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前沟边杂物堆得像小山,干部喊破嗓子也难清;如今路沟齐整,推窗见绿,‘红袖章’天天转,大家都自觉了!”近日,站在焕然一新的村道上,高罗镇熊洞村党支部书记向忠阳话语里透着自豪。这份自豪,源于该村村民共同提出的“金点子”——每月15户村民轮班“上岗”,臂佩红袖章
“以前沟边杂物堆得像小山,干部喊破嗓子也难清;如今路沟齐整,推窗见绿,‘红袖章’天天转,大家都自觉了!”近日,站在焕然一新的村道上,高罗镇熊洞村党支部书记向忠阳话语里透着自豪。这份自豪,源于该村村民共同提出的“金点子”——每月15户村民轮班“上岗”,臂佩红袖章,当起流动“监督哨”。在村党支部的引领推动下,这把“小轮值”的钥匙,正悄然打开这座“中国传统村落”长效治理的新局面。
中国传统村落熊洞村
从“难题”到“破题”:屋场会上迸发的“金点子”
熊洞村的焕新之路,始于对“整治一阵风、过后又复原”痛点的清醒认知。今年7月,政府投入的5万元清洁家园资金成为“引子”,激发了群众“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热情。村民自发筹资2.4万元,踊跃投工投劳400人。但家园怎么建?环境如何长久保护?成为了问题核心。对此,村党支部没有大包大揽,而是沉到湾组,在农家院坝、大树底下召开了一场场屋场会。
“光靠干部盯、保洁员扫,不是长久之计。”“能不能像过去生产队排班那样,轮流值日?”一次党支部组织的群众会上,村民议论纷纷。驻村第一书记谭景敏锐捕捉到“轮值”提议的价值:“户户参与,责任才落得实!”经支部引导、村民热议,“15户轮值监督”机制雏形渐显——群众智慧的火花,在党组织的呵护下点燃了治理新路的火把。
从“看客”到“主角”:“户户轮值”激活自治细胞
共识落地,关键在机制。村党支部迅速组织党员骨干、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将“金点子”细化为可操作的“施工图”。
划小单元,按地域相邻、规模适度的原则,地域相邻约15户为一组,责任到户无死角。
户户轮值,月月轮换,轮值户臂佩醒目的红袖章,化身流动“岗哨”。紧盯沟渠、路面、设施,聚焦“美丽庭院”的日常维护。
闭环管理,小事不过夜,发现问题当场提醒,小则当场提醒户主整改;难题上报由老党员、小组长、村干部组成的“环境理事会”;共性难题则摆上湾组屋场会,“众人议、众人决”。
机制的生命力在行动中得以彰显。党员谭涛轮值首日,发现邻居老李家门口散落塑料袋,半开玩笑提醒:“老李哥,‘门前三包’要包到底啊,红袖章看着呢!”老李脸一红,赶紧清扫。“看着片区清清爽爽,心里比喝山泉水还甜!”谭涛感慨,“管‘大家’也是管‘自家’。”这种基于乡情的柔性监督,比命令更入心。 在轮值与自觉维护下,村庄蝶变加速:累计清理杂物堆放点85处,整修废弃猪舍3处,新建公厕1处、垃圾处理点2处。
从“面子”到“里子”:乡情纽带凝聚共建合力
“红袖章”的流动,不仅扫净了村庄的“面子”,更激活了人心深处那份对家园沉甸甸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村民谭金然是个热心的轮值员。轮值期间,他发现杨大姐家房前柴草杂乱,几次上门。“妹子,咱这可是国家传统村落!堆着多堵心?评不上‘美丽庭院’可惜,有火星子更危险啊!”看着邻居的花坛,杨大姐心服口服,第二天,柴草堆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几盆绿油油的蒜苗和小葱,小院顿时清爽亮堂起来。谭金然对家乡的挚爱,无声地感召着邻里,甚至有多家成婚在外的女儿女婿主动捐款支持建设,“金然叔都这么拼,咱也不能落后!”。
熊洞村“清洁家园”施工
轮值制激发的共建精神处处闪光。 在修建公共花坛时,面对部分村民“争先”的微词,脱贫户谭贤足站了出来,嗓门洪亮:“我家的最后修!先在公共地方干!”他抡起锄头带头苦干。这份“先公后私”的担当,让争论平息,方案顺利推进,他的汗水,是熊洞村“共建共治共享”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小机制撬动大治理:党群同心绘就和美画卷
在“轮值制”的持续运转和党员、榜样的带动下,爱护环境从“干部管”变成了“大家管”,“各扫门前雪”变成了“共护一村洁”。7月以来,干群携手新建排水沟3条、污水管网100米,硬化入户路400米、屋后檐沟100平方米,新建堡坎3处。200余个庭院各具风情,500平方米的空地绿意盎然。
干群同心美家园
熊洞村的实践深刻昭示: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尊重和激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密码。 村党支部敏锐捕捉民意、精心设计机制、党员率先垂范、搭建协商平台,将党的组织优势深深扎根于群众沃土。“轮值制”这把源于群众智慧的“金钥匙”,以其“小单元、低成本、易操作、可持续”的鲜明特质,有效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如今的熊洞村古韵焕新颜,正铺展出一幅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和美乡村新画卷。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