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肝胆胰肿瘤作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于高位,是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重大威胁。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推动诊疗水平提升与研究创新,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胆胰肿瘤大会暨第十五届胰腺癌上海论坛、长三角肿瘤专科联盟年会于近期在上海
编者按:肝胆胰肿瘤作为我国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于高位,是我国居民健康面临的重大威胁。为应对这一严峻挑战,推动诊疗水平提升与研究创新,2025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肝胆胰肿瘤大会暨第十五届胰腺癌上海论坛、长三角肿瘤专科联盟年会于近期在上海成功召开。本届大会以“创新·融合·精准·智能”为主题,聚焦肝胆胰肿瘤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方向,汇聚国内外权威专家,共议诊疗难点与科研前沿。大会主席、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郝纯毅教授在会上从肿瘤学全局视角,系统阐述了胰腺肿瘤外科的发展路径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意义。本期《肿瘤瞭望》特邀郝纯毅教授,围绕我国肝胆胰肿瘤诊疗体系建设与诊疗进展,以及肿瘤外科医生在多学科团队中的角色定位等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01
《肿瘤瞭望》:作为大会主席,您如何展望“创新·融合·精准·智能”这一主题对长三角乃至全国肝胆胰肿瘤诊疗协作网络建设的推动作用?
郝纯毅 教授:2025年CSCO肝胆胰肿瘤大会是一次顺应时势的重要会议。时隔五年,CSCO肝胆胰三大专业协作组再次联合举办大会,这也体现了我们领域协作的传统与共识。肝胆胰系统不论在胚胎发育、解剖结构还是肿瘤生物学行为与临床诊疗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共性,因此跨学科、跨器官的协作至关重要。
本次大会主题“创新、融合、精准、智能”既呼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代表了肿瘤治疗的整体趋势,是临床实践、转化医学与基础研究多年积累的共识与提炼。
关于“创新”,我要强调的是,在医学领域中的创新确实很难,但仅仅依靠传承远远不足以将学科做强,无法真正实现学术发展、观念进步,并最终造福患者。因此,我们必须在全国创新体制的引领下,通过大环境的变革推动创新。这包括理论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创新,以及更具体落地层面的药物创新。创新本身不是一个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但“新”就意味着变化,而变化正是领域活力的体现,预示着发展的前景和推动力。变革是变得更强更好的前提,创新则是我们在这个领域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的基础。
谈到“融合”,现在各个学科之间、不同技术之间、不同领域之间都呈现出融合的趋势。这包括治疗某一疾病时多学科的融合,通过多学科积极讨论,汇聚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和方法手段,无论是科研手段还是治疗手段。融合一定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次大会上,CSCO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和胰腺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秦叔逵教授分享的局部晚期胰腺癌电场治疗研究进展(PANOVA-3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很荣幸作为该研究国内的总PI。这个研究就充分体现了多种观念和技术的融合:包括局部与全身治疗的联合,药物与物理治疗方式的结合,以及不同治疗方式之间协同增效的作用。这不仅仅是1+1=2的问题,而且是1+1远远>2的效应,这也是我们在抗肿瘤治疗方式的演变和结合中必须重视的。
“精准”医学十几年来一直是我们领域的发展方向。具体来说,精准医学就是一种个体化治疗,根据每个患者病情不同,包括肿瘤的病理特点、解剖特点、生物学特点和肿瘤学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当然,如何认识这些差异,需要借助现代医学中非常先进的技术手段,包括各种组学技术,如代谢组学、影像组学等。这些不同的组学技术为我们精准了解疾病,并在精准了解的基础上设计出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创造了条件。推而广之,精准除了要考虑疾病的各种状况外,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社会关系、家庭对治疗结果的预期,以及患者对治疗可能带来的打击或毒副反应的承受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精准医学背景下、在个体化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医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强调对患者实行个体化、量体裁衣式的治疗,但对医生而言,我们还是希望有一个相对规范化的治疗。这里的规范化主要是指我们在循证医学和经验总结等临床因素统一评估下,制定既符合患者一般情况和疾病状况,又符合学术发展和观念进步的综合治疗方案,并能有效实施。
最后是“智能”,这是我们应时而动、应时而出的一个重要提法。如今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科研、转化研究、患者分析、影像评估、临床数据综合评判,乃至为患者设计治疗方案以及具体实施治疗过程。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和发展,必将对整体医疗产生深远影响,推动肿瘤学发展,并真正落地为患者治疗带来新的机会和希望。
02
《肿瘤瞭望》:CSCO大会一直致力于搭建中外学术交流的桥梁。在您看来,当前中国在肝胆胰肿瘤领域的国际学术舞台上,正处于怎样的位置?还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郝纯毅 教授: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相应的,在很多疾病包括肝胆胰肿瘤方面,即使某些瘤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并不突出,但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患者的绝对数量仍然十分庞大,需要高度重视。举例来说,原发性肝细胞癌在全球每年新发病例约有七八十万例,其中超过一半发生在中国。这一数据充分说明,无论是肝癌、胆道肿瘤还是胰腺肿瘤,中国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是从患者数量维度来看的。
从治疗水平和发展态势来看,近年来我国在肝胆胰肿瘤领域整体取得了显著进步,与国际发展保持同步。以肝细胞癌为例,我经常说这个领域发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这一变局主要发生在最近七八年间。推动这一变革的关键因素包括仑伐替尼等靶向药物的问世,以及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成功联合,进一步又与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消融治疗、介入治疗等多种局部治疗手段整合。可以说,靶向和免疫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肝癌领域的治疗模式和格局。
在胆道肿瘤方面,包括肝内胆管癌、肝外胆管癌以及其他胆道恶性肿瘤,近几年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以往认为发生概率较低的基因变异,如今已成为靶向药物选择和应用的依据,并在许多患者中带来了奇迹般的疗效转变。针对胆道系统肿瘤,靶向药物、免疫治疗以及化疗的联合应用,尤其在化疗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方面,多项临床研究都显示了明显的效果,较以往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于胰腺癌,必须承认,在当前阶段,与其他一些实体瘤(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胆道系统肿瘤)相比,其药物治疗和全身性治疗的发展仍相对滞后。但令人鼓舞的是,近几年一些新的靶向药物不断涌现,包括针对泛RAS通路的药物,以及特异性针对G12C、G12D等突变的药物,虽然目前仅适用于少数人群,但在部分患者中观察到了非常显著的疗效。可以预见,未来随着治疗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疾病认识的持续深入,包括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ADC药物在内的多种治疗方式,以及像PANOVA-3研究所代表的电场治疗等新机制疗法的结合应用,必将为胰腺癌治疗注入新的活力。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但我相信黎明很快就会到来。不仅是胰腺癌,整个肝胆胰领域,甚至拓展到大多数恶性肿瘤的治疗,都将迎来更多突破性进展。这些进展无疑建立在对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不断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也有赖于ADC等新药的陆续问世。高效低毒药物的研发,将是绝大多数肿瘤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前提。
03
《肿瘤瞭望》:您长期倡导肿瘤外科医生应是“肿瘤学家”。结合胰腺癌领域日益复杂的综合治疗格局,外科医生在MDT中应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而不仅仅是技术的提供者?
郝纯毅 教授:我认为,每一位肿瘤外科医生都应当在角色认知中牢固树立“肿瘤学家”的定位。从肿瘤的定义来看,它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局部浸润性生长,二是存在潜在或现实的转移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治疗理念中,必须同时着眼于两个目标:一是局部治疗,二是全身治疗。正如秦叔逵教授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的:“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也正是我近几年一直在提倡的“肿瘤治疗的全局观”的核心内涵——“全”指的是全身性治疗,“局”指的是局部处理,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这一理念对患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肿瘤外科医生来说,应当做到“内外兼修,软硬兼施”。这里的“外”和“硬”,指的是手术技术、操作能力等外在硬实力;而“内”和“软”,则指的是观念、学术素养和临床思维等内在软实力。外科医生不能仅仅依赖于技术,不能只靠一双手,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考的头脑,要有学术和观念的引领。正如我常说的,外科医生的手要听从脑的指挥,技术进步必须服务于学术发展和观念更新。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肿瘤难度大、情况复杂,成功完成了手术就感到满足。事实上,无论手术复杂与否,都应当从学术角度和患者整体病情出发,判断这个手术是否值得做、是否应该做,之后才谈得上成功与否。因此,手要跟随脑的指引,脑要领先于手,思维指挥到哪里,技术就实现到哪里,这才是真正优秀的外科医生。
在多数情况下,外科医生可能更关注技术的提升,但我认为技术必须服从于观念的进步和学术的发展,必须将学术、技术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将手与脑紧密结合。当然,更高层次的外科医生还应具备宽广的胸怀和卓越的协作能力,这关乎整个学科的发展。但就基本要求而言,手与脑的结合是每一位肿瘤外科医生都应达到的境界。在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日益重要的今天,外科医生更应主动调整角色,从传统的手术执行者转变为兼具全局视野、参与全程管理的肿瘤学家,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肝胆胰肿瘤,尤其是胰腺癌综合治疗格局带来的挑战。
郝纯毅 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国际合作部主任,大外科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软组织和腹膜后肿瘤中心主任,肝胆胰外二病区主任
英国卡迪夫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胰腺癌专家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软组织肿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肠神经内分泌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委员中国医促会肝癌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医学交流与促进会常务理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