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顾几十年历史,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科院的 BCY 语言,到 2000 年的易语言,再到文言文编程,几乎每一代中文编程都昙花一现。
在很多程序员眼里,“中文编程”一直是笑谈。
甚至有人下了更狠的结论:中文编程,永远发展不起来。
回顾几十年历史,从上世纪 60 年代中科院的 BCY 语言,到 2000 年的易语言,再到文言文编程,几乎每一代中文编程都昙花一现。
要么缺乏生态,要么止步于个人开发者的小圈子,最终难逃“热闹三年,消失无声”的命运。
如果我们把焦点仅仅放在“中文 vs 英文”上,那的确是形式主义。
但如果换个角度,从“国产编程语言”去看,就会发现:国内并非没有真正走得下去的语言,而且它们正在悄悄改变企业和产业。
先说 MoonBit(月兔)。
这是一款由国内团队研发的 WebAssembly 编程语言工具链,语法类似 Rust,却更轻便高效。
它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 云原生 IDE,开发者甚至不需要本地环境,直接在浏览器里就能写、跑、测、调;
二是 天然面向 AI,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 AI 生成代码的场景。
换句话说,MoonBit 不是“翻译式中文编程”,而是面向未来的实验室成果。
它正在尝试用国产语言来适配新一代开发方式,这或许才是中文编程的另一种可能。
相比 MoonBit 的技术导向,云表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
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编程语言”,而是一种 中文表格编程技术。研发者出自金山 WPS 团队,把熟悉的电子表格逻辑升级成一个“无代码开发平台”。
听起来很抽象,但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家制造企业要做 WMS 仓库管理系统,过去要么上昂贵的 ERP,要么请程序员定制,耗时耗钱。
而用eversheet,企业的业务人员自己就能“画表格”,配置中文业务公式、权限、流程逻辑,就能搭出一整套系统,还能一键生成手机端应用。
更关键的是,它支持复杂的集团级场景:MRP 物料计划、MES 生产执行、质量管理、供应链对接……
国内不少龙头企业,像三河同飞、良木道、泰坦能源等都已经在用云表来做核心管理。
这其实回答了“中文编程是不是形式主义”的核心问题:如果只是把关键字翻译成中文,那当然是形式主义。但如果能用中文逻辑直接构建企业应用,那就是生产力。
再看 华为的“仓颉”语言。
它可能是目前最受关注的国产语言。
尽管外界对它是否算“中文编程”仍有争议,但不可否认,仓颉背后有华为的研发实力和产业推动力。
它的目标并不是“把英文换成中文”,而是让开发门槛更低、更贴近应用需求。
更像是为“全场景”智能的新一代编程语言。换句话说,仓颉走的不是民间兴趣爱好的小路,而是直指产业落地的“大厂路线”。
总结以上提到的国产编程语言仍在不断更新和应用在企业中,回到问题本身,其实不管是中文编程,还是国产编程语言,这其中的关键,不在于“中文 vs 英文”,而在于“自主 vs 依赖”。
所以,与其争论“中文编程是不是形式主义”,倒不如问一句:当越来越多国产编程语言真正进入企业和产业,我们是否准备好给它们一个公平的舞台?
来源:无代码云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