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明确了单位和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责任与义务,老百姓可从以下方面规避法律风险,依法参与应急处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明确了单位和个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中的责任与义务,老百姓可从以下方面规避法律风险,依法参与应急处置:
法律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信息,同时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隐患(如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疑似传染病聚集等情况)。
风险后果:若未履行报告义务或故意谎报,可能面临行政处分、治安处罚,构成犯罪的将追究刑事责任(如阻碍疫情防控导致病毒扩散)。
防范措施:
通过官方渠道(如12320卫生热线、社区网格员、医院发热门诊)及时报告异常情况,保留报告记录(如通话截图、回执单)。
不传播未经证实的疫情信息,避免因谣言引发社会恐慌,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
法律要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个人应当依法服从人民政府、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所属单位的指挥和安排,配合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如隔离管控、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场所消毒等)。
风险后果:拒绝配合专业技术机构(如疾控中心)进入现场调查、采样、检验,或阻碍应急工作人员执行职务,将面临行政处分、治安拘留,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
防范措施:
关注政府发布的应急响应级别和具体措施(如封控区域、出行限制、物资保障要求),通过“国家政务服务平台”“当地卫健委官网”等渠道获取权威信息。
配合社区落实健康监测、隔离观察等要求,不擅自违反管控规定(如隔离期间外出、伪造核酸证明)。
法律要求:在日常及应急状态下,需遵守公共卫生管理规定,如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口罩、配合公共场所测温验码,不从事可能加剧疫情传播的行为(如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
风险后果:违反公共卫生管理规定导致疫情传播,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如传染他人需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如《刑法》中的“妨害传染病防治罪”)。
防范措施:
主动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及配套法规(如《传染病防治法》),明确禁止行为(如拒绝隔离治疗、故意传播病原体)。
关注公共场所的卫生防疫要求,如餐饮服务从业者需持健康证上岗,消费者进入商场需配合扫码登记,避免因疏忽违反规定。
法律要求:国家建立社会动员机制,鼓励个人依法有序参与宣传教育、信息报告、志愿服务等活动,但需在法律框架内行动,不得借“志愿服务”名义从事违法活动(如擅自开展诊疗、销售伪劣防疫物资)。
风险后果:未经许可从事医疗救治、防疫物资生产销售等活动,可能因“非法行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被追究法律责任。
防范措施:
通过正规渠道(如红十字会、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报名参与志愿服务,接受统一培训和管理,避免擅自行动。
不擅自使用公共资源或冒用官方名义开展活动,如需组织防疫宣传、物资捐赠,需提前向当地卫生健康部门或民政部门备案。
温馨提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既强调个人责任,也保障公众权益(如政府需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治和心理援助)。老百姓在履行义务的同时,若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损(如隔离期间基本生活无保障),可通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行政复议等渠道依法维权,共同维护应急状态下的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
来源:田律在线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