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9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60岁的王阿姨最近总觉得没精神,走个几步就头晕,晚上还睡不好。她一度以为是年纪到了,身体自然就这样了。结果去医院一查,医生一句话让她大吃一惊:“你这是维生素B12缺乏。”
原来,她的这些症状,和B12缺乏密不可分。
很多人一听“维生素”,觉得就是“保健品的事”,但维生素B12不是鸡肋,它是人体必需的水溶性维生素,尤其对老年人来说,作用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维生素B12,学名钴胺素,是神经系统正常运作、红细胞形成和DNA合成的重要参与者。人体不能自行合成,只能靠外部摄取,一旦缺乏,多系统都会“报警”。
老年人是B12缺乏的高危人群。由于消化系统功能减弱、胃酸分泌减少、吸收能力下降,B12摄入正常也可能吸收不足。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二甲双胍等药物,也会干扰B12的吸收。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指出,成人每日推荐摄入量为2.4微克,但不少老年人连一半都达不到。
1.记忆力下降,甚至诱发老年痴呆
维生素B12参与髓鞘合成,后者就是保护神经的“绝缘皮”。缺了它,神经传导速度会变慢,记忆力开始“掉线”。研究显示,B12水平低的老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显著升高。
关键是,这种神经损伤不可逆,早发现早补充,效果才好。
2.贫血、头晕、乏力,一个都不少
B12缺乏会影响红细胞成熟,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表现为脸色苍白、心慌、手脚冰凉,就像没休息好一样。
但问题是,常规体检中的血常规可能看不出来,因为红细胞数量不一定减少,而是“个头”变大了。只有查血清B12水平才能确诊。
3.走路不稳、四肢麻木,别忽视这些“老毛病”
很多老年人觉得手脚麻、走路不稳是“老寒腿”或年纪大了,其实可能是神经损伤在作怪。B12缺乏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严重时影响脊髓,连站立和平衡都成问题。
4.情绪低落、易怒,可能不是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维生素B12与神经递质合成有关,比如血清素和多巴胺。缺了它,大脑“快乐因子”不足,人也变得焦躁、抑郁,甚至出现幻觉。
如果你或家中老人莫名情绪波动,查查B12,可能比吃抗抑郁药来得更有效。
5.消化系统紊乱,营养吸收越来越差
长期B12缺乏,会影响胃黏膜修复,导致食欲下降、腹胀、口腔溃疡等一系列消化问题。这就形成恶性循环——吃得少,吸收差,B12更缺。
6.免疫力下降,感染频繁
维生素B12还参与免疫细胞的生成。缺乏时,免疫系统运作不良,更容易被病毒和细菌“钻空子”,如反复感冒、皮肤感染等。
很多人问,既然维生素B12这么重要,吃点维生素就行了吗?并不完全是。
如果是轻微缺乏,通过饮食改善是首选。富含B12的食物包括:
动物肝脏(如猪肝、鸡肝)
红肉、鱼类(尤其是鲑鱼、金枪鱼)
蛋类、奶制品
但对吸收能力差的老年人,仅靠饮食不够。口服补充剂或肌肉注射成为更有效的途径。医生会根据血清B12水平决定剂量和方式。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维生素B12是水溶性的,过量一般会随尿液排出,副作用少。但补充前最好先检查,不要盲目自补。
以下这几类人,务必定期检测B12水平:
长期素食者:植物性食物几乎不含B12
胃肠手术患者:如胃切除、肠道缩短术后
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
长期服药者: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
65岁以上老人:吸收能力普遍下降
别等到身体出问题才去查,提前干预才是关键。
这并不是说B12是“万能药”,但它确实是很多健康问题的“幕后黑手”。纠正B12缺乏后,很多老年人发现:记忆力回来了;走路稳了;饭量大了;情绪也舒畅了。
不是年轻回来了,而是身体恢复了应有的功能。
在医学上,有些损伤是不可逆的,比如神经退化。但维生素B12缺乏,是可以预防、可以发现、可以治疗的。
它可能不是造成疾病的“罪魁祸首”,却是加重量级的“幕后推手”。
别等到身体亮红灯,才想起去查B12。定期体检、科学补充、合理饮食,是我们为健康老年生活能做的最小成本、最大收益的事。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 科学出版社.
[2] 王登峰等. 维生素B12缺乏与神经系统疾病关系研究进展[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1, 54(3): 200-204.
[3] Allen LH. Causes of vitamin B12 and folate deficiency. Food Nutr Bull. 2008;29(2 Suppl):S20-34.
[4] 《老年人维生素B12缺乏的认识误区与干预策略》.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年第42卷第7期.
来源:纵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