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过去,他们要靠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来判断设备状况,现在AI几秒钟就能找出问题。
清晨的滨州,铝水在槽中翻涌,工人们穿着厚重的工作服在车间里巡检。
轰鸣声里,一个年轻巡检员举起手机,随手拍下设备的照片。
几秒钟后,屏幕“啪”地跳出提示:某个部位存在安全隐患,需要整改。
“这玩意儿比新员工眼睛还尖。”老工人笑着说。
过去,他们要靠几十年积累的经验来判断设备状况,现在AI几秒钟就能找出问题。
另一边,信息中心的办公室门口,电话铃声不再此起彼伏。
以前,每天几十个电话、上百封邮件,员工问的全是些琐事:“浏览器卡了怎么办?”“怎么清缓存?”“钉钉群怎么开直播?”
现在,一个AI助理上线,三分之二的问题自动解决,剩下的问题也能自动派工。
IT人员终于不再是救火队,而是能腾出手做点真正有价值的工作。
这不是科幻,也不是概念PPT,而是魏桥创业集团正在发生的真实变化。
AI,正在走进滨州的厂房,变成工人们的“第三只手”。
要理解今天的魏桥,得先看看它的底色。
1951年,邹平县魏桥镇,一家小小的油棉厂成立。
那是个靠手摇机纺纱的年代,几乎没人会相信,这个作坊有朝一日能闯进世界500强。
可魏桥就是这么一路杀出来的。
从棉纺厂起家,到跨入铝业,每一次转型都是“重资产、长周期”,别人犹豫不前,它却敢第一个下场。
正是这种敢投敢拼,让魏桥不断撕开新的赛道。
有了胆子,更要有魄力,魏桥选择的方式就是一路扩厂扩产,做规模、拼产能。纺织做到全球最大,铝业也成了行业巨头,它几乎把规模变成了自己的护城河。
但真正支撑起这一切的,其实是执行文化。
魏桥的工人常说一句话:“认准了就干到底。”这不是口号,而是车间里一班又一班拼出来的结果。
无论是纺纱机的轰鸣,还是电解槽的火光,都见证了这种铁血执行力。
也正是这股硬核的制造基因,让魏桥在74年后的今天,愿意给AI这样的新鲜事物一次机会。
因为在它看来,制造业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效率的竞争。
如果说在很多公司,AI依旧停留在概念层面,还只是PPT上的愿景、会议里的口号,那么在魏桥,它已经下沉到最日常的生产环节,成为工人们触手可及的工具。
在这里,AI不再是实验室里的黑箱,而是像扳手、像螺丝刀一样的存在。
工人们把它当作日常操作的一部分:有人用它来辅助排查设备隐患,有人用它来处理数据报表,还有人直接把它嵌进日常沟通与协作流程。
看似零散,却覆盖了生产的每一个角落。
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在于:AI不再是少数技术人员的专利,而是全员可用的能力。
就像几十年前电脑进入办公室一样,魏桥的车间正在经历一场AI普及化的过程。
员工们的学习成本极低,使用习惯极快形成,几乎在潜移默化之间,AI已经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所以在魏桥,AI不是高科技,而是生活化;不是口号,而是肌肉记忆。
当工人能像拿起螺丝刀一样自然地调用AI时,这个传统制造巨头的车间,也悄然长出了一种新的生产力。
很多企业也在喊“数字化”,可为什么魏桥能真落地?
关键在于上下一起推。
董事长张波的认知突破,他常说,传统制造业焕新,核心在管理者认知。如果上层不认,下层很难真正去做。
魏桥专门组建了一支几百人的队伍,大多来自车间班组长和骨干。他们对业务熟悉,对技术有兴趣,经过几天培训就能上手AI应用。
魏桥的执行文化,决定了只要看见价值,大家就会立刻干起来。
别的企业还在开会讨论,魏桥的员工已经边干边试,正是这种从上而下的认知突破,加上从下而上的草根探索,才让AI在魏桥落地。
魏桥的AI实验不是零星的,而是裂变式的。
短短两个月,员工就孵化出800多个AI助手,覆盖了生产、IT、行政、物流几乎所有环节。与此同时,还建立了600多个知识库,把过去零散在各人脑子里的经验沉淀下来。
表面看,这些工具都很“小”:查隐患、答问题、看数据。但连起来,它们已经构成了一个新型智能组织的雏形:
数据随时可取,需求随时可解,流程随时闭环。
更重要的是,组织形态正在变化:
决策链条变短,问题能在现场解决;
知识下沉,基层员工的主动性增强;
管理者不再是审批机器,而是创新的土壤营造者。
这就是魏桥的“数智裂变”,小革命汇聚成大变革。
魏桥不是特例,却是一个样板。
一方面,一线员工学历普遍不高,他们对复杂的数字化系统天然有距离感,别说写代码,连操作都觉得吃力;
另一方面,真正懂技术的人又极其稀缺,少数IT骨干永远在救火,根本顾不上探索新工具。
偏偏这个行业的数智化需求又特别迫切:从设备管理到生产调度,从安全排查到能耗管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数据驱动、智能加持。
这就形成了一个尴尬的三角困境:人手不足、能力不够、需求却越来越大,对很多企业来说,这几乎成了转型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过去,这些问题几乎无解,请专家太贵,靠IT部门太慢。
魏桥的做法是:通过钉钉AI把门槛降到最低,让普通工人也能创造。
这就是“技术平权”,它让八万名工人都有了改造力,把数智化从少数人的专利变成全员的能力。
对整个行业的启示是:传统工厂完全可以用这种方式突围。
魏桥只是第一个,接下来可能会有成千上万家企业走上同样的路。
魏桥没有停在“车间小实验”。
它正大规模押注新能源:电动车轻量化材料、风光电一体化、电池、电解铝全链条。
这些领域需要和无数上下游企业协同,而AI助理恰好能成为桥梁。
未来,当魏桥的一线工人通过AI与上下游同步数据、自动生成报告、实时解决问题时,整个新能源产业链的效率都会被推高。
这意味着,魏桥的AI实验,可能会引发整个产业链的链式反应。
74年前,魏桥还只是邹平的一家小棉纺厂,今天,它是全球制造巨头。
当高中学历的工人能亲手做出AI助理,当十万人里有八万人能用AI解决问题,这就是中国式AI的真正答案。
魏桥的今天,或许就是中国制造业的明天。
来源:作家赵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