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关于“OpenAI前研究员姚顺雨以亿元薪资入职腾讯”的传闻在科技圈内迅速发酵。然而,今天一早,读特新闻记者注意到,腾讯官方公众号“鹅厂黑板报”发布辟谣声明,明确指出该消息为“谣言”。
近日,关于“OpenAI前研究员姚顺雨以亿元薪资入职腾讯”的传闻在科技圈内迅速发酵。然而,今天一早,读特新闻记者注意到,腾讯官方公众号“鹅厂黑板报”发布辟谣声明,明确指出该消息为“谣言”。
图片来源:“鹅厂黑板报”截图
这场风波虽短,却将聚光灯投向了事件的主角——年仅27岁的顶尖AI科学家姚顺雨。
风暴眼中的AI新星:天才履历与开创性贡献
姚顺雨本科毕业于精英云集的“清华姚班”,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于2024年加入全球顶尖的人工智能研究机构OpenAI。作为OpenAI在2025年推出的首批智能体产品“operator”与“deep research”的核心贡献者,姚顺雨在AI智能体(Agent)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就。今年5月,他凭借卓越的贡献,荣登《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中国区榜单,并成为该届最年轻的入选者。
姚顺雨的GitHub主页介绍。
姚顺雨最为业界称道的贡献之一,是他提出的ReAct方法。该方法首次将“推理(Reasoning)”与“行动(Action)”相结合,构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体范式。其核心思想是让大语言模型在执行任务前,先进行一步可解释的内部“思考”,再根据推理结论作出决策和行动。这一创新极大地增强了AI系统的可控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今已成为全球学术界与工业界构建语言智能体的标准框架。此外,他在博士期间提出的“思维树(Tree of Thoughts)”和CoALA认知架构,也为提升AI的决策与认知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宣告AI“下半场”:从模型竞赛到效用为王
然而,相比其技术成就,姚顺雨对AI发展阶段的判断更引人深思。读特新闻记者翻看他广为流传的博客文章《The Second Half》,在当中,他指出,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处于“中场休息”,即将开启决定未来走向的“下半场”。
图片来源:姚顺雨博客
他认为,AI的“上半场”是以模型和方法为中心的竞赛。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更强大的模型(如Transformer)和训练方法(如深度强化学习),目标是在各类基准测试中取得更高分数。这一阶段的胜利属于那些提出基础性突破的算法和架构。如今,随着一个由“大规模语言预训练+数据与算力规模+推理与行动”构成的强大“配方”日趋成熟,AI在各大基准测试上的表现已接近甚至超越人类,单纯追求榜单分数的“上半场”游戏正迎来终结。
姚顺雨断言,“下半场”的核心将从“如何解决问题”转向“如何定义有价值的问题”。换言之,评估(Evaluation)的重要性将超越训练(Training)。未来的关键不再是创造更难的基准测试,而是从根本上反思现有的评估体系,设计出能真正衡量AI在现实世界中“效用(Utility)”的新范式。
他尖锐地指出,尽管AI在棋类、考试等封闭任务中战胜了人类,但对真实世界的经济生产力尚未产生颠覆性影响,这正是“效用问题”的核心。因此,“下半场”的竞赛规则是:为现实世界的实用性开发新颖的评估场景,并以此为牵引,驱动AI技术解决真实、复杂且与人类协作的难题。
此次关于姚顺雨的“亿元薪资”传闻,虽是谣言,却也折射出国内科技巨头对顶尖AI人才的渴求,以及整个行业对未来方向的集体焦虑与期待。当“模型竞赛”的喧嚣渐息,谁能率先读懂并布局AI的“下半场”,谁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科技浪潮中赢得先机。
来源:读特新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