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节选入高考——谈整本书阅读在高考中的考查方式及备考策略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13 16:58 1

摘要: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两套试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节选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全国一卷选自老舍的《鼓书艺人》,二卷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24。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理念的直接回应。

高考语文卷上那片文学的天空,从未像今天这样与长篇经典的辽阔海洋紧密相连。

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的两套试卷,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长篇小说节选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全国一卷选自老舍的《鼓书艺人》,二卷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24。这一变化并非偶然,而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整本书阅读理念的直接回应。

其实,只要我们回顾一下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对小说的考查历史,就会发现,高考语文小说阅读题对长篇小说节选的考查,并非始于今年,而是2007年。2007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宁夏海南卷的小说阅读题中,选用的小说阅读材料《林冲见差拨》就来自《水浒传》第八回。此后,长篇小说节选的考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沉寂了17年。2024年全国乙卷小说阅读题破天荒的又考了一回长篇小说的节选,试题所给小说阅读材料节选自当代作家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这种考查似乎预示着长篇小说节选的考查又回到了高考语文试题中。

果不其然,今年的两套全国卷小说阅读题所选用的小说阅读材料均采用了长篇小说节选的考查方式。

毫无疑问,这种考查方式无疑向我们宣示:高考语文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深刻转变。这种转变的具体标志就是从注重短篇小说或微型小说的阅读考查转向关注学生整体素养和深度阅读能力的评价。对此,作为高三师生,我们不能不重视。下面,笔者打算从7个方面分析一下这种转变,并就2026年的备考提出建议。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变化令人耳目一新。全国一卷阅读II的两个文本,均与老舍的《鼓书艺人》相关,文本一直接选自这部小说,文本二则选自《我为什么离开武汉》2。

全国二卷阅读II的材料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4。这种选材方式打破了以往多以短篇小说或散文作为阅读材料的传统,开始注重长篇作品的深度节选

这样的变化并非突然发生。近十年来,北京高考语文卷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一直在做“减法”,从最初的12本减到6本,后来减到两本,再到2026年即将取消《论语》《红楼梦》的单独设题考查1。

但减少不等于忽视,而是将整本书阅读融合到其他板块中进行考查,这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整本书阅读与探讨”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其变化直接体现了这一要求。

长篇节选入高考题,实际上是在引导学生阅读全书。只读节选远远不够,只有真正通读全书,才能深入理解节选部分的人物关系、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教育家叶圣陶曾言:“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整本书阅读考查正是在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的良好习惯,这符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语文学习不仅为了考试,更为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1。长篇节选入题,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

将长篇节选纳入高考阅读题,具有独特的考查优势。它能够全面评估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背景把握能力批判性思维

以全国二卷《儒林外史》节选为例,这部小说在统编教材九年级下册中设有“名著导读”板块,并建议师生围绕该书展开“专题探究”4。学生若读过全书,就能更好地理解节选部分的内涵和价值。

老舍的《鼓书艺人》通过描写鼓书艺人方宝庆等人在抗战中流亡播迁的遭际,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前途紧密联系起来2。这种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刻的人文关怀,只有放在整本书的框架下才能被真正理解。

高考语文试题通过这种选材方式,引导考生“不忘历史,从民族和国家浴火重生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和力量”2,实现了语文教学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高考指挥棒的方向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变革。整本书阅读教学需要摒弃传统的片段分析功利性训练,转向对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

北京市经开区高中语文教研负责人王晓青认为:“没有了考试的指挥棒,去除了功利心,老师要引导学生更加纯粹地享受阅读。”1 这话道出了整本书阅读的本质意义——培养真正的阅读者,而非应试者。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设计阶梯式导读方案,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障碍;组织读书分享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专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整本书阅读教学正是要授予学生阅读长篇经典的“渔”,让他们能够从容面对各种复杂文本。

基于2025年的变化和近年来的趋势,我们可以对2026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考查方向做出一些预测。

考查范围可能扩大,不仅限于传统名著,可能涉及现当代优秀长篇小说节选。考查形式将更加灵活多样,可能出现比较阅读、专题探究等题型。

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已经呈现出“将原来的现代文阅读和古代诗文阅读整合为阅读,容纳更多类型的文本”2的趋势,这一趋势在2026年很可能得到延续和加强。

随着《红楼梦》在北京卷中不再单独设题考查1,在全国卷中也可能出现类似调整,将整本书阅读考查融合到其他板块中,如作文、语言运用等。

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增强了开放性,“尊重个体表达的多样性,鼓励发挥探究的主动性”2。2026年可能会进一步加强这一特点,给学生更多展示阅读深度和广度的空间。

面对高考语文考查方式的变化,2026年的备考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制定循序渐进的阅读计划。高中三年应有一个整体的阅读规划,高一广泛阅读,高二专题阅读,高三重点突破。选择10-15部长篇经典,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注重阅读方法指导。教授学生批注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等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2025年全国二卷阅读Ⅱ第9题就要求“参照传统的点评批注的方式,选择文本中的文字进行评点”4,这直接考查了学生的批注能力。

强化读写结合训练。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相辅相成。可以让学生写读后感、人物评传、专题论文等,深化对作品的理解。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就出自《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情节9,这正是读写结合的典范。

培养跨文本理解能力。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文本联系起来思考,如2025年全国一卷阅读I的第5题引入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与阅读材料进行对比4,这要求具备较高的文本互读能力。

高考语文考查方式的变化,本质上是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评价。整本书阅读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素养。

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重点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2,这一方向在2026年将会继续坚持和深化。

评价标准将更加注重学生阅读的深度思维的品质,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如2025年全国一卷阅读III第14题要求考生回答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并谈谈自己的认识7,这就考查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这种评价方式的转变,将推动语文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从应试训练转向能力培养,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价值。

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必将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2。

教师们已经看到,2025年高考试卷中阅读与写作已经深度融合10。这种趋势将在2026年得到延续和发展,使高考真正成为检验学生整本书阅读成果文学素养的重要平台。

正如朱熹所言:“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只有真正贯彻整本书阅读理念,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人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未来人才。

来源:立恒语文

相关推荐