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岁男子突发心梗离世,医生告诫:秋天再凉,也不要做这6件事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2 15:18 2

摘要:虽然秋天不似盛夏那般炙热,但它的“杀伤力”却常常被人低估。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身体调节稍有迟缓,可能就会酿成大祸。62岁的刘先生早上出门遛弯,没走多远就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心梗。不是突发,是积累;不是偶然,是警钟。

虽然秋天不似盛夏那般炙热,但它的“杀伤力”却常常被人低估。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身体调节稍有迟缓,可能就会酿成大祸。62岁的刘先生早上出门遛弯,没走多远就突然倒地,抢救无效——心梗。不是突发,是积累;不是偶然,是警钟。

秋天,表面是清爽宜人,实则暗藏“健康陷阱”。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机能本就不如从前,更要警惕。今天我想说的,是秋天再凉,也千万别做的6件事,不然可能不是感冒,而是命运在敲门。

第一件事,贪凉不加衣。秋风一起,早晚温差能拉到10℃以上。很多人还穿着短袖、凉拖,觉得“抗一抗就过去了”。但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人。别硬扛,保暖是秋天的头等大事。

第二件事,晨练太早。不少老人习惯天一亮就出门锻炼,但秋日清晨,气温低、湿度大,血压本就易波动。再加上运动产生的内应激反应,很容易造成心血管系统的负荷加剧。建议把晨练时间推迟到日出后一小时左右,等身体彻底“醒来”再动。

第三件事,暴饮暴食。秋天是“贴秋膘”的季节,胃口大开,火锅、烧烤、油炸轮番上桌。但暴饮暴食会让消化系统超负荷运转,连带心血管都要加班,增加急性心梗或脑卒中的风险。节制饮食,不是“清汤寡水”,而是吃得有度有节,别让嘴巴决定健康。

第四件事,忽视睡眠规律。秋夜渐长,很多人会熬夜追剧、打牌,甚至“报复性熬夜”。但睡眠不足会影响内分泌平衡免疫功能,让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规律作息,是任何年龄段都该坚持的基本修养,别把好身体,葬送在夜晚的短暂放纵里。

第五件事,情绪起伏过大。换季期间,神经系统容易敏感。你可能会发现,秋天特别容易焦虑、烦躁,甚至抑郁。这种情绪波动会影响植物神经系统,进而对心脏与血压产生负面影响。学会调节心情,多晒太阳、多走动,别让情绪成为压垮健康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六件事,忽视基础病管理。很多人一到秋天就觉得“舒服了”,于是血压药不吃了、血糖也不测了。但正是在这种“舒服”的错觉中,慢性病容易反弹甚至恶化。秋季是慢病管理的关键期,不能放松警惕。健康,不是靠感觉,而是靠数据。

除了这6件事,秋天的饮食也有讲究。不是说必须吃什么“养肺润燥”的神仙食物,而是要维持膳食平衡,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C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比如:红薯、苹果、豆类、鸡蛋、鱼肉,都是日常餐桌上就能轻松搞定的选择。

还有一点,千万别忽略:秋季干燥,加上风一吹,很多人水都懒得喝。但脱水会让血液变黏稠,增加血栓风险。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不觉得渴不代表不缺水。每天定时定量喝水,别等口干才想起来,身体已经悄悄报警了。

再说说运动。秋天是锻炼的黄金季节,但别一上来就大运动量猛干。身体适应需要过程,尤其是关节的灵活性和肌肉的耐力,都不如夏天时那么活跃。建议从低强度有氧运动开始,比如快走、太极、广场舞,循序渐进,别急着“恢复年轻”。

穿衣方面,千万不要相信“春捂秋冻”的谣言。秋冻,冻的是血管,是免疫力,是你可能本就不太坚强的身体。尤其是颈部、腹部、膝盖三处,要重点保暖。防寒保暖从来不是“懦弱”,而是“会养”。

秋天情绪容易“低气压”,不是矫情,是大脑在反应日照减少后的生理变化。多晒太阳,是最便宜、最自然的情绪调节器。别总宅在家里,哪怕下楼走走,也比窝在沙发上刷手机强。

讲了这么多,核心就一句:秋天是一道“健康分水岭”,你怎么过,它就怎么影响你接下来的冬天。别因为一时大意,让身体付出一整季的代价。

每年秋冬,医院的急诊室总是比平时多了不少病人——心梗、脑梗、哮喘发作、慢性病加重……这些不是偶然,是生活方式一天天堆出来的结果。健康,从来不是“等病了再治”,而是“平时就防”。

说到底,健康这事儿,没有捷径。不是靠某种“超级食物”,也不是靠某个“保健秘诀”。而是日复一日的自律、克制和觉知。秋天,是个非常适合“重启健康习惯”的季节。趁现在,给身体一个新的开始。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张文宏,陈文斌.秋冬季常见心脑血管事件的预防[J].中华内科杂志,2020,59(11):854-857.

2. 李小林.秋季气候变化对慢病人群健康的影响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9,35(5):537-540.

3. 马建东,王晓红.中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2):179-182.

来源:药师健康指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