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天,你忽然发现,那个曾经嘹亮呼喊“爸爸妈妈”的声音,如今变得低沉模糊,甚至在你回家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一声。很多父母都难以回避这样一个时刻:明明血脉至亲,却忽然感受到孩子眼神中的疏离,言语里的客气。有些人选择愤怒,有些人选择忍受,也有人在夜深人静的时
有一天,你忽然发现,那个曾经嘹亮呼喊“爸爸妈妈”的声音,如今变得低沉模糊,甚至在你回家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应一声。很多父母都难以回避这样一个时刻:明明血脉至亲,却忽然感受到孩子眼神中的疏离,言语里的客气。有些人选择愤怒,有些人选择忍受,也有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默默自问:隔阂从何时开始,究竟是谁先放开了那双紧握的小手?
当两代人的距离悄无声息地拉远,大多数父母满心期盼的是孩子会回头,而不是他们变得越来越像陌生人。可现实往往让我们措手不及。朋友晓琳讲起自己的儿子,语气里满是心酸:“他放学不再扑进我怀里,也不和我说学校的事。我每次问,都得到一句‘还行’,再多就没有了。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也许故事从未像晓琳想的那样简单。近几年网络上频繁出现的“冰箱家庭”一词,无一不在提醒着这个社会——“亲情疏离”正在成为许多普通家庭的隐形痛。冷漠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小时候,父母总是忙于工作,陪伴变成了敷衍的问句;等到孩子渴望倾诉时,大人却只用成绩排名和未来规划来回应。渐渐的,那原本唠叨温暖的对话被飞机上的广播取代——机械、重复、没有感情。
曾听过一个女孩的故事。她小时候特别依赖妈妈,每天都要紧紧抱住妈妈才能安心入睡。可上初中后,一次偶然的家务失误导致两人激烈争吵,妈妈冷冷甩下一句:“自己做事不长进,还指望我照顾你?”那天起,女孩在心底悄悄锁上一扇门,学会了自我保护。渐渐地,这种自我封闭成了习惯,即使后来妈妈主动示好,她已找不到再次依赖的理由。“其实我不是不想亲近,只是不知道怎么重新靠近了。”她这样说。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敏感脆弱的成长节点多一些共情,少一些批评,会不会关系不至于那么快变凉?可惜我们总是等到彼此受伤,才发现原来情感的表达需要练习。很多父母把亲情想得太过理所当然。总觉得养育之恩大如天,孩子必然懂得回报、理解和亲近。可爱与被爱,从来都是一场相互奔赴。当亲情变成了单向付出时,哪怕是最好的初衷,也会在无声的消耗中变得暗淡。
孩子的冷漠,有时是内心无助的自我保护。有女生在心理咨询室说:“成绩不好时,妈妈只会说‘你再不努力以后就…’没人关心我难不难过。”父母或许没意识到,自己看似平实的一句劝诫,是孩子收到的另一种否定。在压力和孤独交织下,疏离便从一天天沉默里滋长。
反观有些父母,却将所有责任归咎于变化的时代和物质诱惑,“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当年懂事”,如此很容易陷入自怜和责怪。这一刻,他们或许更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给了孩子可以真实表达情感的空间,是否用自己的方式剥夺了孩子慢慢靠近的勇气。
其实,在眷恋远去之前,彼此都有机会伸出手。那些最后和父母重归于好的孩子,几乎都提到“有一次,妈妈泪流满面地抱歉,说‘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你好好沟通,但我真的很想你’”。也许,那一刻父母终于卸下威严,孩子才敢打开心门去拥抱。
U我+亲情究竟为何会松手?有时候,是无心的疏忽,有时候,是倔强的自尊。而要解冻这段关系,需要的不仅是反思和道歉,更是一点一滴的坦诚和耐心。孩子的冷漠并不是终点,亲情慢慢疏离,也并非无法修复的伤口。愿每个家庭都能在冷漠的缝隙里发现彼此还未远走的心意,哪怕只是一个温柔的拥抱、一句真挚的话语,都可能让关系重获温度。
也许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无论谁松了手,我们都还有勇气再次握紧,并相信彼此还愿意再靠近一步。
来源:晓东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