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撕开的不只是西贝,而是食品信用体系的危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0:44 1

摘要:事情的起因是,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莜面村:“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最近,罗永浩“手撕”西贝引发轩然大波,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宣称要起诉他,事情还在继续发酵。

事情的起因是,9月10日,罗永浩发文吐槽西贝莜面村:“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西贝方面很快回应称,牛大骨是每天现煮,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店内的炒菜每天都是新鲜的蔬菜到店,现场炒制,不存在预制。

全网迅速开始关注这场“大战”,西贝也随即陷入预制菜舆论风波。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门店没有一道预制菜”,并表示将起诉罗永浩。

9月12日,胖东来CEO于东来社交媒体发文表示:“任何事没有完美......感谢西贝、海底捞等品牌企业可以让我找到相对放心可口吃饭的地方!”

12日,罗永浩再次发声,引用官方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其中提到“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面对西贝的反击甚至进一步的起诉可能,罗永浩还是不依不饶,进一步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对这件事,很多人争论的点在于罗永浩作为一个公众人物的言论边界,或者预制菜究竟应该如何定位,但我看到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那就是:在消费方面(不仅餐饮业),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可以依赖的信用体系。

罗永浩虽然是公众人物,但他毕竟还是一个个体;贾国龙虽贵为西贝老总,但也只是一个企业家。他们二者“互撕”,这已经完全涉及到了食品安全标准、预制菜认证标准,乃至应当怎样信任一个餐饮企业的问题。

贾国龙反复强调,西贝后厨可以做到完全透明。他宣称: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西贝口岸允许消费者在符合卫生标准的前提下,观看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

到了这种自证的程度,就难免让人想起《让子弹飞》中的“肚子里有几碗粉”。

我们不能总是把企业逼到,必须剖开肚子去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粉。

问题不在罗永浩,而在于我们找不到罗永浩之外的另一个评价标准、一个可信赖的公共信用体系。

我看到这次事件的第一反应,就是想起电商食品售卖商家的“信用自证”。他们为了证明自己的药材没有熏硫磺,为了证明自己的产品没有添加“科技狠活”,晒出自己的身份证,让大家相信自己。

问题是,就算拿着身份证又能证明什么呢?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卖劣质货是XX”,不应当是食品安全证书应当起到的作用吗?

但商家也很无奈:除了亮出身份证之外,他们也无法找到另外一种能自证的信用体系。

现在的西贝亦是如此,当罗永浩指出问题的时候,西贝就注定要陷入这个“自证陷阱”。它很难借助可信的公共标准来自证,只能不断通过“更透明”来洗脱指责。

问题是,你能让消费者进入后厨参观,但你能让他们参观整个供应链吗?就算让他们参观了供应链,还能参观牛羊肉的养殖链吗?

就像那些直播证明自己食品优质的商家,他们直播了制作过程,能直播来源过程吗?

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自证循环”。

这样的沉重负担,本就不应加在商家自己身上,不应让商家自己去证明。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赖的公共认证体系,当那个体系发挥作用的时候,一纸证书就能直接推翻罗永浩的指责,一纸证书就能让电商的商家们无需再出示身份证。

当那个体系发挥作用的时候,违规者会罚到倾家荡产,合规者将很难受到无端污蔑。

但问题是,在现实中大家最不相信的,就是那一纸证书。

这才是问题真正的根源所在。如果没有可靠的食品安全标准,以及相应的执行监督,罗永浩们永远都不会信任商家,商家们也会永远陷在该如何自证的困境当中。

来源:黑噪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