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41个教师节期间,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
不言春作苦
愿化春泥待花开
杨庙镇中心幼儿园 刘俊
第41个教师节期间,为展现邗江教师躬耕教坛的坚守与专业成长的感悟,激发教育同仁的职业热忱,特别推出“从‘心’看见自己・我的教育答卷——2025年邗江教师自述专题宣传” 专栏,由教师以第一人称视角,用真实笔触分享他们教育理念的沉淀、课堂创新的探索、直面挑战的坚持,呈现“四有”好老师践行教育初心的生动历程。
二十五年的农村幼教生涯,像一场漫长的农耕。我握着“爱与耐心”的犁铧,在孩子们的心田里默默耕耘。那些被晨露打湿的教案、沾满橡皮泥的指尖、深夜里与家长长谈的微信记录,共同拼凑成我给教育事业的答卷。
一、教育理念:在乡土里扎根的信仰
初登讲台时,我总想着要做“照亮孩子的光”。直到遇见那些带着泥土气息的童年——有跟着爷爷奶奶种过菜的孩子,会认真数清花盆里的蚯蚓;有帮家里看小卖部的孩子,能把积木摆成整齐的货架。我忽然明白,农村幼教不该是把城市模板硬套在田野上,而要像蒲公英那样,让教育的种子顺着乡土的风自然生长。
“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这十字箴言,是我在无数次家访路上悟出来的。记得第一次去山坳里的小宝家,他妈妈正在猪圈喂猪,爸爸蹲在门槛上编竹筐。孩子躲在门后,手里攥着根玉米秸秆当玩具。我蹲下来问他:“这是你的魔法棒吗?”他突然睁大眼睛,把秸秆塞给我:“老师变个小猪出来。”那天我们用玉米芯拼了满满一地的“动物世界”,夕阳把三个影子拉得很长。
后来我为自己定下方向:做让孩子喜欢、家长信任的老师。这意味着要把教育做到田埂上、灶台边——农忙时帮留守儿童梳辫子,暴雨天送没带伞的孩子回家,在家长会上教爷爷奶奶用手机看孩子的活动视频。这些细碎的事教会我:教育不是站在讲台上的宣讲,而是弯下腰来的倾听。
从教25年,在我的努力下,孩子们文明、向上、健康、积极。他们喜欢参与各项活动,在《早期教育编辑部》“一天听一个故事”活动中,养成了坚持听故事的好习惯,还获得了优异的奖励;幼儿绘画作品《梦想星空》等在多届“幼芽杯”幼儿绘画作品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工作中,我秉持“不以说过为做过,事事有跟踪直至满意”的态度,以及“不以毕业为结束,时时为家长们一一解答,有求必应”的做法,深得家长们的信任。当收获家长们的赞誉时,我既惊喜又感动,同时也坦然:“自己的付出不是为了求回报,只是觉得自己就应该这么做而已,我会继续坚持常态化地工作下去,努力再去创造一个个感叹号!”
二、教学实践:让每个孩子都开出自己的花
媛媛的到来,像一颗迟播的种子,让我更懂得教育需要等待。这个大班才转来的女孩,总是坐在角落捻自己的辫子。家访时我才知道,她跟着重组家庭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不识字,奶奶戴助听器。孩子的世界像被蒙上了一层薄纱,既胆怯又敏感。
转机藏在午睡后的梳发时光里。我发现媛媛总对着钢琴的反光看自己的辫子,便从家里带了面圆镜子。那天我给她梳了丸子头配麻花辫,举着镜子让全班看:“咱们班有个小公主呢!”孩子们的惊叹声里,她的脸颊泛起红晕。第二天奶奶告诉我,孩子睡觉时都舍不得拆辫子。
从此我成了她的发型设计师:周一编公主辫,周三扎灯笼辫,周五梳心形丸子头。梳头时我们聊扎绳的颜色,聊家里的小花猫,她的话渐渐多起来。有天她突然说:“老师我帮你梳吧。”小梳子在我发间笨拙地移动,却像春风拂过麦田。我故意大声说:“媛媛的手艺真棒,谁想试试?”在我的鼓励下,她走向第一个同学,梳子成了她打开交往大门的钥匙。
临近毕业,孩子们开始为各自的好朋友准备礼物,有自制贺卡、小手工等,琳琅满目。这几天,媛媛也在美工区里忙进忙出,我关切地上前询问:“需不需要我的帮忙?”她笑着说:“不用不用,刘老师,我能行的。”看孩子认真且神秘的样子,我也就乐见其成了。终于到了互赠礼物的日子,孩子们欢声笑语,满心期待,纷纷将礼物送给对方,再给一个深深的拥抱……突然,媛媛走到我面前,很大方地说:“刘老师,这是我送给您的礼物。”我打开精致的手工贺卡,里面画了两个小人在跳绳,中间有一颗大大的爱心。媛媛轻轻地对我说:“刘老师,我不想和您分开,我还想和您一起跳绳,听你讲故事,您能不能跟我去小学当老师?”瞬间,我的眼眶湿润了,紧紧地抱住了媛媛。孩子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
在教学创新上,我总想着把乡土资源变成教材。带孩子们去田埂观察麦苗,回来用稻草编小动物;收集蚕宝宝让孩子们记录生长过程,写成“蚕宝宝日记”;把二十四节气融进活动,清明学插柳,冬至包饺子。这些实践化成了一篇篇论文:《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行与思》发表时,我特意把家长们的活动照片印在文末,那才是最珍贵的作者。
三、成长轨迹:在耕耘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有人问我:“多年守在农村幼儿园,不觉得枯燥吗?”我总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瞬间:被孩子偷偷塞进包里的糖纸,家长凌晨发来的“孩子会自己穿衣服了”的视频,多年后在街上被已上中学的孩子叫“刘老师”。这些碎片像星星,照亮了平凡的日子。
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坚持勤于读书,研于教学,乐于笔耕。活动设计《纸绳力量大》《小手真能干》等十几篇均获蓝天杯教学设计评比一、二、三等奖;《大班 社会:妈妈生小弟弟了》在邗江区幼儿园集体教育展评中获一等奖;《中班游戏案例:小马过河》在邗江区游戏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在《早期教育》编辑部组织的“教师读刊评刊”活动中撰写的阅读笔记获“优秀评刊奖”;撰写的《始于思 践于行 融于曲》《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实践研究》等二十几篇论文分获区、市、省级一、二等奖;论文《农村幼儿园开展亲子活动的行与思》《传承民俗文化 流转四季智慧——浅谈“二十四节气”在幼儿园运用的实践研究》《幼儿“入戏”,从专注开始》等10余篇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
专业成长路上,我从未停下脚步。为了设计《纸绳力量大》活动,我带着孩子们收集废报纸,反复试验不同编法的承重能力;打磨《妈妈生小弟弟了》这节课时,走访了十几个二胎家庭,听孩子们讲自己的小心思;写游戏案例《小马过河》时,蹲在游戏区记录了整整三个月,膝盖磨出了茧子。这些努力换来的不仅是蓝天杯一等奖、区教学评比第一名,更是孩子们眼里越来越亮的光。
如今我仍保持着两个习惯:每天写教育日记,每月读、听一些专业书。手机备忘录里记着哪个孩子今天敢举手发言了,哪个家长最近有困惑;书架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幼儿成长与发展指南》的边角已磨卷,里面写满密密麻麻的批注。我常对年轻老师说:“教育就像种庄稼,急不得。你播下的种子,或许要等很久才发芽,但只要扎根够深,总会开花。”
四、教育回响:静待花开的幸福
去年冬天,已上五年级的媛媛来看我。她个子长高了,梳着利落的马尾,手里捧着本笔记本。“老师,这是我写的作文,专门写您的。”文中有段话让我泪目:“刘老师的镜子不仅照过我的辫子,更照见过我心里的光。”
这或许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你用爱浇灌的幼苗,终会带着你的温度长成大树。23年来,我看着孩子们像蒲公英种子一样飞向远方,有的考上大学,有的成了家乡的老师,有的接过父辈的锄头把田种得更好。他们不必都成为“栋梁”,能做健康快乐的“小草”也很好。
现在的我依然每天早早到园,看着孩子们蹦蹦跳跳跑进操场;依然在放学后和家长聊到暮色降临;依然在灯下修改教案,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春蚕在咀嚼桑叶。我知道这份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但就像老农民侍弄土地那样,我深爱着这份平凡里的神圣。
我的教育答卷还在续写,笔锋里藏着岁月的沉淀,墨香中飘着童年的芬芳。只要孩子们的眼睛里有光,我就愿意永远做那束托举光芒的萤火虫,在农村幼教的田野上,静待每一朵花开。
供稿:杨庙镇中心幼儿园 刘俊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