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炎,一种严重影响四肢中、小动静脉血管的疾病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9-13 11:00 1

摘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TAO)简称为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四肢中、小动静脉节段性炎症性闭塞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通俗来说就是血管变厚、弹性降低、血管堵塞,进而血液循环变差,导致四肢远端出现缺血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 TAO)简称为脉管炎,又称Buerger病,是一种以四肢中、小动静脉节段性炎症性闭塞为特征的慢性血管疾病,通俗来说就是血管变厚、弹性降低、血管堵塞,进而血液循环变差,导致四肢远端出现缺血/营养缺失。

根据中华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2025年最新指南,该病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吸烟者患病风险较非吸烟者高8-10倍,亚洲地区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尤为高发。

本病核心病理表现为血管壁全层非化脓性炎症伴血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血管内皮损伤是关键环节。

最新研究证实,患者血清中IgG、IgA、IgM(三个均为免疫球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补体C3(身体内的一种炎性介质,负责身体里的免疫反应,参与杀灭细菌和病毒)降低,且病变血管中检测到抗动脉抗体及血管亲和性免疫复合物。基因层面,HLA-B5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疾病易感性密切相关,家族史阳性群体患病风险提升3-5倍。简单来说就是,脉管炎患者身体免疫出现了问题,且具有一定的遗传风险。

在目前所有导致脉管炎的因素中,抽烟位列榜首,几乎所有的研究均有指向。烟草中的尼古丁可诱发血管痉挛和内皮细胞凋亡,80%-95%脉管炎患者有长期吸烟史。

此外就是生活环境的影响,如长期处于寒湿环境。寒冷刺激会通过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导致血管持续收缩,北方冬季发病率较南方高40%。

其他则是感染因素方面,幽门螺杆菌、巨细胞病毒等病原体通过分子模拟机制触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血管炎性损伤。此外,外伤、慢性牙周病、井水中砷含量超标等环境暴露因素亦被证实为重要诱因。

● 局部缺血期表现为患肢苍白、发凉、间歇性跛行(行走500-1000米后小腿肌肉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 营养障碍期出现静息痛,皮肤呈青紫色,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

● 组织坏死期则见趾端干性坏疽,也就是脚趾发黑、坏死,甚至是脱落,严重者需截肢治疗。

脉管炎患者

脉管炎往往我们自己难以发现和诊断,需要专业医生进行判断确诊。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

如踝肱指数(ABI)<0.8提示缺血存在,CT血管成像(CTA)对主干血管病变诊断敏感度达98%,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仍是“金标准”,可清晰显示病变段血管“枯树枝征”。需与动脉硬化闭塞症鉴别,后者多见于40岁以上人群,伴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大中动脉受累为主。

注:踝肱指数是下肢踝部与上肢肱部的收缩压比值,用于评估动脉狭窄和肢体缺血程度。其正常范围是0.9-1.3,异常可能提示周围血管疾病或动脉缺血等问题。

来源:中医骨科专家夏小中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