手机瘾,我们签订了“手机使用协议”,明确规定每天最多使用3小时,且必须分时段使用。
同时,我带他去图书馆、公园和健身房,用真实世界的体验替代虚拟,充实孩子的生活。
重要的是,我自己也放下手机,以身作则——教育最有力的工具永远是示范而非说教。
03
包办生活,剥夺孩子价值感
一直以为我们对儿子的期望就是好好读书,因此从不要求儿子做任何事情,甚至连他自己的内衣袜子都由我代劳。
我以为这是在减轻他的负担,让他专心学习,但实际上却让他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活生生像个大少爷。
儿子休学后更是如此,我几乎包办了他的全部,我以为这是体贴儿子。
但心理老师告诉我,人类需要通过承担责任来获得价值感。
当我包办一切时,无形中向儿子传递了一个危险信号:“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也什么都做不好。”
这种暗示让他逐渐失去了对自我能力的信心,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我开始刻意“偷懒”。
我先从小事着手,让儿子负责照顾家里的绿植,每天给花草浇水。
起初他漫不经心,几盆植物因此枯萎。我没有责备,只是平静地告诉他:“这些绿植需要你的照顾。”
令人意外的是,第二天他开始认真研究每种植物的习性,甚至还上网学习养护知识。
慢慢地,儿子开始参与家务劳动,主动打扫卫生,处理家庭琐事,甚至会为家人准备一顿简单的晚饭。
04
转变的关键,在于坚持
儿子的转变并非是一天开始的,中间也经历过很多的波折。
有时他会突然退回原状,连续几天熬夜玩手机;有时又会因为一件小事大发脾气。
但每当这时,我都会提醒自己:重建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暂时的倒退也是成长的一部分。
在这个过程中,这2个关键点帮助了我:
小步前进:不再期待立即回归正轨,而是庆祝每一个微小进步——今天早起了半小时,帮忙洗了碗,出门散步了15分钟。
无条件接纳但有边界:我明确表示:“无论你表现如何,我都爱你。但有些行为对你有害,我不能纵容。”
虽然学习进度还有些跟不上,但他每天都能按时起床,认真完成作业。
最让我欣慰的是,儿子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有了规划,不再像之前一样盲目和空虚。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真正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纵容,而是带着边界的守护。
当我们敢于在孩子迷失时说“不”,当他们最需要指引时坚定地站在前方,这才是父母最深沉有力的爱。
来源:乔一妈妈讲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