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这片承载着希望与责任的土地上,有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既是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又是传递知识火种的辛勤园丁。教师节,在这个充满敬意与感恩的节日里,我们满怀诚挚与期待,特别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这些在医学教育领域发光发热的楷模。
教师节
一朝沐杏雨
一生念师恩
教师节系列·启光
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临床医学院这片承载着希望与责任的土地上,有一群默默奉献的身影,他们既是守护生命的白衣战士,又是传递知识火种的辛勤园丁。教师节,在这个充满敬意与感恩的节日里,我们满怀诚挚与期待,特别推出系列专题报道,聚焦这些在医学教育领域发光发热的楷模。
关键词:启光
王彦君,以智慧和热情为学生点亮前行的灯塔,照亮他们在医学领域探索的道路。鼓励学生勇敢地面对困难与挑战,在挫折中磨砺意志,在奋斗中提升自我,从而成长为能够引领医学未来发展的先锋力量。
九月十日那天早晨,当王彦君打开手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些来自他所培养过的、如今工作在祖国天南地北的学生们发来的祝福信息——“老师节日快乐”“感谢您的培养”……这些学生大多奋战在临床一线,有的已然成为科室骨干,有的还在校继续学习,其中有硕士研究生,也有在读的博士生。王彦君翻阅着这些文字时,仿佛看到了那一张张曾经跟着自己学习时,从青涩逐渐变得成熟的面孔,也想起了他们在科室时查房、写病历的模样。
师恩难忘,忆往昔从教岁月
作为一位从教二十余年的医学教师,每到这个日子,王彦君总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自己的学医之路,同时也陷入对医学教育本质与价值的思考之中。
医学教育与其他任何学科教育都有所不同,她不单是学习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医学生懂得珍视生命,培养他们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更得具备仁心。要让医学生在面对患者时,时刻提醒自己,医疗工作承载着患者生命的托付!
在学医的过程中,王彦君常常记起导师迟宝荣教授对自己的教诲。“我们培养的不是仅仅会看病的人,而是守护生命的人!现在的医学技术会过时,但对生命的敬畏与悲悯应当代代相传。”这句话就如同火种一般,点亮了王彦君整个学习和教学生涯。
传承火种,领悟医学教育真谛
在随后的岁月里,王彦君愈发明白,医学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接力赛,他们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奋力向前奔跑,而后再将其传递给后来者。而这根火炬,既包含着不断更新的医学知识,更承载着跨越时空的医学人文精神。
王彦君至今还记得在大学一年级时上的解剖课,在解剖教室里,福尔马林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学生们围在解剖台旁,眼神中满是好奇、紧张与敬畏。当时老师向他们讲述着人体结构的精妙之处,同时也不忘提醒道:这位“大体标本老师”曾经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如今能给医学生做学习标本,大家要对其心怀感激。老师的引导并非是术语的堆砌,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对话,是跨越生死的教诲。也正是这种对生命的敬畏感,构成了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同样是最需要传递给学生的宝贵财富。
言传身教,培育有温度医者
临床教学查房是医学教育中最为生动的环节。老师带着学生查房,教导大家如何问诊、如何进行体检,还告诉他们比临床技术更为重要的是人文关怀。“那时的我还很懵懂。记得有一次,老师问一个学生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那名学生准确无误地回答了出来。可就在我们准备离开病房时,老师又叫我回到了病床前,因为我们忽略了患者欲言又止的眼神。”于是,大家又耐心倾听了患者的担忧和疑虑,老师也做了详细的解释,直至患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事后,老师对王彦君说:“优秀的医生既需要有科学脑,更需要有同情心!” 这样的言传身教,往往比教科书上的内容更加深刻地印刻在了王彦君的心中。
医学教育在时代浪潮中不断面临新的挑战。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技术迭代不断加速,人工智能也开始应用于医疗领域。有人发出质疑:当 AI 检测比医生更能准确判断检查结果时,医生的价值究竟何在?王彦君给出的回答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医生的同理心,也代替不了医务人员的温情和人文关怀。正因如此,医学教育更需要强化人文素养的培养,要让学生成为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而不只是医疗技术的操作者。所以在每次教学改革中,在每次改写教案时,王彦君都始终坚持增加医学人文、医患沟通、医学伦理等内容,因为这些“软技能” 恰恰是未来医生最核心的竞争力。
播种希望,盼医学人文永传承
作为一名医学教师,王彦君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职业人生的引路人。医学院的学生压力大,学业负担沉重,不时会陷入迷茫或遭遇挫折。在王彦君的办公室里,常常会有学生前来倾诉自己的困惑——学业上的难题、对未来的不确定,甚至是对自己当初选择的怀疑。而在这些时候,王彦君很少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分享自己的医学经历,让学生明白:迷茫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每一位优秀的医生都曾经历过这样的阶段。这种心灵层面的引导,往往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也更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教师节时,学生们送给王彦君的每一张卡片都让他感动不已。卡片里写着历届毕业生的心里话,还有他们的近况以及感谢之词。王彦君翻看这些卡片时,看到了岁月的流逝,也看到了医学事业的延续。曾经那些青涩的学子如今已然成为各个领域的医学人才,他们有的在自己的学科担任重要职务,有的在基层医疗机构默默奉献,有的从事医学研究,还有的在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作用。这般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是任何其他奖励都无法与之相比拟的。
医学教育就像是一场静默的播种,今日撒下的种子,或许要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晚的时候才会开花结果。而这迟到的结果,或许会让播种者更具满足感,这也要求播种者要有超越眼前的眼光和胸怀。作为医学教师,王彦君最大的欣慰并非是短期回报,而是看到学生成长为能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优秀医者,看到他们去救治、去安慰、去帮助那些深受疾病困扰的人们。
“烛光不灭,传承不息。”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王彦君想到的不只是自己作为教师的付出,更是整个医学教育事业的接力与传承。他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也有责任成为后来者的阶梯。医学在进步,医学教育方式在改变,但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却永恒不变——那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痛苦的共情、对使命的坚守。
“我由衷地希望这烛光能够永远传递下去,照亮医学之路,温暖世间疾苦。这便是我,作为一名医学教师的感悟与期盼。”
消息来源丨教学部 宣传办公室
来源:大东北生活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