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上打开外卖软件,30秒匹配到最近的骑手;月底查工资,个税自动算得明明白白;老家爸妈用手机在线看专家问诊——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都藏着“算力”的影子。
早上打开外卖软件,30秒匹配到最近的骑手;月底查工资,个税自动算得明明白白;老家爸妈用手机在线看专家问诊——你可能没意识到,这些习以为常的便利背后,都藏着“算力”的影子。
如今人人说“算力是新生产力”,但这事儿从来不是远在硅谷实验室里的神话,而是实实在在扎进我们柴米油盐的“变量”:它既能让外卖快3分钟、让农民多收两筐粮,也会让我们在“算力霸权”面前,像攥着旧钞面对电子支付一样被动。
别觉得“算力革命”多高深,它早就在我们生活里“润物细无声”地发力,像一把好用的扳手,拧开了不少生活的“堵点”。
对普通人来说,算力是“省时省力”的代名词。
你下单外卖时,后台的算力系统正在实时计算骑手路线、商家出餐时间、天气路况,这套操作下来,比人工调度效率提升40%——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前点个外卖要等一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送到手上。还有咱们手机里的移动支付,肯尼亚的M-Pesa靠算力支撑的分布式账本,让农村老人不用跑县城银行,在村口就能转账收钱,覆盖了80%的农村人口,这哪是什么“高科技”,分明是把“银行”搬到了口袋里。
对更多人来说,算力是“打破命运天花板”的机会。
在摩洛哥的沙漠边缘,农民靠着算力分析土壤数据,滴灌设备精准浇水施肥,盐碱地种出的作物产量翻了两倍,再也不用“靠天吃饭”;津巴布韦的手机工厂,用GPU加速设计,研发周期从18个月砍到9个月,当地年轻人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进工厂拿工资。
就连咱们身边的社区医院,现在能远程连接大医院专家,靠的也是算力支撑的高清影像传输和数据分析,小毛病不用再往大城市跑。
更直观的是,算力正在让“钱生钱”的逻辑变简单。南非AWS数据中心每投1兰特搞算力,就能撬动5.6兰特的GDP增长——这意味着当地小老板开网店,不用自己建服务器,租云算力就能把生意做到全非洲;中国“东数西算”工程里,宁夏的算力中心用85%的绿电运转,企业用更低的成本享受算力服务,省下的钱可能就变成了员工的年终奖。
但别被算力的“火焰”冲昏头,它背后的“海水”同样冰冷——这场革命不是人人都能分到蛋糕,甚至可能让不少人被甩在身后。
首先,算力是“吃电大户”,我们每个人都在为它的“贪婪”买单。生成一次复杂AI模型,耗电量相当于300户家庭一年的用电,这还不算完:非洲60%的数据中心靠柴油发电,一边是当地百姓还在缺电,一边是算力中心的柴油机组轰隆隆转个不停;就算是用绿电的算力中心,建设时要占用地表、消耗资源,最终这些成本,都会悄悄摊到我们用的每一次外卖、每一笔转账里,变成“隐形账单”。
更扎心的是,算力的“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美国握着全球32%的基础算力,中国在智能算力上占优,但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想买高端GPU芯片比登天还难——就像当年石油被少数国家掌控一样,现在算力的“命脉”被几家巨头攥着。
津巴布韦的手机工厂,核心芯片还得从国外买,一旦人家断供,工厂就得停摆;非洲的电商平台,后台算力服务大多依赖外国云厂商,数据存在别人的服务器里,就像把钱存在别人的钱包里,心里总不踏实。
还有那些“看不见的鸿沟”。同样是用算力,城里人靠它享受便捷服务,偏远地区的人可能连稳定的网络都没有——肯尼亚内罗毕的人能用AI调度交通,隔壁村庄的农民却连手机信号都时有时无。
算力本应是“平权工具”,却可能变成新的“贫富分水岭”:掌握算力的人,能让效率翻倍、财富增值;没跟上的人,可能连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这样的工作,都会因为不会用智能设备而被淘汰。
说到底,算力革命就像当年的电力革命一样——你躲不开,也没必要躲,但得看清它的两面性。
我们享受着算力带来的外卖、工资、医疗便利,这是“火焰”的温暖;但也要看到它消耗的能源、垄断的风险、制造的鸿沟,这是“海水”的冰冷。
对普通人来说,不用去懂什么“异构计算”“PUE值”,但要明白:你手机里的每一次操作,都在参与这场革命;对企业来说,不能只盯着算力带来的效率,也要想想怎么用绿电、怎么避免被“卡脖子”;对国家来说,非洲的案例已经说明,算力能让落后地区“弯道超车”,但前提是不能只依赖别人的技术,得有自己的“底气”。
算力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它就是我们生活里的柴米油盐。它能让日子越过越顺,也可能让我们掉进新的困境。
这场革命里,没人能置身事外,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追捧“火焰”,也不是害怕“海水”,而是学会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让算力为我们服务,而不是被算力牵着鼻子走。
好的生产力,最终是要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温度,而不是只让少数人独享盛宴。
来源: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