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87户469人 无一伤亡 一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03:34 3

摘要:9月3日凌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发现村里有山体滑坡风险,及时提醒村民,迅速上报险情。各级各部门紧急行动,组织全村87户469人安全转移,群众无一伤亡。

灾后的拉扎村。西海新闻记者 冶庆国 摄转移群众现场。谢家滩乡党委供图民族团结一家亲。化隆县委宣传部供图

西海新闻记者 张卫平 冶庆国

9月3日凌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发现村里有山体滑坡风险,及时提醒村民,迅速上报险情。各级各部门紧急行动,组织全村87户469人安全转移,群众无一伤亡。

危急时刻,更登用基层党员的责任与担当守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次成功避险,也被国家应急管理部风险监测和火灾综合防治司、地震地质司作为典型案例通报表扬。

那天晚上发生了什么?全村87户469人无一伤亡,又是怎样实现的?

9月2日晚,化隆县谢家滩乡拉扎村。

趁着好天气收了一天庄稼,劳累的村民很快进入了梦乡。

3日0时许,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还没入睡,躺在床上翻看手机。突然,更登家房屋的门开了。他以为是女儿没睡,问了一下,确定女儿没有进出房间。

更登警觉地出门查看,发现门口的柏油路已出现裂缝。他敏锐地意识到,可能是山体滑坡了!

“山体滑坡了,赶快撤离,路面有裂缝!”更登迅速在村民群里发出一条语音信息。

想到最近乡村干部在群内转发的灾害防御工作提醒函和气象预警信息,更登立即拨通乡政府值班电话,报告险情位置和村民居住分布情况。

年迈的老人、残疾人、熟睡的村民很可能听不到信息提示音,怎么办?更登通知并带领村干部兵分几路,敲响每一户村民的家门。干部喊村民、村民叫邻居、能打通电话的打电话、敲着铜锣高声呼喊……一场防灾减灾的行动突然间打破了拉扎村的宁静。

被叫醒的村民迅速往村庄西侧的安全地带转移。当时紧急转移的亲历者、村民解热嘉措说:“我被叫醒时,家门口的硬化路面已经有10厘米宽的裂缝,开车撤离时地面明显在震动,有些地方地面在缓慢下沉,肉眼可见!”

凌晨1时,谢家滩乡政府。

接到报告的乡党委书记韩秀梅,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葛烨鑫现场调度,迅速成立临时指挥部,设综合协调、餐食保障、现场警戒等6个小组,各小组迅速投入工作状态,为群众安全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37名党员干部集结,30辆乡干部的私家车在乡党委和政府协调指挥下,紧急驶往4公里外的拉扎村。

1时15分,谢家滩乡党员、干部陆续到达现场,与村干部会合。此时,大雾笼罩,能见度只有几米,部分道路开裂,车辆无法前行。

拉扎村村民几乎家家有车,安全转移出来的部分群众已经开车带着家人,赶往谢家滩乡中心学校集中。这所闲置的学校,成为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点。

“更登,带人守住路口,把往回跑拿东西的乡亲们都劝住!”乡党委副书记、乡长葛烨鑫声音嘶哑却语气坚定。

接送村民的车队在村口有序排开。有些断裂路面高差达到两三米,已不具备通行条件,只有一条小道可以入村。为避免道路拥堵影响转移速度,乡村两级干部里应外合,一队人从村里紧急往村口转移村民,另一队党员、干部开车将村民送往集中点。

抱孩子、抬行动不便的老人,一场为了87户村民安全的生命接力在黑夜中紧张展开,持续了近一个半小时。初步确定村民全部转移后,乡村两级干部排查组打着手电筒,再次入村挨户排查,确保不漏一人。

大雾越来越浓,不时传来山崩地裂的声音,但大家担心还有未转移的群众,已经顾不得那么多。

与此同时,根据接到的报告,与拉扎村相邻的化隆县石大仓乡关藏村西侧也发生山体滑坡。化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赶赴现场指挥处置,并第一时间组织应急、自然资源、消防等多部门开展救援。

据相关部门初步调查,此次山体滑坡,总滑坡体积约2.4亿立方米,在国内属少见。滑坡造成6户房屋倒塌、11户房屋开裂,拉扎村5公里村道断裂。因灾害风险隐患发现和处置及时,无人员伤亡。

事后,谢家滩乡党委书记韩秀梅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坦言:“当时没顾上紧张,事后心有余悸。任何一名干部或群众出了事,后果都不堪设想啊!”

这一夜,化隆无眠。

凌晨3时,谢家滩乡中心学校。

受灾群众大部分被转移到了这里,还有一部分群众投亲靠友,在其他地方有住房的暂时自行安置。

3时40分,化隆县应急管理局防汛办主任田华旦负责调送的首批4顶救灾帐篷送达安置点;活动板房、大衣、床、被褥、火炉等救灾物资正在紧急调运中……

临时安置点,党旗迎风飘扬。全乡各村党支部闻讯后迅速组建党员支援队,驰援安置点,与乡机关党员合力奋战,紧急搭建应急帐篷和活动板房,快速协调床位、被褥、食物等物资,确保安置点群众住得温暖、吃得热乎。乡卫生院党员医疗小队驻点服务,开展健康监测,发放常用药品,守护群众健康。

开过拉面馆的党员马玉贵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带着自家灶具和面粉赶到安置点,起锅烧水、揉面拉面。清晨8时,受灾群众已经吃上了热气腾腾的拉面。

天亮了,米、面、油、肉等物品,源源不断运送到安置点,受灾群众的生活得到全面保障。

“先紧着媳妇娃娃们,不用考虑我岁数大,我是党员,哪儿都能凑合一宿!”年近七旬的老党员完玛多杰主动让出优先安排好的房屋。

此次山体滑坡,化隆县全县共紧急转移人口249户907人,设置6个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群众176户518人,分散安置73户288人,调拨活动板房117套、帐篷79顶……

9月9日15时,拉扎村又下起小雨。

航拍画面中,因山体滑坡造成的地面创伤面目狰狞。

时隔多日,群众早已全部搬进活动板房和空置教学楼,生活秩序井然。院子里,村民或三五成群在一起聊天,或围在工作人员周围听他们讲安全知识和惠民政策。校园里,孩子们追逐打闹,两张乒乓球桌摆放在空旷处,年轻人和孩子们轮番上场,切磋球技。

学校后面的一排平房被布置成食堂。这里有一个爱心记录本,记录着附近村民、企业捐赠的物资:

窑隆村:羊2只、牛肉,群众捐款2000元。

某企业:矿泉水120件。

各村:牛奶、方便面、米、面、油、月饼……

窑隆村就在拉扎村的山脚下,以撒拉族群众为主,而拉扎村则以藏族群众为主。山体滑坡的当天,窑隆村16名撒拉族村民自发来到安置点,带来了食材,主动当起了炊事员,帮助邻居共渡难关,唱响一曲众志成城的民族团结之歌。

安置点上,临时党支部的旗帜随风飘扬,板房医务室不时有群众进出,公安人员一边巡逻,一边帮助群众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

正值秋收,山体滑坡,通行受阻,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庄稼成为受灾群众心头最牵挂的大事。化隆县委、县政府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多部门成立联合抢险队,经过数日连续作业,拉扎村小麦、青稞、油菜、豌豆等600多亩农作物完成抢收,把群众的损失降到最低。

时间回到山体滑坡发生之前。

更登的成功预警并非偶然。无一人伤亡,这无疑是一个面对严重自然灾害创造的生命奇迹,更是对青海省防汛减灾工作的全面检验。可以说,“叫应叫醒”“值班值守”等一系列防灾减灾机制,在这次山体滑坡的关键时刻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入汛以来,化隆县降雨偏多、短时强度大。7月16日12时,化隆县发布地质灾害IV级应急响应,“叫应叫醒”“值班值守”等一系列应急机制高效运转,一直持续到此次山体滑坡发生之时。

9月2日,按照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发布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橙色预警信号和应急响应工作要求,化隆县谢家滩乡组织排查,完善各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留守人员家庭“一页纸”预案,做好应急避险准备工作。

从提前预警到组织转移,从物资保障到后续服务,在这场防汛战役中,每一个工作细节环环相扣,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扛起肩头沉重的责任,才保证了在灾害来临之时从容应对,他们成为群众最可信赖的“守夜人”。

9月9日下午,安置点板房里,拉扎村村民多杰才让80岁的父亲索南躺在床上休息。山体滑坡灾害发生时,他家6口人迅速安全转移。见到来访者,老人坐起身后竖起大拇指说:“这么多年,这么大的灾害还没有发生过,也没听说过。党的政策好,行动速度快!”

“是他们救了我们一家人的命啊!”多杰才让和父亲索南感恩之情溢于言表。这句话,也是全体安全转移村民共同的心声。

《西海都市报》(2025年09月13日 第A3版:青海·关注)

来源:青海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