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孙可:一场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小型研讨会 | 案余灯火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13 08:01 1

摘要:会议主持人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与会人员有:吴军、万维钢、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沃伦·巴菲特、布鲁克·麦克纳马拉以及福尔兰德·戈贝特。【参会人员简历附后】。

本文模拟一场由众人参加的讨论会。讨论的主题为“一万小时定律”。

会议主持人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与会人员有:吴军、万维钢、马克·扎克伯格、埃隆·马斯克、沃伦·巴菲特、布鲁克·麦克纳马拉以及福尔兰德·戈贝特。【参会人员简历附后】。

主持人(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在1993年发表了一篇论文。他通过对柏林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手进行研究,发现那些成为优秀小提琴手的个体,平均练习时间达到了10,000小时。

受他的启发,我在《异类:成功的故事》(Outliers:The Story of Success)一书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核心观点是:任何人要想在某个领域达到世界级大师的水平,必须经历至少1万小时的持续努力和实践。具体来说,1万小时的练习相当于10年的时间,每周练习20小时,每天大约3小时。 所以啊,一万小时是成为某个领域专家所需的练习时间的“神奇数字”,这一观点适用于拉小提琴、写小说或几乎任何其他领域。众人:我们都看过了。吴军:成功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专注,但“一万小时定律”过于强调时间的积累,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我认为,除了时间投入,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向,以及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而不是单纯的时间堆砌。万维钢:你的“一万小时定律”确实被很多人误解了,他们认为只要投入足够的时间就能成功,但实际上,这个定律的真正含义是强调刻意练习的重要性。只有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练习,才能真正提高技能水平,而不仅仅是简单重复的练习。主持人:呃,你俩都来自中国。我们听听其他国家的朋友怎么说。马克·扎克伯格:我也不完全认同一万小时定律,中国朋友讲得有道理。成功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和“改善率”,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来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重复一万小时的工作。埃隆·马斯克:相比一万小时定律,现代社会更容易获取信息,只要专心花上三、四年时间,刻苦钻研,就能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因此,信息获取和高效学习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的时间投入。沃伦·巴菲特:我不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以我自己为例,即使花一万小时练习踢踏舞,观众也会看吐!所以说,投入一万小时的练习并不一定能让人成功。成功的关键在于识别自己的技能和兴趣,找到能教你提升的人,同时关注真正让自己着迷的事物。主持人:喔喔。其他朋友怎么看“一万小时定律”?布鲁克·麦克纳马拉:我是研究心理学的。我发现“刻意练习”与技能之间的关系并非永远成正比,它不能解释一切,甚至无法解释大部分人的表现。因为,即使进行了大量的刻意练习,也无法保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因为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福尔兰德·戈贝特:我研究了国际象棋选手。发现为了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平,国际象棋选手所花费的时间差异很大,从728小时到16120小时不等。这表明一万小时定律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不同人的天赋和学习效率等因素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主持人:好吧,我做一下小结。各位主要谈到了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对时间投入的看法:吴军、万维钢和巴菲特都认为单纯的时间投入并不能保证成功,还需要其他因素的配合。扎克伯格和马斯克都强调了时间投入的重要性,但也认为单纯的时间积累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而应该注重刻意练习和高效学习。而麦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时间投入与技能提升之间的关系并非线性,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第二、对练习质量的重视程度:万维钢特别强调刻意练习的质量,认为只有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练习才能有效提升技能。扎克伯格特别强调了刻意练习和改善率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改进,才能真正提升能力。麦克纳马拉等人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指出刻意练习的质量和形式远比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第三、对天赋和个体差异的考量:吴军提到对行业的深刻理解和洞察,这与兴趣和天赋一定也有关联。戈贝特的研究强调了天赋和个体差异的重要性,指出不同人在达到相同专业水平时所需的时间和练习量存在很大差异。而巴菲特最为强调天赋和兴趣的重要性,认为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并在其中投入时间和精力,才是通往成功的正确道路好吧,现在看来,我在《异类:成功的故事》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过度简化了。“一万小时定律”虽然强调了刻意练习和时间投入在技能习得和成功中的重要性,但它并非成功的唯一因素。天赋、机遇和学习环境等其他因素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天赋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才能显现出来。谢谢大家!

附:参会人员简历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

• 教育背景:毕业于多伦多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后又在布里奇沃特州立学院取得文学硕士学位。

• 职业生涯:知名作家、记者,曾长期为《纽约客》杂志撰稿,其作品以深入浅出地探讨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而闻名。著有《异类:成功的故事》《眨眼之间》《引爆点》等畅销书,其中《异类:成功的故事》一书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引发了广泛讨论,促使他组织了这场研讨会,旨在进一步探讨该定律的内涵与外延,以及其在不同领域中的适用性。

吴军

• 教育背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本科毕业,后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 职业生涯:著名学者、投资人,曾任职于谷歌、腾讯等知名科技公司,担任重要技术岗位,对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有深入研究。著有《浪潮之巅》《数学之美》等书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众普及科技知识,其观点常常结合自身丰富的技术实践经验和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强调成功不仅需要时间积累,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方向,以及对行业的深度理解。

万维钢

• 教育背景: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后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天体物理博士学位。• 职业生涯:科普作家、自媒体人,以“万博士”之名在网络上撰写大量科普文章,内容涵盖科学、技术、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其作品《万万没想到》等深受读者喜爱,他注重对知识的深度解读和传播,尤其关注刻意练习在个人成长和技能提升中的关键作用,致力于纠正公众对“一万小时定律”的误解,强调高质量练习的重要性。

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 教育背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心理学专业辍学。• 职业生涯: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2004年在哈佛大学宿舍中创立了Facebook,随后将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作为一位杰出的商业领袖和科技创业者,他带领Facebook不断创新和拓展业务,对社交媒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刻意练习和持续改进,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提升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力,而非单纯依赖时间的积累。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 教育背景:本科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物理学和经济学双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应用物理博士,但两天后选择退学创业。

• 职业生涯:特斯拉汽车公司、SpaceX公司等多家高科技企业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致力于推动电动汽车、太空探索和可持续能源等领域的发展。他以大胆的创新思维和卓越的商业眼光著称,认为在现代社会,借助高效的学习方法和快速的信息获取,人们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强调信息获取和高效学习的重要性,而不仅仅是单纯的时间投入。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

• 教育背景:毕业于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 职业生涯: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被誉为“股神”,是全球最成功的投资家之一。他通过长期的价值投资理念和卓越的投资决策,积累了巨额财富,其投资哲学和商业智慧广受推崇。他强调成功的关键在于识别自己的技能和兴趣,找到合适的导师和合作伙伴,并专注于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而非盲目追求时间的投入。

布鲁克·麦克纳马拉(Brooke Macnamara)

• 教育背景:在哈佛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专注于认知心理学和人类学习领域的研究。

• 职业生涯:心理学研究者,致力于探索人类学习和技能发展的机制,通过严谨的实验和数据分析,研究刻意练习与技能提升之间的关系。她的研究发现刻意练习并非万能,还存在其他因素影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为理解“一万小时定律”提供了更为科学和全面的视角,强调个体差异和多种因素在技能习得过程中的复杂作用。

福尔兰德·戈贝特(Ferland Gobet)

• 教育背景:在英国雷丁大学获得认知心理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和专家技能。• 职业生涯:心理学研究者,专注于国际象棋选手等专业技能领域的研究,通过分析大量国际象棋选手的数据,发现达到专业水平所需的时间存在很大差异,从而质疑“一万小时定律”的普适性,强调天赋、学习效率等个体差异因素在专业技能发展中的重要性,为这场研讨会带来了基于实证研究的专业见解。AI对律师行业有怎样的影响?

加入“新手律师交流群”

感谢您对“律动律享”的关注与支持!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律所信息,加入更适合自己的律所,欢迎联系“律动律享”主编黎明:18987696722(微信同号)。

来源:律动律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