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台七夕晚会融入纺织乞巧、婚姻祈愿等多重民俗内涵,又熔铸青年成长、文明守护、家国平安的时代主题,对七夕这一古老节日进行了价值增容、意义新构和记忆再生产。
文|顾亚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吴玉章”特聘教授)
总台七夕晚会融入纺织乞巧、婚姻祈愿等多重民俗内涵,又熔铸青年成长、文明守护、家国平安的时代主题,对七夕这一古老节日进行了价值增容、意义新构和记忆再生产。
中华传统节日是蕴含传统文化内容广、传承内涵丰富且与日常生活无缝衔接的节日体系。七夕来临之际,《如愿今夕——2025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七夕晚会》(以下简称“总台七夕晚会”)再次与观众“一年一会”。
从天象崇拜出发,总台七夕晚会融入纺织乞巧、婚姻祈愿等多重民俗内涵,又熔铸青年成长、文明守护、家国平安的时代主题,对七夕这一古老节日进行了价值增容、意义新构和记忆再生产。
七夕本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星辰大海之中。从《诗经》“跂彼织女,院彼牵牛”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先民的吟咏构建在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诗意呈现、织女和牵牛星辰的人格化传说,让七夕既有古代家庭与社会经济结构的隐喻呈现,也有男女情感内核的明确表达。
如今,七夕所面临的社会生产关系早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迫切要与时代发展同行、与文化繁荣同步。在交流碰撞中,总台七夕晚会保持与文化本源的精神连接,重温其社会历史价值和艺术教育价值,同时在解读经典中,通过有意识的筛选、修整和表达,让七夕从民族传统的历史脉络中走出,获得具有鲜明时代特质的价值品格。
对传统七夕节俗精准调适,让节日原真性与当代生活接轨。作为生活方式的“活化石”,七夕与饮食、服饰、礼仪等传统文化连体共生,总台七夕晚会立足历史记忆根基,追溯七夕最本质、最深刻、最原始的节日内涵,并通过重组文化记忆的表征符号,构筑适应当下的节日媒介仪式,给全民以充满新奇感的审美体验。
故事短片《此物最七夕》,让青年江寻千赴苏州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传承人马惠娟。在缂丝工坊里,江寻千领略了缂丝技艺之精美:清代珍品《缂丝七夕乞巧图轴》记录了数百年前的七夕盛景,马惠娟亲自创作的《洛神赋》再现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的千年前爱情神话。
歌曲《巧食记》,林允、周洁琼、蔡文静身着新中式服装登场,她们以歌曲演绎七夕“斗巧食”大会,巧果、花瓜、巧芽、巧饭、云面、花馍等东西南北各地代表性七夕点心“汇聚一堂”。
在这里,对手工技巧的追寻、对劳动智慧的尊重、对自然规律的敬畏,都穿越时空为今人提供价值养分。
对爱情叙事框架大胆突破,赋予“中国情人节”更深刻内涵。历史长河中,七夕的内涵外延历经复杂流变,从贵族到平民、从祭祀到乞巧、从民俗到爱情,传统节日展示了惊人的融合创造力。
从“双创”出发,总台七夕晚会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打捞散落在历史深处的记忆碎片,并将其串联成感人至深的人物长卷。赋予浪漫以新意,总台七夕晚会充分拓展其穿越时空的价值空间和社会意义。
实景演绎《文化抗战烽火七夕》,带领观众重温1940年代的四川宜宾李庄。受“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6字电文的倾情相邀,国立同济大学辗转内迁李庄。随后,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等文教科研机构陆续迁驻于此。这是李庄群星璀璨的时刻,梁思成、林徽因,吴孟超、吴佩煜,逯钦立、罗筱蕖三对夫妻坚持“文化抗战”,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在守护文明火种的接力赛中,他们既是战火里的梁柱,又在苦难中相依;既是生命里的知己,又是理想中的同伴;既是文化的守望者,又是爱情的相恋者。此时,爱情与信念同在。
全面融入当代文化基因,以时代精神演绎传统七夕。传统节日继续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就是在内容与形式上大胆创新,其民族精神内核永恒不灭。从“匠心永传天工巧”的传统延续,到“薪火长明续华章”的文明守护,再到“河锦绣皆安康”的家国两全,总台七夕晚会由浅及深、由小及大完成了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如愿七夕”的意义表达。
融媒体联动短片《隔空合影——爱在战位旁》,让军事频道记者走进双军人家庭,探访他们度过的七夕佳节。因为肩负保家卫国重任,常年战备值班、时刻坚守阵地是中国军人的工作日常,总也完不成的“全家福”成为了双军人家庭的心愿。借助总台媒介与科技力量,当代军人夫妻实现了“隔空合影”,这是“相隔千里,但护山河无恙”的动人瞬间,书写了军旅伉俪的“家国之愿”。只有把对伴侣的小爱融入守护山河的大爱,才能抵达“巧织家国梦”的崇高境界。
从传统乞巧到全民祈愿,从文化守护到家国大爱,总台七夕晚会既有对传统节日本真的追根溯源,也创造了独属于中华民族的节日仪式。这种多元化内核的全新赋予,是在保护之上的创造性发掘,是在“传承传统”之外的“需求满足”,为节日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而“天上银河映人间,人间星河舞翩跹”的节目意境,也彰显了中华审美风范和独具民族气质的文化标识,为中华民族再铸更绵长、更鲜活、更深切的文化记忆。
来源:广电独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