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外婆将她带大,普通的家境意味着她没有任性的资本,未来的一切都得靠自己去争取,不过幸运的是,命运在她高中的时候,悄悄递给了她第一个话筒。
有人曾说:“人生恰似无脚本直播,上一秒鲜花簇拥,下一秒或风雨骤临,无人能预演。”
这句话用在陈蓉身上最为合适不过了。
说起陈蓉估计大家都不陌生,她曾是东方卫视的一姐,主持过央视晚会,还有多档热门节目,深得观众喜爱。
谁曾想,这样一位聚光灯下耀眼的主角,会在一夜之间,让人生便如同过山车一般,从巅峰掉落到了谷底。
遭电视台除名、封杀,辉煌的事业戛然而止,消失在了观众的视野中。
是能想到对于一个将“说话”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说,童年竟然是从失语开始的,出生于1976年浙江宁波一个小镇的陈蓉,直到四岁才会开口讲话。
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是外婆将她带大,普通的家境意味着她没有任性的资本,未来的一切都得靠自己去争取,不过幸运的是,命运在她高中的时候,悄悄递给了她第一个话筒。
在校广播站,她不错的嗓音让她找到了最初的自信,一位老师,或许是副校长,半开玩笑地对她说,你这条件,很适合当主持人啊。这句无心之言,却成了她人生的航标。
为了抓住这根唯一的稻草,她拼尽全力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选择了主持专业,大学那几年,当同龄人都在享受花前月下时,陈蓉几乎是泡在了练习室里。
她把别人谈恋爱的时间,全部用来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从最基础的发音练习,到每一个肢体动作,再到复杂的专业技巧,骨子里那股不轻易认输的劲儿,让她一路从浙江小镇打拼到了上海滩的聚光灯下。
话筒,很快就从练习的道具,变成了她改变命运的权杖,1997年,她还没毕业,就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上海台的王牌节目《智力大冲浪》,原定的主持人临时缺席。
她被推上去救场,结果一战成名,口齿伶俐的她,展现出了与年龄不符的强大控场能力。这次意外,让她牢牢抓住了进入上海电视台的门票,毕业后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
然而,起点并非坦途。初入东方卫视,她也只是个基层员工,干着跑腿打杂的活儿。但她没有丝毫怨言,始终兢兢业业,不忘初心。为了写好一个脚本,她可以废寝忘食地熬夜,同事们都叫她“拼命三娘”。
这份拼搏为她赢得了回报。她手中的话筒,从综艺节目一路延伸到了各种大型晚会,她逐渐成为了东方卫视无可争议的当家花旦,甚至是观众心中的“一姐”。
她主持的节目,收视率常年稳居全国前三。这份荣耀在2008年达到了顶峰,她获得了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不久后又被评为“中国最佳女主持人”。那一年,她不仅事业得意,还与一位从澳大利亚回国的金融精英低调完婚,收获了爱情。话筒,为她带来了想要的一切。
然而,当话筒被带出严谨的演播厅,进入声色犬马的名利场时,它的属性就悄然发生了改变。
2021年4月18日,上海外滩的一家豪华酒店里,一场盛大的六十岁寿宴正在举行,宴会的主角,是曾经的“上海首富”周正毅。这个名字,早已与商业争议和两次入狱的劣迹紧紧捆绑在一起。
陈蓉最初是犹豫的,但当她看到台里一些德高望重的前辈也出现在邀请名单上时,她放下了警戒心,她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人情往来,却没意识到,自己正一步步踏入舆论的风暴眼。
宴会上,她受邀上台发言,或许是想说几句场面话活跃气氛,她手握话筒,站在舞台中央,说出了一句让她追悔莫及的话:“我们东方卫视的主持人估计都来齐了吧,都快赶上我们台里的春晚了。”在另一段流传的视频里,这句话的版本是“哪怕是东方卫视的春晚也不过如此”。
现场的视频被人录下,并迅速发布到了网上,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的愤怒瞬间被点燃,他们不解,甚至愤怒地质问,作为公众人物,为何要去给一个有前科的劣迹富豪站台捧场?
那句原本用于恭维的玩笑话,在公共舆论的放大镜下,成了她谄媚权贵、丧失立场的“呈堂证供”。人们开始猜测她与富豪之间是否存在着不可告人的利益捆绑。
更糟糕的是,三个月后,周正毅因新的违规行为再次被查,这无疑是火上浇油,将陈蓉和她的同事们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一次,话筒没有给她带来掌声,而是带来了最严厉的制裁。
东方卫视的处理方式雷厉风行,一场紧急会议之后,严厉的处罚决定被公之于众。陈蓉遭到了近乎封杀的惩罚,不仅被电视台除名,主持人资格证也被吊销,并被要求停工两年。
与她一同参加宴会的同事,有的被处分,有的被除名,那些合同制的主持人更是被直接解雇,一夜之间,陈蓉辉煌的事业戛然而止。她主持的所有节目被撤换,广告代言全部下架,奋斗了半生的事业瞬间归零。
那段时间,她消失在了公众视野中,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接电话,也不出门,一度陷入了巨大的痛苦和迷茫。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内疚,也对未来感到前所未有的茫然。很多人都替她惋惜,说她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在她人生的至暗时刻,是家庭给了她最坚实的支撑,她的丈夫,那位行事低调的金融人士,始终陪伴在她身边,为她做饭,和她一起带孩子,给予了她巨大的精神慰藉。
曾经,她为了事业,放弃了一段谈了七年的异地恋,而现在,家庭成了她唯一的避风港。她亲自给一对龙凤胎喂奶、换尿布,在床边给他们讲睡前故事,这些平凡的日常,让她从职业崩塌的痛苦中慢慢走了出来。
失去了台前的话筒,不代表就永远失去了“声音”,陈蓉选择了另一条路——转向幕后。其实,这并非她一时冲动的决定。早在2018年,她就曾担任过公益节目《我们在行动》的制片人,并且节目反响相当不错。
这次,她是彻底地沉了下去,她先是在一家小电视台从基础工作做起,整理脚本,培训新人。然后,她开始尝试自编自导文化类节目《斯文江南》。为了这部作品,她像个新人一样跑图书馆查资料,虚心请教学者,甚至亲自到现场调试每一个拍摄角度。
最终,《斯文江南》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评,她用一种全新的方式,重新构建了自己的“话语权”。她不再是那个在台前“说话”的人,而是成为了一个在幕后决定“呈现什么”的人。这是一种更内敛,但同样充满力量的表达。
她的影响力也在向其他领域延伸。今年,她获批担任贵州银行的独立非执行董事,她的专业能力在商业决策的会议室里,找到了一个新的“话筒”。
近期,她也开始重新出现在一些专业场合,在2024年的一个制片人论坛上,她登台发言,被许多年轻主持人争相合影。在《智力大冲浪》的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上,人们看到一个留着干练短发、笑容真实的陈蓉。
如今49岁的她,也开始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自己的日常。她很清楚,那个属于“东方卫视一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她在舞台之外,找到了另一种存在感,生活温馨幸福,事业也发展得不错。
陈蓉的故事,是关于一个“话筒”的三重变迁,她的经历,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起落,它深刻地揭示了在这个融媒体时代,公众人物话语权是何其脆弱,又何其具有可塑性。真正的“声音”,从来不只存在于聚光灯下。人生的舞台,也从来不止一个“话筒”。
本文信源:百度百科——陈蓉
来源:青梅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