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不少中老年人群体里,眼睛问题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前几年大家还在热议近视手术和飞蚊症,这段时间,白内障又被推到热搜榜,特别是“无症状早期”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心里发慌。
在不少中老年人群体里,眼睛问题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前几年大家还在热议近视手术和飞蚊症,这段时间,白内障又被推到热搜榜,特别是“无症状早期”这个说法,让很多人心里发慌。
医生们反复提醒,白内障的早期并不总是很明显的视力下降,而是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小信号,如果不当回事,可能拖到严重时才来医院,手术虽然能解决,但生活质量已经受到极大影响。
首先要说的是,白内障其实是眼睛晶状体变浑浊的过程。
正常情况下,晶状体透明,像一块干净的玻璃,能让光线顺利进入视网膜,形成清晰的影像。
但随着年龄增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晶状体慢慢变得浑浊,光线通过受阻,视力就会模糊。
问题在于,早期的变化往往不是一下子变糊,而是悄悄地逐渐发生,所以很多人以为是“眼睛有点疲劳”或者“灯光暗了点”,殊不知已经是白内障的早期表现。
医生指出,早期常见的信号之一是夜间视力下降。
很多老年人会发现,白天看东西还好,可一到晚上,尤其在灯光不充足的地方,就会感觉模糊,走路容易磕绊。
这种情况下不少人归咎于年纪大了,视力自然下降,但如果仔细检查,会发现晶状体已经有轻度混浊。
换句话说,夜里看不清路,不一定是单纯老花眼,也可能是白内障的苗头。
另一个被频繁忽视的表现是怕光。
很多人在阳光强烈的时候,觉得刺眼,看东西有光晕,甚至觉得有一圈圈的光圈。
尤其开车的人更容易体会到,晚上对面来车的灯光让人睁不开眼。
这并不是简单的眼疲劳,而是晶状体混浊让光线散射,造成光线干扰。
殊不知,这个信号其实已经说明眼睛的透明度下降,需要引起警觉。
还有一些人会出现“看近的突然变清楚”的情况。
比如之前看书必须戴老花镜,突然发现不用戴也能看清楚,很多人觉得这是视力变好,其实这是白内障导致屈光改变的表现。
医生提醒,这种“视力变好”往往是暂时的,接下来就是持续下降。
总的来说,如果老年人发现视力变化太快,或者不同场景下视物差别大,就该尽早去眼科检查。
在笔者看来,最麻烦的就是很多老人习惯忍。
明明看东西模糊,非说是眼镜度数不合适;明明看夜路吃力,非说是灯泡太暗。
这种侥幸心理拖延治疗,最后往往发展到生活自理困难,才不得不手术。
根据《中国白内障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人群中,白内障的发病率超过80%,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拖到视力极差才去医院。
数据还显示,白内障已经成为我国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大家对白内障的认识不足,觉得只是“视力下降”,没有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害怕手术。
殊不知,目前的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切口小、恢复快,效果可靠。
医生们强调,关键在于不要等到“成熟期白内障”,因为那时晶状体过硬,手术风险大,恢复也慢。
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有一些办法能帮助延缓白内障的进展。
首先是避免过度紫外线照射。
紫外线能加速晶状体蛋白质老化,所以长期户外活动最好佩戴防紫外线的太阳镜,这并不是单纯为了美观,而是保护眼睛。
其次是控制慢性病,特别是糖尿病。
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白内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两到五倍,血糖控制不好,白内障进展更快。
再者是保持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的食物,比如新鲜水果、深绿色蔬菜。
这些抗氧化物能减轻晶状体的氧化损伤。
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使用不合格的滴眼液或者依赖“护眼药水”也是风险因素。
一些老人喜欢随便买眼药水来缓解不适,但很多含有激素,长期使用反而加速白内障发生。
这种情况下,眼科医生反复提醒,眼睛不舒服一定要去医院,而不是随便买药对付。
另一方面,白内障并不是老年人独有。
年轻人如果长期熬夜、过度用眼、营养不均衡,也可能提前发生晶状体浑浊。
近年来,越来越多四五十岁的人开始出现早期白内障,这和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笔者觉得这也是一个提醒,不要以为“白内障是老年病”,其实坏习惯加速了眼睛的老化。
总而言之,白内障的早期信号并不是视力完全模糊,而是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夜间视力差、怕光、看东西有重影、视力波动大。
这些现象往往被忽视,但一旦留心,就能尽早发现。
医生们反复呼吁,不要等到完全看不见才去检查。
因为早发现、早手术,生活质量完全不同。
换句话说,白内障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延和侥幸心理。
最后想强调一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白内障患者只会越来越多,但这并不是无法应对的难题。
现代医学手段已经能很好地解决,只要大家提高警觉,注意早期信号,及时就医,就能避免严重的视力损害。
毕竟,眼睛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感官之一,看得清楚,才有更多的自由和幸福感。
在笔者看来,真正的智慧,就是在日常小细节里,守住属于自己的清晰视界。
[1]杨芬.白内障干眼患者泪液含量及其成分对角膜曲率精准测量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22.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