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来说,苏联是境外势力吗?网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送来马列主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13 12:46 3

摘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犹如一道刺破暗夜的闪电,给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希望。一年多后,五四运动劈开旧中国如磐铁幕,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犹如一道刺破暗夜的闪电,给苦难深重的旧中国带来希望。一年多后,五四运动劈开旧中国如磐铁幕,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但对于当时的国民政府(尤其是1927年清党反共后的南京国民政府)而言,苏联毫无疑问是一个需要警惕和防范的“境外势力”。

但这个“境外势力”的内涵非常复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从法理和外交层面看:当然是境外势力

苏联是一个主权国家,中华民国也是一个主权国家(尽管不完整)。两国之间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互派大使。从现代国际关系的定义来看,任何其他主权国家都是“境外势力”。国民政府与苏联的关系,始终是在国家利益、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博弈的框架下进行的。

2. 从意识形态和国内政治看:是敌对性的境外干涉势力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后,其核心国策就是“反共”。而苏联(共产国际)正是全球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和中共的直接支持者。

· 支持对手:苏联通过共产国际为中国共产党提供资金、理论、组织和军事指导。从国民政府的视角看,这就是一个外国势力在明目张胆地支持旨在推翻自己的国内反叛武装。这完全符合“境外势力干涉内政”的定义。

· 意识形态敌人:国民政府的官方意识形态是“三民主义”,而苏联输出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两者在根本上是敌对的。国民政府在整个“训政”和“剿共”时期,一直将“反苏反共”并列作为其宣传和政治动员的核心口号。

因此,苏联不仅是地理上的“境外势力”,更是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敌对外部势力”。

3. 网友的观点:“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 另一方的视角

网友的这句话引用了毛泽东的名言,但这代表的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者的视角,而非国民政府的视角。

· 对中共而言,苏联是导师、灯塔和盟友。十月革命的成功范式、马列主义的理论以及共产国际的实际援助,是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外部助力。

· 但对于将剿灭中共作为首要任务的国民政府而言,这“一声炮响”送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最大的外部威胁和颠覆源。

这就形成了一个极具张力的历史画面:同一个苏联,对于同时存在于中国土地上的两个敌对政权(国、共)而言,扮演了完全相反的角色。

4. 历史的复杂性:合作与对抗的交替

尽管国民政府视苏联为威胁,但现实政治和国家利益有时会压倒意识形态:

· 抗战时期(1937-1945)的短暂盟友:在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中美苏英结成反法西斯同盟。苏联是首个向中国提供大规模军事援助的国家,派遣志愿航空队(“苏联空军志愿队”)直接参战。此时,为了民族生存,国民政府与苏联暂时搁置了意识形态矛盾,苏联的“境外势力”身份暂时从“敌对”转为“盟友”。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双方互信极低。

· 战后迅速回归对抗:抗日战争一结束,苏联在东北对中共的偏袒和支持(如将缴获的关东军装备大量转交林彪的部队),立刻让其在国民政府眼中的“境外敌对势力”身份再次凸显,并成为后续国共内战中的重要外部因素。

所以,笔者认为:

· 对国民政府:苏联是一个抱有敌意、长期支持其国内政敌、意图颠覆其政权的“境外势力”。这种看法基于其反共立场的国家利益。

· 对中国共产党:苏联是革命榜样、思想源泉和重要援助者。这种看法基于其革命立场的利益。

因此,当我们讨论历史时,必须明确从谁的视角出发。网友的那句话,是革命者的视角和叙事;而国民政府的视角,则将其视为需要抵御的外部干涉和威胁。这两种视角的并存和冲突,本身就是中国现代史复杂性的核心体现。

来源:华夏儿女们的会客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