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真要认识它,远不止这么简单。它的传染力极强,一颗微小的病毒颗粒就能把人折腾得虚脱。偏偏在秋冬换季时,它最喜欢出来“捣乱”,学校、食堂、家庭聚集地成了它的天堂。可别小看这病,往往不是“谁先中招”,而是“一群人一起倒下”。
说到“诺如病毒”,不少人第一反应就是:拉肚子。
但真要认识它,远不止这么简单。它的传染力极强,一颗微小的病毒颗粒就能把人折腾得虚脱。偏偏在秋冬换季时,它最喜欢出来“捣乱”,学校、食堂、家庭聚集地成了它的天堂。可别小看这病,往往不是“谁先中招”,而是“一群人一起倒下”。
说个容易被忽略的点,诺如病毒并不是“新朋友”。早在上世纪,它就频频制造群体感染,被称作社区里的“抢手货”。全球每年超过6亿人次因为它急性肠胃炎发作,光是想象这个数字,就知道它可不是一般的小毛病。
它狡猾在哪儿?第一个特点是传染力强。有人得了,哪怕症状不重,排出的病毒量都巨大。少到十几个病毒颗粒就能让一个成人中招。想想就吓人,对吧?
第二个特点是传播途径多。从手上、餐具,到空气里的飞沫微粒,甚至清洁消毒不彻底的地面,它都能趁机钻进去。日常防护一旦松懈,就像是给它开了门。
第三个特点是耐受力强。别以为一般的清洁就能“赶跑”它,诺如病毒能耐低温,也能在环境表面存活数天。换句话说,家里、办公室,只要清理不细致,它就可能赖着不走。
常有人觉得健康的年轻人不怕,其实风险不分年龄,只是重症程度不同。小孩和老人抵抗力稍弱,一旦感染,容易脱水;但年轻人也别大意,集体单位里一传十、十传百,照样躲不过。
尤其要注意的是,感染者康复后,还能在粪便中排出病毒长达两周,这段时间里,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就可能把病毒再次传给他人。简单来说,症状消失不代表彻底“清场”。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类消化道传染病,常常带点“社会化”的特征。人群密集、食物集中供应的地方特别容易中招。学校、工厂食堂、养老机构,往往是它“最爱”的场景。
要想在流行高峰期少受罪,防护的意识比什么都重要。这里讲几条实用的,是真能用得上的。
手卫生要靠得住。别嫌老生常谈,诺如病毒的传染方式,最关键就是手。饭前便后、进门出门,洗手要认真。注意,用肥皂和流动水才靠谱,光靠免洗洗手液,不一定能把它对付掉。
饮食安全是关键。诺如病毒和生食是“死党”。生吃贝类、半生的海鲜、未经彻底清洗的蔬果,常常是“隐形炸弹”。秋冬正是吃火锅、海鲜的好时节,但食材必须煮熟透。这点再磨叽也值。
公共环境的清洁别马虎。很多人以为家里拖个地就算干净,其实不然。普通清洁不一定能杀掉病毒。含氯的消毒剂是目前公认最有效的方法。尤其在家里有人出现呕吐或腹泻后,清理环境要用对方法,戴胶手套,别徒手收拾。
有症状的人要懂得避人。一旦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情况,最好减少外出。孩子发病应暂停上学,成年人有症状最好请假在家。群体环境里硬撑,不是“敬业”,而是“传染源”。
有人说自己没吃坏东西,怎么就中招了?认识一个冷知识:诺如病毒不是光靠吃坏才会得。口鼻飞沫吸入、触摸被污染的物品,再摸嘴或眼睛,也能让它钻空子。
还有人以为,得一回就能终身免疫。其实它的毒株多、变化快,免疫力维持时间短,下一波就可能换个毒株卷土重来。就算得过,也挡不住重新感染。
再有一个盲点是:部分人感染后几乎没症状,但依然能排出病毒。换句话说,“健康携带者”也可能无声地把病毒带到别人身上。正因为如此,群体防控才格外难。
诺如病毒并不挑人,但它怕细心的人。日常小习惯能不能做到位,就是关键。别嫌繁琐,病毒就吃人们“怕麻烦”的这一点。
而在我接触的就诊者当中,最常见的吃亏,来自于拖延。很多人觉得“拉肚子忍忍就过”,等脱水厉害了,反而更难收拾。尤其孩子,家长要警惕,他们缺水的时候,表现可能是精神萎靡、嘴唇发干,不是一句“多喝水”就能补得回来。
社会层面上,学校和公共餐饮单位更要提高责任意识。饭菜安全、环境清洁,这些不能光靠口号。毕竟,诺如病毒的来去,不看谁讲理,它只认“有没有漏洞”。
不少家庭在预防时,还常忽略一个动作——日常多开窗保持通风。病毒本身耐活,再加上环境密闭,就更容易传播。空气流通这一点,看似不起眼,作用却不小。
再提醒一句:别轻信所谓“特效食品”可以抵抗诺如病毒。目前没有任何食物能替代规范的防护措施。真正靠得住的,只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科学的清洁方法。
诺如病毒总是来得猛,但它并不是不可防。就像老辈人说的,“病从口入,祸从细处生”。细节做到了,麻烦自然躲得远。
秋季是它的活跃期,做到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及时发现症状,少一些侥幸心理,就多一份安心。防住了,不仅保护自己,也守住了身边人的健康。
各位觉得,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会让诺如病毒趁机钻空子呢?不妨在留言里说说看法。
参考文献:
[1]李兰娟,郑树森,施菁,等. 诺如病毒相关性胃肠炎防控与诊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20,38(05):257-264.
[2]王静,孙立梅. 诺如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防控措施研究进展[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37(04):414-418.
声明:本文仅作健康科普知识传播,非诊疗建议。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本文引用的资料均来自公开渠道,部分内容用于举例说明,不涉及虚构事件。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本文所有信息旨在倡导科学防护,帮助公众提高健康意识。
来源:心内科孙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